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寒窑赋》才明白,人活一辈子,就是一场轮回

百年战争录啊 2025-02-05 14:02:31

吕蒙正从破败寒窑走到宰相高位,历经人生的大起大落,写下《寒窑赋》,告诉世人富贵与贫贱如轮回,终究不过是命运的安排。

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最终看淡一切?一篇《寒窑赋》告诉我们,如何活明白,这看似“轮回”的一生……

吕蒙正是从破旧的寒窑中,一步步走出来的穷苦孩子。

他的经历,和他后来在《寒窑赋》中写的那些字句一样,真实而有力量。

吕蒙正小时候,住的地方被人称为“寒窑”,说是窑,其实就是用土坯和干草搭成的破房子,冬天透风,夏天漏雨。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读书用的纸张和墨水,都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

小时候的生活,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忍饥挨冻”,可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硬是凭借自己的天赋和毅力,走上了读书考取功名的路。

科举路上,吕蒙正的起点不高。

第一次科举失败了,第二次也没有拿到满意的结果,他没放弃。

第三次,终于考中进士,可这个进士的光环,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

吕蒙正一身寒酸的衣裳,在那些出身官宦世家的同僚面前,显得格格不入。

有人嘲笑他说:“寒窑里出来的人,也配坐到我们这里?”

吕蒙正没有反驳,只是在心里默默发誓:“有朝一日,我要证明,寒窑出来的孩子,也能做大事。”

凭借自己的才能,吕蒙正逐步得到朝廷的赏识,官位也越来越高。

到了宋真宗时期,已经成为朝中重要的宰相,可是,从没有忘记自己,从寒窑里走出来的日子,也没有因为身居高位,就对贫困的人冷眼相待。

他懂得,这世间的富贵和贫贱,只不过是命运的轮回。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他在写《寒窑赋》时,用的每一句话都直击人心。

写自己在寒窑中忍受饥寒的日子,也写自己后来身居高位时的感悟。

没有刻意去歌颂贫穷,也没有炫耀自己的成就,而是用平实的语言告诉后人:贫穷时不要自卑,富贵时不要骄傲,一切都会随着时间改变。

吕蒙正的故事让人敬佩,从寒窑走到宰相的位置,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逆境中的坚持。

可他让人感动的地方,不是他的成功,而是他的谦逊。

从未忘记自己的起点,也没有因为高位,就看轻那些贫穷的人。

用《寒窑赋》告诉我们,命运虽然会让人受苦,也会让人享福,每个人都只是这场轮回中的一员。

吕蒙正在《寒窑赋》中写道:

“富贵不可尽享,贫贱不可自欺。”

富贵和贫贱,就像四季的轮回,没有人能一直享受春天的温暖,也没有人,会永远困在寒冬的严寒中。

正因为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轮回,才能把这句话写得如此深刻。

《寒窑赋》中,吕蒙正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贫穷时不要怨天尤人,富贵时也不要骄横自满。

人生的富贵和贫贱,都不是人能够完全掌控的。

在文章中写自己少年时的贫穷,家里没有粮食,只能吃野菜充饥。

冬天连一件像样的棉衣都没有,只能靠点燃一些干草取暖,可就算在那样的日子里,也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后来考中进士,成为朝廷的高官,生活终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他却说:“富贵不过是昙花一现。”

他清楚地知道,人生没有永远的富贵,也没有永远的贫穷。

看过太多人,得志时不可一世,失意时自暴自弃,吕蒙正写这篇《寒窑赋》,就是想告诉世人,无论身处什么境遇,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吕蒙正用“轮回”这个词来形容人生。

他说,命运就像一条河流,有时湍急,有时平缓,它终究会向前流淌。

吕蒙正用自己的经历证明,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苦难是不能忍受的,也没有什么幸福,是可以永恒的。

在文章中写道:

“人生在世,富贵不可尽用,贫贱不可自欺,听由天地循环,周而复始焉。”

