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人们谈论国家安全时,往往联想到外交博弈、军事对抗或网络攻防。
然而,2025年3月28日国家安全部披露的一起案件,彻底颠覆了公众对“泄密者”的想象。
某涉密单位的保洁员段某,凭借一把拖把、一块抹布,竟将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及6项情报拱手送给境外间谍机构!
意想不到的“窃密者”
段某是一家物业服务公司的员工,其主要业务是承包一些办公楼的保洁工作。
不过,由于段某所工作的地方是某保密单位的办公地点,这就让了解到相关单位工作内容的段某,有了获取不义之财的想法。
其通过互联网主动联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而境外机构则利用其贪财心理,以支付报酬为诱饵,逐步建立信任关系。
双方通过加密通讯软件沟通,段某在境外指导下注册匿名账号,开始系统性收集情报。
凭借保洁员身份,段某每日携带清洁工具出入涉密办公区,并利用打扫会议室时机,窃取未及时归档的会议纪要和机密文件。
有时,当段某清理办公桌时,会用手机拍摄未锁屏电脑上的机密邮件、设计图纸,并将照片伪装成“工作环境照”存入云端相册。
而在整理废弃文件时,其也会专门收集带有敏感数据的碎纸片、白板上未擦净的图表,这些信息再交给境外间谍机构后,他们便会通过技术工具来分析碎片信息。
为了能够传播这些机密信息,段某每周通过加密邮件发送情报包,内容包含偷拍照片、文件扫描件及手写笔记。
而境外机构则使用虚拟货币支付报酬,单次最高获得相当于2万元人民币的比特币。
整个作案持续近5个月,累计泄露1项机密级、2项秘密级国家秘密及6项情报,涉及国防技术参数、经济数据和科研人员信息。
严重损失
根据国家安全部通报及权威媒体报道,尽管段某已经被捕,但其泄密案造成的危害后果极为严重且影响深远。
具体来看,段某向境外提供的1项机密级国家秘密涉及国防尖端技术参数,这就有可能导致我国相关技术的研制进度受到严重影响,相关技术优势被削弱。
此外,段某提供的6项情报中涉及的一些关键信息,也可能会被境外情报机构利用,从而进行针对性的行动。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在AI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哪怕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也可能让境外机构技术手段获取到一些涉密信息的细节,从而带来严重影响。
于是,在段某被有关机关抓获之后,有关机构也对这件事情进行一系列针对性的宣传和反思。
警钟长鸣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泄密案件,其实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当前直接推动国家安全部出台新规,要求涉密单位从三方面筑牢防线。
资质审查成为硬性门槛,外包公司必须持有《国家秘密载体印制资质》,合同中须明确泄密赔偿条款,防止“一包了之”。
过程监控要求对保洁、维修等岗位实施“双人作业”制度,并借助智能门禁、轨迹追踪等技术手段,确保敏感区域无监控盲区。
全员培训则规定外包人员每年必须接受8小时保密教育,重点岗位还需通过反间谍模拟测试,确保“扫地的阿姨也知道碎纸片不能随便扔”。
结语
当保洁员段某将偷拍的文件发送出去时,其或许认为这只是一次“赚外快”的小事,但其对国家所造成的重大损失,却难以统计。
在信息时代的战场上,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
当我们抱怨“保密流程太麻烦”时,是否想过这些“麻烦”正是防弹衣上的纤维?当我们随手转发一张工作照时,是否意识到这可能成为敌人瞄准的坐标?
防线从来不是一堵墙,而是无数人共同织就的一张网,每个看似微小的选择,都在决定这张网是坚不可摧,还是千疮百孔。
毕竟,守护国家安全,从来不只是国安部门的职责,而是14亿人的共同使命。
参考资料
光明网:《保洁员盗取偷拍1项机密2项秘密》2025年3月28日
新民周刊:《外包保洁员主动投靠境外情报机关,造成重大失泄密!》2025年3月28日
长城网:《外包保洁员投靠境外情报机关,酿成大案!》2025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