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年九月初三,更始汉军诛杀王莽于长安,新莽的统治结束了。
更始政权的前身,是起于荆州地区的绿林军。
早在更始政权建立前,他们已经发展到十余万人的规模。
在昆阳之战大破王莽后,各地反莽武装已多奉更始正朔。
是时海内豪桀阖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招命。旬日之间,遍于天下。——《后汉书.刘玄传》
而在攻入长安,诛杀王莽后,更始政权因其强大实力和特殊功绩,拥有极高的政治威望和地位。
一时间,各地豪杰,纷纷归顺更始政权。
与绿林齐名的赤眉军,也归附了更始政权,其首领樊崇等人皆到洛阳,接受了列侯的封号。
活跃于黄河、济水之间,部众20余万的城头子路,也受封为东莱太守,行大将军事。
割据陇西的隗嚣,也到长安拜见刘玄,接受了更始政权的右将军之职。
此时,就兵力而言,支持更始政权的力量已经达数百万之众;而就地位而言,更始政权已几乎是天下共主。
然而,几乎是转瞬之间,更始政权就迅速覆灭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问题虽多,但并非不可解决然而,更始政权远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他们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四方归附的势力,大多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实力。
虽然暂时归附更始政权,但是,一旦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他们转身就能成为敌人!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更始军内部,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更始帝本人,本身并没有强大实力和军功,只是在“人心思汉”的大环境下,被绿林众将抬出来当皇帝的。
绿林众将掌握着军权,跋扈难制,且彼此之间矛盾错综复杂。
然而,问题虽多,但这些问题却都不是不可客服的。
无论是绿林军、赤眉军,还是各地的其他起义军,都是因为反抗暴政而揭竿而起的。
中下层将士,要的只是一个安定的生活;而上层将领,要的也是一个“封妻荫子”,他们并没有野心。
所以,如果更始政权能够妥善安排,这些问题是有希望迅速解决的。
而各方皆归附更始政权,也表明:大家此时都把希望寄托在更始政权身上!
然而···更始帝没有把握住历史赐予的绝佳机遇!
乱政,失人心,迅速失去人心更始政权进入长安后,就有人提出“厘改制度,更延英俊,因才授爵,以匡王国”的建议。
其实,如果更始帝真有雄才大略,是有条件这么做的。
虽然更始帝是在绿林众将的支持下上位的,绿林众将掌握着军权。
但是,绿林众将也并非铁板一块,彼此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而且,他们多是“志在钱币,争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并无大志;而广大中下层绿林将士,更是都渴望着安定。
因此,更始帝如果真能精心运作,是不会受到挟持的。
当初,他利用绿林将领与刘縯兄弟的矛盾,弄死了刘縯这个最大的竞争对手,正是明证。
然而,更始帝并没有采纳良言,反而开始了昏君生活。
他将事情就交给了岳父赵萌,自己日夜在宫中饮酒。
有人胆敢来找他,和他饮酒的韩夫人就会生气地把人轰出去;有人来告状赵萌放纵,更始帝就执剑斩之···
而绿林众将,更是“放飞自我”,以掳掠为能。而更始帝不但不制止,反而还亲自询问:这次掳掠了多少回来呀?
如此,“关中离心,四方怨叛”!人们对更始政权失望了!
由此,各方的豪杰、起义军,纷纷打出自己的旗帜,据有一方。
很快,曾经表面上控制了西汉大部分疆域的更始政权,就只剩下洛阳到长安间的狭长地域了!
分崩离析!
刘秀的野望天下对更始帝失望,也就意味着有人看到了希望。
刘秀,就看到了希望。
刘秀的兄长刘縯,本是更始帝最大的威胁。刘縯被除后,刘秀虽然因为善于“认怂”而幸免牵连,但也是被猜忌、打压的对象。
正是因为更始政权的腐败,刘秀得以通过巴结左丞相、尚书,才得以获得前往河北安抚的机会!
而一渡河,刘秀的同学邓禹就明确指出:更始政权的众将是一群饭桶,成不了事!继承高祖大业,光复汉室、平定天下的的人乃是刘秀!
