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大司马之勇,贲育弗加也。张辽其次焉。——《三国志.曹仁传》引《魏书》
在曹军众将中,曹仁的地位极高。
魏国人自己修的《魏书》中,甚至称曹仁智勇在张辽之上,是曹军第一名将。
此话虽然稍微有些夸张,但观其军事生涯,曹仁确实担得起“智勇双全”的评价。
然而,这位智勇双全的名将,在其军事生涯的最后一战中,却大败给了声望远低于自己的朱桓。
而且,曹仁还是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而且敌人还中计的情况下遭遇惨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智勇双全的曹仁在很多朋友印象中,曹仁之所以是名将,主要是因为他是曹操的兄弟。
其实,武将,尤其是独当一面的武将,关键还得靠自己的本事吃饭。毕竟,刀枪无情,管你是谁的亲戚,要真是酒囊饭袋,早就被残酷的战争淘汰了!
观曹仁的整个军事生涯,如果不是曹操的亲戚,曹仁或许不至于拥有那么高的职务,但是,仅靠其智勇,他也绝对是能跻身一流名将之列的。
1、勇。
将军真天人也。——陈矫
三国的勇将虽多,但是,能靠个人勇武在众寡悬殊下仍能以少破众者却屈指可数。
曹军诸将中,典韦、许褚这样的保镖暂且不说,领军大将中,唯有曹仁和张辽有过这样的表现。
赤壁之战后,周瑜率领孙刘联军直扑江陵。
在联军数千先锋抵达城下后,曹仁派牛金率300人迎战。
很快,牛金的300人就被吴军重重围困,陷入危险。
在曹军诸人皆惊慌失措的情况下,曹仁意气风发,唤牵马来,亲自披挂,与麾下壮士数十骑杀出。
曹仁径入围中,救出牛金。
此时,仍有一些曹军被围,曹仁又复杀入围中,将余兵救出围来,又连杀数人,杀退吴军!
陈矫等人先见曹仁亲自杀出,皆惊慌失措,复见曹仁全身而归,皆惊呼:将军真天人也!
这绝不是拍领导马屁!
先说形势。
吴军先锋数千人扑来,而曹军出战者,先是牛金的300人,再加上曹仁亲自带出来的数十骑,总共也就3、400人,可谓以一当十。
以一当十,不但全身而退,而且还击退了敌军!
这样的神勇,纵观整个三国,也是屈指可数的!
2、用兵之能。
当然,作为一方主将,只是勇武是不够的,关键要能带兵,会打仗。
在曹仁的军事生涯中,其用兵之能的表现是非常全面的。
(1)、激励士气,稳如泰山。
在危急局面下,曹仁往往能激励士气,稳住形势。
前面说的江陵之战的神勇突击,其实与后来张辽在合肥的突击是一样的:敌众我寡,暂时难有大援军,只有先出击取胜,挫敌锐气,然后才能守城。
曹仁能率孤军独守江陵年余,与他的“天人”级出击是不无关系的。
而曹仁激励士气、稳定局势的方法,可不只是展现个人勇武这一种方法。
征张绣时,曹操失利,士气沮丧。曹仁奋起激励将士,士气甚奋,助曹操反败为胜,击败张绣。
后来,守樊城时,樊城被关羽围得水泄不通,将士多有撤退之意。曹仁则与满宠将自己所乘的白马沉入江中,与将士们盟誓,以必死之心宣誓众人,将士们被其感动,皆一心守城!
曹仁,绝对是士气战的专家!
(2)、审时度势。
曹仁不但能激励自己人的士气,还能审时度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或提出正确的建议。
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时,刘备与汝南贼在后方捣乱,一时间,各县纷纷响应,许昌以南的吏民不安,曹操为此十分紧张。
曹仁冷静分析:各县以为我们在官渡抽不开身,所以面对刘备的时候就背叛了。刘备带着袁绍的部队,上下还没有磨合好,我去攻击他们,可以一举击破!
曹操采纳其言,派曹仁去攻击刘备。曹仁击败刘备,安定了后方。
后来,曹操派乐进等人攻打壶关,打不下。曹操亲自去打壶关,也数月不下。
曹仁指出:这是因为壶关之敌被围,以为没有生路而拼死抵抗。如果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的抵抗意志必然削弱!
曹操采纳其言,果然城池立降。
由此可见,曹仁用兵,是比较善于审时度势的,不愧为良将。
3、独当一面,功勋卓著。
曹仁自曹公起兵开始就跟随左右,多立功勋。
其中,意义最大的两次功勋,是力挽狂澜型的。
赤壁之战后,曹公北退,孙刘联军乘胜发起反击。
曹仁死守江陵年余,虽然最后不得不退出,但是,为曹操安定形势争取了时间,使赤壁战败后的全局形势安定了下来。
后来,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河南地区的群贼响应关羽,形势大乱。
当时曹操已经考虑过是否要将天子迁离许昌了。
用满宠的话说,如果曹仁撤离樊城,则“洪(黄)河以南,非复国家所有”。
然而,曹仁与满宠一起,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守住樊城,最终由徐晃及东吴击败关羽,再次使曹公渡过了危局。
独当一面,力挽狂澜!
