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年九月,曹丕发起了三道攻吴之战。
曹休、张辽、臧霸为东路,进攻洞口;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为西路,围攻江陵;曹仁、蒋济为中路,进攻濡须。
其中,西路江陵地区的作战,双方汇集的名将最多,斗法也尤其精彩。
然而,尽管张郃、夏侯尚等名将一如既往地发挥出色,尽管魏军兵力占绝对优势,尽管吴军出了很多问题···魏军,到底还是没有打下江陵。
这是怎么回事呢?
志在必得的魏军曹丕发起伐吴之战的时机,稍微迟了一点,但机遇仍然不错。
当初,吴蜀交兵,魏国的刘晔等人就曾建议趁机攻吴。只是曹丕以孙权已称臣,“不可失远者归来之心”的顾虑,迟迟没有动手。
只是,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在遣子为质的问题上态度越来越强硬,曹丕才勃然大怒,发兵伐吴的。
所以,伐吴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
不过,虽然不是最佳时机,但当时再伐吴,时机也不错。
夷陵之战,虽然以东吴的大获全胜而告终,而且,在陆逊的卓越指挥下,吴军损失不大,但是,这毕竟是一场规模浩大,持续了八个月的大战,对东吴的消耗同样是巨大的。
而且,此战到当年七月才分出胜负,距离曹丕伐吴不过才过去了一个多月。
尽管陆逊察觉到魏军将伐吴的风险,果断停止了继续追击,但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将兵将转移到对魏作战的漫长战线,显然是十分仓促的。
尤其是江陵方向。
濡须方向,此前已经经历了曹操与孙权的反复角逐,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防御体系。
洞口方向,虽然吴军在江北无力阻挡,但只要守住江面,魏军也无力对东吴构成实质威胁。
唯有江陵方向,当时十分危险。
江陵乃长江北岸的重镇,吴军仅靠控制江面,是不足以保住江陵的。
同时,虽然江陵在关羽时期城防得到了加强,但是,东吴夺取江陵后,由于吴蜀矛盾成为一时间的主要矛盾,东吴在荆州的防御重点西移到了三峡附近,东吴并没有大力建设江陵的防御体系。
因此,江陵外围地区,吴军基本没有什么防御体系,魏军乃能迅速直扑城下!
同样重要的是:吴军能够用于江陵作战的军力十分有限!
当时,夷陵之战虽然取胜,但是,吴蜀仍然没有言和,吴蜀依然是敌对状态。
因此,陆逊要率领部分荆州兵力仍然在防备刘备的前线。
如此,不但荆州吴军不能全力来江陵,而且,他们最杰出的统帅也不能前来指挥了!
所以,曹魏伐吴,对江陵之志在必得的。
五子良将,此时于禁、乐进已去,剩下的三人,除张辽仍在东线外,徐晃、张郃悉数投入此战,再加上新崛起的曹真、夏侯尚,魏军可谓不遗余力!
江陵,魏军志在必得!
曹丕之失:被耽搁的两个月然而,曹丕再次犯下了错误!
九月,魏军即完成了集结,准备发起进攻。
此时,夷陵之战刚刚结束一个多月,吴军显然准备未妥。
但是,曹丕又因为孙权的求和,而停顿了下来。
孙权卑词上书,乞求改悔。
魏文帝答复:你太子孙登早上到,我傍晚就撤兵。
其实,这个谈判,真没有什么好谈的,夷陵之战期间都没有遣子为质,此时孙权当然更不可能遣子为质了!
但是,曹丕硬是又磨了两个月,到十一月,曹丕亲自到宛城督战,魏军才开始了进攻!
如此,两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显然,对于刚刚结束夷陵之战,仓促转换重点的东吴来说,两个月的时间,是极为宝贵的!
曹丕,再次被孙权耍了一道,耽搁了宝贵的时间。
如此,攻吴之战,困难无疑加剧了!
