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帝王,看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传奇一生!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3-16 17:14:37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祖籍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

25岁时加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兵抗元。至正十六年(1356)占领集庆路,易名应天,至正二十四年(1364)自称吴王。他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命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推翻元朝政权。洪武元年(1368)正月,在应天府自立为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元朝遂告结束。随后多次派兵出征,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洪武四年(1371),征服夏,平定四川;洪武十年(1377),征服云南,遂统一中国。

在位时期,政治上强化中央集权,罢黜宰相和中书省;废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以严猛治国,以重典控制臣民,严厉打击贪官污吏与不法贵族。后又兴起大狱,责问“奸党”,施行“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施行“廷杖”。军事上实行卫所制。经济上大力开展移民屯田和军屯,减免赋税,清丈全国国土,普查户口等。文化上重视教育,设立国子监培养人才,采用八股取士之制;对外政策上,确定“不征之国”。在其治理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被誉为“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驾崩,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穷苦出身

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诞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亲为陈氏。朱元璋排行第四,家族中排行第八,故名朱重八。朱元璋祖籍沛国相县,后有一支迁至句容,定居朱家巷。据《皇陵碑》和《朱氏世德碑》所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带领家人由句容迁往淮北,开垦荒地,落户泗州盱眙县。其父朱世珍(朱五四)50岁时于濠州钟离县东乡生下朱元璋,十年后迁至西乡,最后定居孤村。

公元1343年,濠州遭遇旱灾。次年春,又遭遇蝗灾和瘟疫。仅仅半个月内,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和母亲先后离世。唯余元璋与二哥二人,无钱购买棺材,甚至无地安葬亲人。朱元璋忆及当时情景,感叹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亲邻刘继祖施予二人一块坟地。兄弟二人用几件破衣包裹尸身,将父母葬于刘家土地。生活所迫,兄妹几人各奔东西。

云游四方

朱元璋在山穷水尽之时,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削发为僧,担负起繁重的杂务。 [23]他每日扫地、上香、敲钟击鼓、烧饭洗衣,甚至遭受老和尚的责骂。不久后,灾荒肆虐,寺庙食不果腹,住持只得以化缘为由遣散众僧。于是,年仅17岁的朱元璋开始四处流浪。

朱元璋沿途乞讨,来到合肥后南下,再转而向西入河南,抵达固始、信阳,再北上至汝州、陈州等地,最后绕道鹿邑、亳州,于1348年重返皇觉寺。此期间,他走过淮西大小城市,体验风土人情,见识繁华与沧桑,丰富了见识,积累了生活阅历,这段经历对他的一生影响深远。而云游三年恰恰是元末农民起义风雷激荡之际,社会上盛传“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口号,北方白莲教宣传同出一辙。这期问,朱元璋亦受其影响。

投红巾军

民族与阶级矛盾加剧,天灾频发,穷困农民不得不走上绝路。至正十一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头上缠红巾,号称“红巾军”,尊韩山童为明王。随后,徐寿辉从蕲州起兵,李二、彭大及赵均用也涌现于徐州。短短几个月内,各地纷纷响应。

次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县土豪郭子兴联手孙德崖起兵,数万民众响应。郭子兴聚众焚香,成为白莲会的领袖。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占濠州后,郭子兴自封元帅。此后,郭子兴据守濠州,声名显赫。

那时,朱元璋接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加入郭子兴的义军。然巧合的是,他的师兄告知他信已泄露,恐将被人告发。于是,朱元璋决意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那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义军骁将

朱元璋参军后,其勇猛果敢、机智灵活、略懂文墨,备受郭子兴赏识,因而擢升他为帅府随从,并为亲兵九夫长。他精明强干,应对得体,冲锋在前,很快在军队中声名遐迩。郭子兴视其为知己,常常与朱元璋商议要务。

当时郭子兴与朋友马公谊深,马公去世后,其幼女遂被郭子兴起养。郭子兴欣赏朱元璋的才华,便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自此官兵皆尊称其为“朱公子”。朱元璋亦为此更名元璋,字国瑞。

义军分裂 自立门户

彼时的濠州城内,红巾军拥立五位元帅。郭子兴独领一派,孙德崖等三位元帅则游离于另一边,双方形势紧张。本年九月,徐州红巾军主将芝麻李被元军消灭,部属彭大、赵均用带领军队抵达濠州,彭大与郭子兴歃血为盟,孙德崖等人却企图拉拢赵均用。

