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将领毛文龙驻扎的皮岛,现在却不属于中国,那么它如今在哪?

道義长存 2025-03-31 11:59:50

前言

明朝末年,守将毛文龙曾率兵占据皮岛,并通过对这座岛屿持续不断的经营,从而让该岛成为了明朝抵御后金的一张“王牌”。

可问题是,这样一座在历史中留有名字的岛屿,如今却并不属于中国。

那么,曾经皮岛现在究竟在哪?其究竟是如何从我们手中丢掉的呢?

中国故土

皮岛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1世纪,商朝遗臣箕子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箕子朝鲜”,被后世视为中原文明的延伸。

汉武帝时期,汉军灭卫满朝鲜,设立乐浪、玄菟等四郡,皮岛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此时的皮岛虽无明确记载,但其所在的鸭绿江口区域已是中原经略东北的咽喉。

然而,晋代“五胡乱华”后,中原陷入分裂,高句丽趁机崛起,将势力扩张至鸭绿江以南。

至唐代,高句丽被灭,新罗与唐朝争夺辽东,皮岛成为双方拉锯的模糊地带。

公元993年,契丹(辽)与高丽达成协议,将鸭绿江以南的“江东六州”划归高丽,而在朝鲜高丽王朝的文献中,皮岛则以岛上盛产的椵树(椴树)的缘故,故得名“椵岛”。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原王朝就已经放弃了这座小岛的控制权,在随后的元代,其再次设立了牧场养马,明朝初年将其划归辽东都司金州卫。

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这座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却逐渐成为了焦点……

战略要地

17世纪初,游击将军毛文龙率两百勇士奇袭后金重镇镇江(今丹东),生擒后金将领佟养真,史称“镇江大捷”。

此战震动辽东,毛文龙退守皮岛,将其更名为“东江镇”,收容辽东难民、训练水师,成为插在后金腹地的一把尖刀。

毛文龙利用海岛地形,打造“三方牵制”战略:北联蒙古、东结朝鲜、南靠登莱,形成对后金的包围网。

岛上军民一度达数十万,商船往来如织,甚至能自铸火炮,此时的皮岛,已不仅是军事据点,更是明朝在辽东最后的希望象征。

然而,崇祯二年(1629年),蓟辽督师袁崇焕以“十二大罪”处死毛文龙,东江镇随即瓦解,从而让皮岛的防御能力大为减弱。

后来随着清朝通过武力手段,从而迫使明朝的藩属国朝鲜俯首称臣,这就让皮岛的态势变得更加危急。

最终在1637年,清军联合朝鲜军队大举进攻皮岛,这座战略重镇最终在多面夹击下彻底沦陷。

之后的命运

清军入关后,作为“龙兴之地”的东北被清朝封禁,皮岛因失去军事价值沦为荒岛,而彼时的朝鲜则趁此机会占据了皮岛,并在此重建牧场,并将“椵岛”之名沿用至今。

尽管在这之后,曾经有清朝使者询问皮岛方位,这就让朝鲜国王李棩惊恐万分,急派佥使驻守,生怕清朝索回此地。

不过他的这种担忧明显是多余的,因为当时的清朝更关注内陆地区统治,对东北岛屿则是兴趣寥寥。

到了朝鲜战争期间,当时一小股南朝鲜部队曾经驻扎在这座小岛上,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此牵制中朝军队。

于是,为了能够消灭这股敌人,志愿军第50军第148师443团的1营和3营发动渡海作战,到次日3时攻克了椵岛,全歼驻岛的南朝鲜军队,并随后开始在该岛驻扎。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后,中朝重新勘界,皮岛因历史沿革被划归朝鲜,一座曾左右东亚战局的岛屿,最终在冷战的地缘重组中定格归属。

结语

从箕子朝鲜到汉四郡,从高句丽争锋到辽金易手,这座不足二十平方公里的小岛始终是各方势力竞逐的舞台。

这座本来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小岛,如今却在朝鲜的控制之下,这不免令人有些唏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椵岛》

陈涵韬:《东江事略:毛文龙生平事迹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1—163页

0 阅读: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