张郃之勇,使吴军几乎陷入绝境然而,魏军的名将,到底不是盖的。
即便吴军此前对江陵的防御经营不足,但江陵的底子毕竟在那里。
江陵,原本就是大城,拥有比较强大的城防。
关羽主持军务时期,增筑江陵城墙,将江陵城向南延伸,中间又加筑城墙相互隔离。
如此,不但江陵城内可以容纳的兵力、物资更多了,而且,即便敌人突破一道城墙,守军还能凭借中间的隔墙继续抵抗,等于是上了双保险!
因此,虽然魏军能迅速直扑江陵城下,但却并没有把握迅速破城!
魏军深知这一点,遂决心采取封锁围困之道!
江陵,是濒江之城。
所以,封锁江陵,陆上封锁是比较简单的,毕竟,魏军的陆上优势是无法撼动的,难点是封锁江面。
魏军虽强,但在江面上是不如东吴的。
不过,江陵城西14里,有一个江心洲。
江心洲,东西35里,南北15里,可以驻屯大部队。
如能夺取江心洲,魏军就能以陆制岸,封锁江面,完成对江陵的封锁!
此时,孙权派了孙盛率领一万人驻于洲上!
然而,张郃率部,乘着舳舻登岸,驱逐了孙盛。
虽然史书的记载很短,但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抢滩登陆,在今天也不是容易的事情,何况在没有掌握制水权的情况下!
魏军兵力虽多,但要运兵登岸,一次的兵力是十分有限的,很容易被“半渡而击”。
所以,张郃成功驱逐上万人的敌军,需要选准登陆点,然后迅速登岸,并迅速展开,以少许先头登陆部队抵抗住吴军的进攻,站稳脚跟;然后,后续部队登陆后也迅速展开,形成合力;最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击退万人之敌···
张郃能做到这一切,再次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和非凡的勇武!
如此,魏军乃封锁了江面。
至于陆上,那就更加简单了。
曹真指挥部队,筑起营垒,完成了陆路封锁。
如此,江陵城内外断绝,连鼠雀都不通,陷入孤绝!
朱然奋起,稳定局势江陵孤绝,孙权接连派出潘璋、杨粲率军来解围,皆被曹真击败。
屋漏偏逢连夜雨,正此时,江陵城内多患浮肿,能战者仅仅5000人了!
这种情况下,曹真筑起土山,挖掘地道,建起楼橹逼近城墙,坚如雨下,猛烈攻击城中的吴军,城中的吴军惊骇不已。
看起来,江陵,很难守了!
然而,守将朱然,挺身而出,神色安然,激励将士,奋力坚持。
然而,仅仅只是口头激励是没用的!
朱然在兵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冷静观察局势。
很快,察觉到魏军的漏洞,朱然立刻组织起部队主动出城袭击,攻破了魏军两座屯营!
以魏军的兵力,被攻破两座屯营,损失是不大的。
但是,朱然的短促出击,向双方传达了关键信息。
1、告诉吴军:魏军不过如此!我们还能主动出击打击他们!
2、告诉魏军:你们逼得越近,我们就越可以用短促出击伺机打击你!
如此,魏军不敢那么嚣张的逼近攻击,吴军人心渐安。
江陵的陆上攻防,乃再次恢复了平衡。
接下来,重点又转移到封锁与反封锁了!
然而,此时,吴军又犯了一个错误!
诸葛瑾失误其实,东吴的水上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要打破水上威胁,其实并不是那么困难。
然而,孙权用人有误。
由于陆逊不能赶来,因此,这一战区的指挥官,是左将军、假节、督公安的诸葛瑾。
诸葛瑾做人有一套,但打仗是真不行!
他率领军反攻,利用水上优势,一度重新夺回了中洲。
随即,他又派水军在江中游猎,水陆联合,确保中洲。
方略是一板一眼,只是···诸葛瑾忘了一件事情。
此时,正是冬季,江水浅。
如果以水军运兵进攻,水陆联合作战,优势是比较明显的。但是,由于江水浅,大船运动不便,如果要以水军封锁江面,则很容易因运动不便而遭到火攻!
夏侯尚,就看出了问题!
夏侯尚在夜间多出油船,从下流偷渡,袭击诸葛瑾,夹江烧毁其战船!
