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冬,应天府的朝堂上,巢湖水军四将接过侯爵金册时,眼角余光扫过位列公爵的常遇春之子常茂。这场看似风光的封赏大典,实为朱元璋精心设计的权力平衡术——当36位功臣接过爵位时,他们的人生早已被标注好价码。
1368年称帝的朱元璋,刻意将封赏推迟至三年后,这绝非疏忽。其时元廷尚存,北元王保保仍拥兵二十万。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元年至三年间,明军与北元发生大小战役47次。
朱元璋深谙"功未竟而赏先至"的隐患,特意待徐达攻克元大都、扫清川蜀后方才开启封赏。这种拖延战术既避免将领懈怠,更为观察诸将战后的政治站队。
六位公爵中,徐达、李文忠代表淮西旧部,常茂承袭父荫维系勋贵集团,冯胜、邓愈则是收编武装的标杆。李善长看似文臣,实为朱元璋早期根据地经营者——1355年镇守和州时,他以三万石存粮支撑朱元璋渡江战役。这种安排刻意模糊文武界限,既安抚元从班底,又为后续清洗埋下伏笔。
赵庸、廖永忠等巢湖系将领的侯爵之位,实为对当年带资投诚的精准定价。1355年巢湖水师千艘战船加盟,使朱元璋水军规模暴涨二十倍。但据《国榷》考证,巢湖系在鄱阳湖水战中折损超六成精锐,至洪武三年实际战力已不足鼎盛期两成。朱元璋将其定为侯爵,既承认历史贡献,又暗示其现实价值衰减。
作为朱元璋投军引路人,汤和却屈居侯爵。这与其1352年资助朱元璋组建七百人亲军直接相关——该部后来发展为皇帝直属的二十六卫。朱元璋将其压至侯爵,既避免旧部坐大,又为后续清洗留出操作空间。果然,洪武二十八年汤和急流勇退时,其旧部已被拆分至九边卫所。
郭兴的侯爵身份暗藏制衡之道。作为郭子兴之侄、马皇后表兄,他本可借势上位。但朱元璋将其与巢湖系并列,既利用外戚监控功臣,又防止郭氏坐大。这种安排在洪武十三年爆发效果——郭兴侄郭景祥卷入胡惟庸案被诛,外戚势力遭精准打击。
封赏大典结束当晚,朱元璋在奉天殿写下"至公而无私"的评语。
这句话如同黑色幽默——当三十四位受封者中的二十九人最终死于非命,所谓铁饭碗不过是皇权绞肉机的入场券。从巢湖水军的估值缩水到汤和的明升暗降,这场封赏本质是朱元璋对创业团队的清算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