张学良临终吐露,当年被蒋介石扣押后,救他一命的其实不是宋美龄

百年战争录啊 2025-02-05 14:00:43

《——【·前言·】——》

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长达半个世纪,外界一直以为宋美龄,在关键时刻救了他一命。

可临终前,张学良却吐露真相:真正的救命恩人另有其人!到底是谁,在黑暗中改变了他的命运?

张学良被扣押后的处境

1936年的冬天,张学良因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将自己推向了一个危险的风口浪尖。

蒋介石在西安,被迫妥协,答应联合抗日,可回到南京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捕张学良。

张学良几乎没有任何解释。

蒋介石说要“保护”他,张学良心里明白,不过是软禁的委婉说辞。

住进了一个看似宽敞,却冷清的住所,四周全是警卫,哪怕一步也无法迈出。

张学良对身边的人说:“我不怕死,只怕这样一天天耗着,连死的机会都没有。”

那时候张学良还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五十多年。

蒋介石的命令很严厉,任何与张学良相关的消息,都要被屏蔽。

给家里人写的信,都没有送出去,偶尔传来的回信,也是经过层层检查后的版本,张学良试图了解外界的情况,身边的人总是避而不谈。

蒋介石显然,不希望他知道,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

张学良的生活被安排得很死板,三餐定时送来,连伙食都不允许他提出要求。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读书和写字,每天翻看《圣经》,用书里的话语来安慰自己。

张学良曾在日记里写道:“天会不会黑得太久?或者,我会不会等不到天亮的那天?”

辗转之间,张学良又被从南京转移到溪口,又到了重庆,再后来去了台湾。

每到一个新地方,都抱着一丝希望,希望这次的“转移”会带来自由。

每一次,都失望了,他记得,溪口的冬天特别冷,屋子里甚至连取暖的设施都没有,用棉被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还是冷得发抖。

警卫提醒他,可以多活动活动,可活动的范围,也就只有房间的几步之内。

张学良的健康,也出现了问题,患上了肺结核,几次高烧不退,险些丧命。

一次,张学良躺在床上昏迷了三天,身边只有看守的士兵守着。

幸好医生赶到,才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张学良后来感慨:“那三天,我差点以为自己要完了。”

五十年的软禁里,张学良总觉得自己,像被关在一个没有钥匙的牢笼里。

每天面对的都是重复的场景:警卫的脚步声、窗外的树影、简单的饭菜和孤独的夜晚。

不知道自己何时才能出去,也不知道还能不能,见到外面的世界。

于凤至的求助与情感纠葛

张学良被扣押的消息,传到家里时,妻子于凤至几乎不敢相信。

那一年,于凤至已经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从嫁给张学良那一天起,就知道这个男人的风流,也知道这个男人的抱负。

于凤至是个传统,又坚强的女人。

她的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父亲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实业家。

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说话有分寸,做事干练,嫁给张学良后,要管理一个庞大的家庭,还要帮助张学良,处理许多外务。

那个动荡的年代,于凤至是张学良背后,不可或缺的支持者。

张学良被软禁后,于凤至四处奔走,写信给蒋介石,请求见面,信没有回音。

又托朋友找关系,想让宋美龄出面帮忙。

宋美龄很快回信,说会尽量帮忙,在那之后,宋美龄多次探望张学良,带去了生活用品、药品,还送了几本书,希望能让他心情好一点。

张学良拿到这些东西时,心里充满感激。

心理明白,这里面有宋美龄的心意,也有于凤至的努力。

可这些帮助,并不能改变蒋介石的决定,于凤至几次见宋美龄,都带着满满的期待而来,却总是失望而归。

她不甘心,每次回家都在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甚至考虑过,直接去蒋介石的住所跪求,家人拦住了她。