随即,夏侯尚又水陆并进,一举夺回中洲!
随即,夏侯尚分出步骑兵3万人架设浮桥,方便大陆与中洲往来,牢牢封锁江陵!
诸葛瑾败走后,潘璋指出:敌人势盛,此时水浅,不可与战!
于是,潘璋到上流五十里,伐苇数百万束,缚作大筏,欲顺流放火,烧败浮桥。作筏适毕,“伺水长当下”···
也就是说,由于诸葛瑾的失利,明明拥有水上之利的吴军,只有等到涨水期才能再次争夺中洲了。
而在那之前,江陵城只能在内外断绝的情况下坚持了!
还得靠朱然!
朱然果断除间,再次稳定局势对朱然来说,江陵城要被正面攻破,还是不大可能的。
但是,长期内外断绝,粮食将尽,内部很容易出现问题!
果然,防守北门的江陵令姚泰就动摇了。
姚泰与魏军接触,企图作为内应,接应魏军破城!
只是,姚泰的密谋,被谨慎的朱然察觉了。
于是,朱然果断出手,斩杀姚泰,安定内部!
如此,江陵城,依然岿然不动!
内外断绝,但是,坚持下去,就有希望,就可能有转机!
很快,转机来了!
魏军撤出中洲由于内外断绝,朱然自然不知道外面的援军在做何计划。
外面的潘璋,正在砍苇做筏,准备等到春水增生时,再顺流放火,烧毁浮桥,并从上下流两头并进,合击中洲魏军。
然而,在潘璋做好一切准备时,魏军主动撤出了中洲···
原来,魏国的侍中董昭,认为夏侯尚过于深入,从浮桥过江太危险,只有一座浮桥太狭窄,这是兵家大忌!一旦江水暴涨,水军又不足,如果吴军攻桥,魏军就危险了!
曹丕采纳了董昭的意见。
于是,在春水增生前10日,曹丕紧急下令:夏侯尚退出中洲!
显然,交战双方都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董昭、曹丕没有被有利的局势冲昏头脑,洞察到风险,及时做出了处置,避免了魏军的过大损失。
然而,无论如何,由于朱然的坚持,随着春水增生,中洲再次回到了吴军控制之下,江陵的封锁被打破了!
魏军撤军封锁与反封锁,拼的是双方的耐力!
朱然以其胆识、英勇和谨慎,保持着耐力。
于是,现在轮到魏军耐力不足了!
魏军皆为北方人,长时间在长江边作战,很容易水土不服,产生疫疾。
此时,魏军疫病流行,江南江北,遍地传染,兵士死亡增多。
既然吴军恢复了江陵的水上交通,魏军再耗下去,显然是不明智了!
于是,魏军全师撤退!
朱然终于取得了江陵之战的胜利,从此名震魏国!
此战,魏军尽遣名将,志在必得。
而从魏军方面来看,张郃、夏侯尚,都表现非常出色;后方的曹丕、董昭,也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从吴军方面来看,吴军既有用人上的失误(以诸葛瑾指挥),又有运气上的波折(江陵城内多患浮肿),也出现过动摇分子(姚泰愿为内应)。
然而,最终的结果,依然是吴胜魏败!
吴军之胜,一般归功于吴将朱然的胆略、神勇。
确实,从安定军心,到短促出击,再到除掉动摇分子,朱然,是江陵城岿然不动的关键人物!
然而,从魏军的角度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战略层面的。
在战术层面,曹真、张郃、夏侯尚,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将略,基本没有什么失误。
然而,战术上的出色,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
魏军企图夺取江陵这样的濒江坚城,但无论是水面能力,还是攻坚能力,皆准备不足。
这一情况下,只要对方的江陵坚决强悍,魏军既无力破城而入,也无法长期封锁,要夺城,只有一个途径:趁虚而入。
在这种情况下,曹丕既没有趁夷陵之战期间出兵,又在决心出兵后又拖延两个多月,放弃了趁虚而入的时机!
如此,魏军纵然尽遣名将,名将纵然在战术上表现卓越,也弥补不了战略上的失误,最终无功而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