曹仁是不是曹公手下最强的将领,这话不敢说,但是,对于曹操安定北方局势贡献最大的将领,毫无疑问就是曹仁!
既勇又智,身经百战,功勋卓著,这就是曹仁!
名不见经传的朱桓和曹仁相比,朱桓确实只能算是名不见经传。
朱桓,大约自200年左右开始跟随孙权,已经参加工作20余年了。
20余年间,东吴名将辈出。
然而,朱桓,却基本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表现。
他的表现,不但不能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相提并论,就比之甘宁、凌统、周泰诸人也有明显差距。
什么"四都督"、“十二虎臣”,都没他的份!
只不过,东吴的将领大多数都不是很长寿,在220年左右,吕蒙、蒋钦、凌统、周泰等人集体壮年去世,因此,朱桓得以接替周泰成为濡须督,成为独当一面的将领。
一个出道20余年的人物,拿不出什么值得一提的成绩,用现代人力资源常说的话说:这样的人,大抵是没有什么本事的。
至少···这样的人,怎么会是名震天下的曹仁的对手呢?
果然,战局一开,朱桓就被老道的曹仁摆了一道。
朱桓中计,形势危险222年九月,曹丕下达了三道伐吴的命令。
其中,曹仁为中路军,负责进攻濡须。
濡须,是个重地。此前,曹操已经攻过3次濡须,皆无功而返。
所以,濡须,原本并不好打。
但是,老道的曹仁,决心以智取之,洗刷对面的菜鸟朱桓。
曹仁对外佯称要攻打羡溪。
羡溪,是一条水的名字,从巢湖东注入长江。
缺少独当一面经验的朱桓果然上当,立刻分兵去救羡溪。
然而,曹仁的实际目标,正是濡须!
曹仁在分朱桓之兵的同时,率领数万步骑,急袭濡须!
等到朱桓在仓促间得知曹仁进至濡须70余里,才急追还救兵。
但是···来不及了!
曹仁迅速奔袭,抵达濡须时,朱桓派出去的救兵还没有回来。
此时,朱桓的部队在濡须的只有5000人!
5000对数万,菜鸟对名宿,似乎胜负不会有什么悬念了!
朱桓的慷慨陈词:疯子一样的自信形势危急,朱桓挺身而出,给将士们打气。
实际上,朱桓的打气,每一句话都是没有逻辑,经不起推敲的。
1、我朱桓比曹仁厉害得多,怕什么?
朱桓首先指出:两军交战,不看人多少,关键看将领的水平。我朱桓和曹仁谁厉害?想必大家都知道,不必多说了吧!
这张口就是胡说呀!
曹仁此时早已建立过无数功勋,甚至可以说,在老一代将领相继凋零后,此时的曹仁,可以说是全天下威名最高的将领了。
而朱桓呢···还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表现!
何况,你朱桓不是刚刚中计,被人家曹仁摆了一道吗?这明显水平就是不如人家呀!
没关系,我朱桓就是觉得我比曹仁厉害!不接受反驳!
自信,不需要什么逻辑,不需要什么历史,即便没有逻辑,也不妨碍他激励自己和兄弟!
2、地势有利。
朱桓进一步指出:“客倍而主人半”,地势有利,我们防守方就有优势。
什么,你说我们的兵不到对手的一半?
没关系,接着听我说(忽悠):所谓“客倍而主人半”,是指双方在平原交战呀!而且,是指双方的勇怯相当!
曹仁是个废物,他的士兵都很胆怯,徒步千里跋涉而来,人困马乏的;而我们南临大江,北背山陵,以逸待劳,以主制客,这是百战百胜之势!
这也是牵强附会呀!
曹仁的兵士很胆怯吗?面对周瑜、关羽的围攻时,曹仁的将士孤守奋战,哪里胆怯了?
你朱桓的兵厉害?那以前20多年,怎么就拿不出任何成绩?
濡须城是吕蒙所做,确实是比较有防御力的。
但是,由于朱桓中计,此时的防御兵力是严重不足的!再谈什么“客倍而主人半”···
3、我军必胜!
朱桓最后放狠话:就算是曹丕亲自来了,也不够我打的!他曹仁算什么东西?
好吧,这个话,随便你怎么说吧!
可以说,朱桓激励将士的话语,没有一句是在理的,没有一句是经得起推敲的···
但是···自信,不需要经得起推敲!
只有先自己相信自己了,自己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朱桓,就是这样做的!
诱敌之术:要的就是你的“优越感”朱桓的自信,来源于他找到了曹仁的软肋:优越感!
是呀,和曹仁相比,朱桓算个什么东西?
如今你朱桓轻易中了我的分兵之计,看来也是个不会用兵的人!
面对朱桓,曹仁充满了优越感。
朱桓,要的就是曹仁的优越感!
朱桓下令:偃旗息鼓,外表示弱,争取引诱曹仁!
现在,轮到你曹仁中计了!
曹仁之误:致命的部署曹仁判断:朱桓太弱了!