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后汉书.邓禹传》
因此,早在实力还很单薄时,刘秀就下定了脱离更始政权,自己平定天下的决心!
随后,刘秀在击败王郎,夺取河北后,解决了更始政权派在其他代表,已经独立!
赤眉而在刘秀经营河北的同时,赤眉也与绿林分道扬镳,并化友为敌了!
赤眉,本就是与绿林齐名的起义武装,实力非常雄厚。
因此,能否团结赤眉军,对更始政权的稳定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赤眉军归附更始政权,这本是更始政权稳定天下的绝佳机会,这是把肉怂到嘴边了呀!
显然,赤眉军的归附,不但使更始政权平定天下的最大对手归顺了自己,更使更始帝有了制衡绿林众将的平衡器。
然而,肉送到了嘴边,更始帝硬是不会吃。
当赤眉军统帅樊崇等人“即留其兵,将渠帅二十余人随使者至洛阳”后,更始帝待之十分傲慢。
他封了樊崇等人为列侯,但没有赏赐封邑,口惠而实不至!
不仅如此,更始帝也没有制止绿林军对赤眉军后方的进攻。
如此,樊崇等人无法忍受,遂东归,领导赤眉军降而复叛!
如此,河北刘秀、河南赤眉军,就变成了更始政权的心腹大患!
毫无章法的应对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更始政权依然有着一定的优势。
此时,更始政权在关中地区,有兵数十万;在洛阳地区,有兵号称30万;在河东地区,据安邑等地的兵力有10余万;在弘农、华阴一线,也有相当多的兵力。
而当时的刘秀虽然已经击败了王郎,但尚未彻底平定河北。散在河北各地的农民军各部尚有百万。
所以,刘秀虽然已经派出冯异、邓禹南下运动,但主力仍随刘秀在河北作战。
而赤眉军呢?
赤眉军兵力约为20余万,兵力远少于更始军,而且,东、北、西三个方向皆为更始大军。
而且,三个方向中,光是洛阳之军就多于赤眉军,而其余方向的军队兵力也只是稍少于赤眉军。
因此,更始军不但在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而且,在刘秀大军未南下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三面夹击,先解决赤眉军,然后再专心对抗河北刘秀。
但是···更始政权却没有在全局上进行调动,只是让各地的军队各自为战。
如此,刘秀的偏师,以及赤眉军,乃能从容对更始政权各个击破!
更始政权的战略如此毫无章法,怎有不败之理呢?
迷信所误25年正月,刘秀的邓禹所部,与赤眉军,几乎同时对更始政权发起了战略进攻。(刘秀与赤眉军并没有建立同盟关系,都是各自行动。)
邓禹所部,2万余人,进攻河东地区;赤眉军20余万人,进攻弘农地区。
而更始军,在弘农地区的兵力少于赤眉军;但在河东地区的兵力10余万,远多于邓禹军。
显然,河东之军是有把握击败邓禹的。
河东地区南瞰伊、洛,西窥关中,物产丰饶,是关键之地。河东的军队如果击败邓禹,就能回援关中,使赤眉军陷入被动。
然而,河东却丢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开战时,更始军是完全有机会取胜的。
邓禹军进入河东后,围攻安邑,数月不能下,情况已经不利。
此时,更始军的援军10余万人前来会攻邓禹,解安邑之围。
前有坚城,后有大敌,邓禹已经陷入被动。
果然,会战开始,兵力有绝对优势的赤眉军大胜!
当时,邓禹手下的将领都劝邓禹撤军,以图后举,被邓禹拒绝!
显然,如果赤眉军迅速发起继续进攻,邓禹毫无生机!
然而,由于次日是癸亥日,更始军以“六甲穷日”不可出战而按兵不攻!
如此,邓禹得到了宝贵的时间,从容整顿军队,并做部署。
第三天,更始军又以为邓禹可以速破,乃不留后卫,全师扑向邓禹军,直扑至营垒之下!
邓禹命令诸将擂鼓突然发起冲锋,更始军大败!