即便她知道,此时的张学良,身边有赵四小姐的陪伴,也知道张学良真正的爱,都在赵四小姐身上,于凤至依然没有选择放弃。

对她来说,或许张学良已经不是丈夫的存在,犹如弟弟一般。

她无法责备,一心只想帮助,于凤至咽下所有的不甘,继续为张学良的自由奔走。

常年的奔波,于凤至长期操劳和精神压力,患上了重病。

医生建议去美国治疗,可她不舍得离开中国,更不舍得离开张学良,家人坚持让她出国。

在美国的那些年,于凤至过得很孤独,始终牵挂着张学良,去世时,没有见到张学良最后一面。

张学良晚年提到于凤至时,眼里带着泪光。

他说,于凤至是他一生中伟大的女人,也是他一生都亏欠的人。

宋美龄的关怀与局限

张学良被软禁后,宋美龄也确实,给予了他一定程度的关怀。

宋美龄与张学良的交情,始于“西安事变”之前,作为蒋介石的夫人,也是张学良的“旧友”,更因张学良曾在“九一八事变”后,支持抗日的行动,而对他抱有一定的敬意。

她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努力缓解张学良的处境,显然,影响力有限。

1937年,张学良被关押南京期间,宋美龄曾带着医药、书籍、保暖衣物前去探望。

她没有直接提及张学良为何被软禁,也没有公开表示,任何反对蒋介石决定的态度,通过这些举动,张学良看出了她的善意。

宋美龄知道张学良身体不好,还专门找来了医生为他诊断。

医生检查后,发现他有肺部疾病,必须长期服药,宋美龄便安排人,将药品和治疗方案,交给张学良的看守,反复叮嘱张学良,好好调养身体。

张学良从南京转移到溪口,又辗转到重庆。

每次转移时,宋美龄都会派人,送去生活必需品,还让人带了《黄帝内经》等书籍给张学良。

希望这些书能,帮助他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张学良收到这些物品后感慨,生活虽艰难,这些微小的关怀让他多了一丝温暖。

宋美龄的努力,始终没有突破蒋介石的底线。

在蒋介石看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了抗日的联盟,但对国民政府的权威,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这样的“叛变”,不能轻易放过。

蒋介石不止一次对身边的人说:“张学良这样的人,留着是祸害,放走更是祸害。”

宋美龄也尝试通过“家人间的劝说”,来缓解僵局。

以温和的语气劝蒋介石:“他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再考虑?”,蒋介石并没有回应她的建议。

宋美龄知道,张学良的命运,已被牢牢掌控在蒋介石手中,她能做的,只是尽可能,让张学良的生活条件稍微好一些。

几十年后,张学良回忆这些事情时,语气中带着一丝复杂。

他承认宋美龄,为他提供了很多帮助,也为他的健康状况,付出了努力,但这些帮助,并不能真正改变他的处境。

对宋美龄,他感激,也遗憾。

救命恩人与张学良的自述

张学良晚年曾回忆,自己能够在软禁的岁月中活下来,关键时刻救他命的,并不只是宋美龄。

这句话引发了外界的诸多猜测。

在他漫长的软禁生涯中,究竟是谁对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没有指名道姓,从他的描述中,可以找到一些线索。

在溪口软禁的初期,张学良的肺病非常严重,身体虚弱到连床都难以下床。

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医生们也不敢对他,进行过多干预。

一次突发性高烧差点要了他的命,连续几天不退的高烧,让他整个人陷入昏迷。

关键时刻,一名年轻的医生,被紧急派来,为他做了诊断,开了药,终于让他的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张学良对这名医生的印象很深,只是几十年后,已经记不起这个医生的名字。

还有一次是在重庆的软禁期间,身体状况再度恶化,一次意外的跌倒,导致他失去了意识,屋里只有几个看守。

看守慌了,连夜跑去请来,附近的一位老中医,这位医生,带着几味草药赶到,为他进行了简单的治疗。

这次治疗救了张学良的命,让他从危险的边缘拉了回来。

软禁的后期,张学良与外界的接触,几乎完全被切断,没有自由,也没有人可以倾诉。

偶尔的善意却让他挺了过来,看守中,有几人对他抱有同情。

在冬天时,他们偷偷给张学良送去了一些热水袋;在他病情加重时,也有人帮忙联系更好的医生,这些细小的善举,张学良都一一记在心里。

他说:“很多人的努力,让我活到了今天,他们可能不是我亲近的人,却在关键的时刻出现了。”

不止这些认,在内心深处,更感激子的结发之妻,于凤至,不管有没有结果,那份为他奔走的新心,足够温暖。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