于是,曹仁将兵力一分为三:儿子曹泰率军攻打濡须城;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袭濡须中洲,企图扣留洲上朱桓部曲的妻子儿女,使濡须城不攻自破;最后,曹仁自率万余人驻于濡须城北80余里外待机···
曹仁的这个部署,是致命的!
1、兵力分散,相互不能救应。
曹仁的兵力由此一分为三。
而曹仁亲自率领的预备队,远在80余里外,一旦有急,根本就来不及救应!
如果吴军能集中兵力,则能最大限度规避兵力劣势,各个击破!
2、攻击中洲一路,是想当然。
曹仁要袭中洲,本意是劫持吴军部曲的家人,以瓦解吴军。
然而,这个设想,却是想当然。
当时,蒋济劝阻道:吴军据长江西岸,把战舰摆在上流,我们进军洲中,等于钻进牢狱里,这是通往危险的路!
其实,即便是蒋济,也低估了风险和困难···
因为···在无法夺取制水权的情况下,要通过强攻登陆夺洲,无异于痴人说梦!
这样的两栖作战,掌握制水权的一方不但掌握着主动,而且,很可能打出歼灭战!
3、节奏混乱。
曹仁兵分三路,预备队远远在后,基本不能发挥作用。
而攻打濡须城的曹泰一路,则很难在短期内打开局面。
濡须城虽小,但是,却是专为战备而修的,城防极好。
所以,曹泰一路,实际上短期内也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
而袭击中洲一路,却是节奏极快的,短时间内就能分出胜负。
袭中洲一路,虽然兵力占比不大,但却占用了主要的水军资源。
所以,如果袭中洲的作战失利,曹泰就会陷入前有坚城后有敌军的两面态势,势难坚持···
以曹仁的经验、智勇,做出这样的部署,只能说明一件事:他太轻敌了!他根本不把朱桓当回事!
他想当然的认为:怯懦的朱桓,必然将主力猥琐于濡须城中,而他的部队只要占领濡须中洲,劫持朱桓军的家属,就能轻易赢得胜利!
骄傲的将军!
濡须中洲之战: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曹仁企图以油船攻取濡须中洲。
这不是没有先例的。
此前,曹操就曾以油船,一度占领了濡须中洲。
然而···曹仁到底是忘了一件事!
油船,“以牛皮为之,外施油以杆水”,是一种速度较快的轻型运兵船。
这样的装备,只适合出其不意的袭击,并不适合强攻。
当初,曹操能用油船成功夺取江心小船,是因为那是袭击!
而几乎就在曹仁与朱桓交战的同一时间,江陵战场的夏侯尚用油船袭击诸葛瑾,夺取江陵中洲,也是伺机偷袭!
而这个时候,朱桓严阵以待,你曹仁用油船如何得手?
朱桓下令:自己亲自在濡须城迎击曹泰,让将军严圭攻取油船,别将反击常雕。
严圭不是什么名将,后来也没有成为名将;至于反击常雕的别将,则压根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可见,这次反击,没有什么特别的技术含量,也没有什么花巧计谋!
是的,当吴军用正规水师,对付油船袭击的曹军,根本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根本不需要什么花巧计谋!
结果,常雕被斩,王双被擒。常雕的5000人全军覆灭,1000余人被斩溺,剩下的3000余人全部被俘!
真是一场速战速决的歼灭战!
胜负已分如此,胜负已分!
濡须城下,曹泰前有坚固的濡须城和朱桓,而侧面和后面全部失去了掩护,父亲曹仁的预备队又远在80里外,根本救援不到!
更为严重的是:濡须附近水网纵横,在常雕覆灭后,魏军仅存的水上力量也报销了,一旦吴军从水路封锁其后路,曹泰就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常雕!
别忘了,朱桓原本分去救羡溪的部队正在赶来,到时的情况会更加危险!
无奈之下,曹泰只好烧营撤走!
曹仁率领的预备队,一点作用都还没有发挥,胜负就已经分了!
接下来···曹仁,也只好撤军了!
此番战败后,曹仁,当年就去世了。
屈辱呀!
此次曹仁攻打濡须的作战,开局是十分出色的。
曹仁的佯攻之计,轻易就是朱桓分兵,同时迅速急进,是朱桓来不及调回全部兵力。
因此,开局之初,曹仁就形成了以数万步骑对付朱桓5000人的有利局面!
然而,在这一有利局面下,曹仁过于轻敌,考虑不周,兵力部署出现了严重失误,最终导致屈辱失败!
反观朱桓,则终于展现出良将之风!
出道20余年,一直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但是,朱桓保持着绝对的,甚至没有逻辑,没有理由的自信,并将这种自信感染到了自己的兄弟们!
随后,朱桓在自己名望远低于曹仁,而且刚刚中了曹仁之计的不利之中找到了有利,通过示弱来加强对手的优越感,从而促使对手做出轻敌的错误部署。
旋即,朱桓充分发挥水上优势,在两栖作战中全歼一部之敌,打开局面,并随即发展成了战役的全面胜利!
曹仁的辉煌结束了!
朱桓,则一战成名!
唯自信,才能胜利!哪怕这样的自信缺乏逻辑和证据!
祝君自信,祝君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