这句话,是吕蒙正对命运深刻的理解。

从寒窑到高位,吕蒙正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轮回。

没有因为贫穷而自卑,也没有因为富贵而迷失,人生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命运安排的一部分。

他说:“贫贱时要忍受,富贵时要节制”,这不是在说教,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得出的真理。

吕蒙正的《寒窑赋》之所以让人感动,不只是因为他写了自己的故事,而是在故事中,写出了对人生的洞察。

没有用复杂的辞藻,也没有用空洞的说教,用平实的语言告诉人们,人生如同轮回,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接受自己的命运。

这种坦然和智慧,正是《寒窑赋》传世千年的原因。

吕蒙正的《寒窑赋》中,将命运的起伏,归结为一种轮回,而这轮回的核心,是围绕着运气、家庭、钱财和情感四个要素展开的。

四个要素看似平常,却深刻影响了每个人的人生轨迹。

吕蒙正用自己的经历,将它们一一剖析,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无常与轮回的真实。

运气对吕蒙正来说,既是绊脚石,也是垫脚石。

少年时寒窗苦读,却因出身寒门而屡受歧视,同样的科举考试,才华无人否认,低微的家境让他迟迟得不到赏识。

有人说他运气不好,身为寒窑子弟,才华横溢,也得比别人付出更多。

他未因此放弃,而是把“运气不好”当作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相信“天道酬勤”,总有一天自己的才华会得到命运的青睐。

他的坚持最终换来了高官厚禄,而这运气的转机,恰恰来自他多年的积累。

家庭,是吕蒙正一生绕不开的话题。

出身贫寒的他,曾为生活奔波不已,在《寒窑赋》中提到自己童年的寒窑生活,既有无奈也有感激。

吕蒙正没有责怪父母未能给他更好的条件,把这种贫困,当成了锤炼自己的机会。

他说:“贫贱不可自欺”,寒窑的环境残酷,却塑造了他坚韧的品格,家庭出身虽难以改变,一个人是否能走出自己的路,终究还是要看自己如何面对。

钱财的得与失,是吕蒙正反复提到的主题。

他一生从极端的贫困到享受富贵,但始终没有被钱财束缚。

少年时,吕蒙正因家境贫寒,屡受挫折,甚至连买书的钱,都要靠朋友接济。

当他步入仕途,成为宰相后,并没有沉迷于财富带来的享乐。

他的认知中是清楚的,钱财虽能带来生活的便利,过分贪图,最终只会让人迷失本性。

就算在宰相任上,也保持着节俭的作风,从不铺张浪费,这种态度让后人对他充满敬佩。

情感是吕蒙正故事中动人的部分。

在寒窑中尝尽人情冷暖,许多曾在他落魄时疏远他的人,在他登上高位后又纷纷巴结,这些虚伪的情感,并没有让他记恨,让他更加看淡世俗交往。

吕蒙正在文章中说:

“人情冷暖,皆为天命所定。”

不论情感是热烈还是疏离,都是命运的一部分。

吕蒙正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用平和的态度面对,正是这种宽容的心态,让他能在浮沉的人生中,保持一份宁静。

吕蒙正用自己的经历,把运气、家庭、钱财和情感,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又真实。

他没有用怨恨去对抗命运,接受了它的不公,甚至从中找到生活的意义。

《寒窑赋》留存至今,仍能引发共鸣,因为它是一面照进现实的镜子。

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更高的地位、更富裕的生活,很多人在追求的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对人生本质的思考。

吕蒙正的故事,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何在得与失之间,找到平衡。

《寒窑赋》之所以能跨越千年,成为一篇广为传颂的经典,因为它写得好,更因为它蕴含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生智慧。

吕蒙正从贫穷,到富贵的轮回故事,是一种对命运的深刻反思。

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中没有什么,值得过分执着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努力做好自己,才是人生的真谛。

1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