邓禹可没有什么讲究,宜将剩勇追穷寇,以轻骑急追,擒杀敌将多人,缴获大量武器!
如此,河东遂被刘秀军平定了!
河东既失,更始政权不但不能再从河东获取支援,反而要在关中北部留下相当兵力防御,不能专心对赤眉!
长安受危说回赤眉军这边。
赤眉军的进军,是非常缓慢的。
弘农一带的更始军兵力不多,因此,25年正月,赤眉军进攻弘农时,仅仅斩杀千余人,就取得了大胜。
然而,接下来,赤眉军却逗留不前。
显然,更始政权,有了充足的时间来调整部署。
三月,更始军集结兵力,主动出击。
然而,面对20余万赤眉军,更始军只集结了10余万人。
差不多同一时期,在河东,面对邓禹的2万余人,更始军出动了10余万人,此时,面对20余万赤眉军,又是出动10余万人,看起来,不管对面有多少人,更始军哪哪都是集结10余万人呀···
10余万对20余万,攻则不足,守则有余。毕竟,华阴、郑县皆是易守难攻之地!
然而,更始军却选择了进攻。
而且,更始军派出的是丞相李松。
李松此前并非名将,只是在王莽政权崩溃时侥幸立功,他并没有胜过樊崇的才能。
结果毫不意外,交战不利后,李松抛弃军队逃走,更始军惨败,士卒伤亡3万余人!
随即,赤眉军攻占华阴、郑县。
如此,长安已经无险可守了!
洛阳轻易丢失随即,刘秀对洛阳也发起了进攻。
更始军在洛阳的兵力,号称30万,兵力雄厚。
然而,此时,随着赤眉军攻入关中,洛阳的更始军也已经动摇了。
守洛阳的将领是李轶、朱鲔。
这两位都是绿林军将领,对更始政权并不算忠诚。
如今更始政权已经有危,他们自然不愿为更始政权死战。
只不过,由于他们都是当初杀害刘秀兄长刘縯的参与者,因此,不敢投降。
因此,李轶先都与刘秀军接触,希望得到刘秀不追究的承诺。
刘秀认为李轶靠不住,用借刀杀人之计,故意泄露李轶的密信,朱鲔刺杀李轶。
随后,刘秀又利用洛阳守军军心动摇的机会,连续打了几个大胜仗,形成了对洛阳的围攻。
随即,刘秀让朱鲔曾经的部下岑彭到城下劝降,指河为誓,恳切表示不追究过往的一切积怨。
如此,朱鲔遂降。
如此,更始政权号称30万的洛阳方面军,轻易覆灭了!
内讧中覆灭在关中,更始军仍然拥有相当的实力。
因此,赤眉军在打下弘农、华阴、郑县等地后,不敢急攻,又在华郑之间逗留了三个月。
他们拥立了刘盆子为帝,建立政权,为进攻长安做政治准备后,才迫近长安。
这时,长安的更始军兵力仍盛,本有一战之力。
然而,众将流寇惯了,此时形势危急,皆认为长安孤城难守,遂建议再在长安掳掠一把,然后逃去南阳,“复入湖池为盗耳”。
已经在长安过惯了帝王生活的更始帝不愿,派人集结兵力,准备抵抗赤眉军。
然而,一些绿林将领决心劫持更始帝,逼迫更始帝听命。
于是···又一场内讧。
双方在长安激战月余,败走的张卯、王匡跑去投降赤眉军,并引赤眉军一起攻入长安!
更始帝无奈之下只好投降,不久被张卯所杀!
如此,曾为天下共主的更始政权,覆灭了···
更始政权,曾经占据了西汉留下的大部分疆域,得到了广泛拥护,几有“共主之像”。
然而,转瞬间,就覆灭了!
其根本原因,是更始政权虽然有平定天下的机遇,却缺乏相应的能力。
更始帝并没有特殊的功勋,之所以能成为“共主”,实是由于“人心思汉”,人们渴望尽快恢复正常的秩序,因此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只是···机遇来了,能力跟不上,把握不住。
很多人喜欢抱怨没有机遇,却很少反省自己的能力,这是不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