在孙德崖的怂恿之下,赵均用将郭子兴囚禁,打了他一顿,甚至意欲杀死他。朱元璋得知消息后,在彭大的资助下,将郭子兴救出。从此,双方敌意更甚。

眼见濠州城各路将领均意在争取权力,朱元璋决意独立战斗,创建新天地。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招兵买马,熟识者闻讯,纷纷愿意跟随。仅几日便筹集士兵七百多人,返回濠州。郭子兴惊喜交织,将朱元璋升任为镇抚。

攻城略地 招贤纳士·

冬日,彭大之子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均用为永义王,唯郭子兴等仍为元帅。看着半年未踏出濠州的诸君,朱元璋选拔齐心的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去,南下定远。

过程中,朱元璋先是招降了张家堡驴牌寨三千民兵,再拿下豁鼻子秦把头的八百部众。而后统领新兵,东破定远横涧山元军,元帅缪大亨归降。从中挑选精锐二万加入军队,南下滁州。

途经定远,李善长求见。两人一见如故,李善长以汉高祖刘邦为例,劝朱元璋效仿知人善用、慎杀之人,方能平定天下。朱元璋深以为然,留李善长为幕府书记,安排处理将领纷争,共谋大业。

朱元璋攻占滁州,亲侄儿朱文正、姐夫李贞携外甥保儿(后名李文忠)来投。他们告知二哥、三哥、姐姐已去世,还有定远孤儿沐英。朱元璋收养此三子为养子,改姓朱。随后,他又收养了二十几位义子。攻打滁州期间,郭子兴遭赵均用、孙德崖排挤,攻下城池不久,郭子兴到达。朱元璋迅速交出兵权,三万人纪律严明,军容整洁,令郭子兴颇感欣喜。

整肃军纪 大获人心·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克和县后,郭子兴委任其为总兵官,驻防和州。某日外出,朱元璋见孩童啼泣,问为何故,答曰:等待父母。经细问得知,其父母皆在军营,父养马,母与父不敢相认,惟按兄妹称呼。

朱元璋深感军纪涣散,破城之后滋扰百姓,掳掠妇女,民心渐失。于是,召集众将申明纪律,归还妇孺,使城中夫妇得以团聚。此事流传甚广,朱元璋颇受拥戴。

暂缓称王 秘扩实力·

此年,郭子兴辞世,小明王韩林儿令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则担任左副元帅。虽表面上看,都元帅地位尊荣,可身边的滁州和和州部众多为朱元璋招募,且他智勇双全,手下人才济济。由此,朱元璋实则掌握着势力。尽管心怀不满,但鉴于韩宋实力强大,朱元璋勉强接受龙凤纪年号令。

遵照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三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迅速而秘密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这三条策略成为他早期的指导方针。

攻克太平 自任元帅·

在坚守和州数月后,朱元璋面临粮食短缺。与之相对的,位于长江南岸的太平、芜湖乃是大米产地,然而却无舟楫。此时恰逢两支红巾军的巢湖水军投奔而来,朱元璋亲自处理整合事宜。

七月,千余艘巢湖水军战舰突破元军防线抵达和州。朱元璋率步马军登舟,挥师东渡长江。至对岸采石,常遇春率军冲锋,攻占采石,获取大量粮食。士兵欲载粮回归,朱元璋下令砍断缆绳,让船只顺流而下,断绝退路。看到此情,士兵决意向前,在朱元璋指挥下,攻陷太平。

入住太平后,朱元璋重申军律,禁止抢掠,若有违反者必杀,因此深受百姓爱戴。随即建立太平兴国翼元帅府,自任元帅,任命李善长为都事。至此,朱元璋开始稳固根据地。

攻占集庆 设应天府·

至正十六年春,张士诚挥师江东元军,朱元璋趁机率众第三度进击集庆。三日后,他攻克陈兆先营地,收编其部三万六千人。然而,这些降军心生疑窦,军心不定。朱元璋便从他们中选出五百勇士充当护卫,夜间守护,仅留亲信冯国用在身旁。次日,降军得知此事,无不感激涕零,疑虑全消,甘愿追随元璋。于是战事进展顺利,未及十日,集庆便被朱元璋拿下。

朱元璋入城后安抚民众,将集庆改为应天府。小明王听闻后,册封朱元璋为枢密院同佥,不久又升任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朱元璋在应天设立天兴建康翼大元帅府,任命廖永安为统军元帅,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

占据江左 晋封国公·

至正十七年(1357年),炳文稳固长兴,徐达攻克常州,元璋亲自麾军夺取宁国。接着,继祖破江阴、徐达攻克常熟。大海破徽州,常遇春克池州,大亨克扬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元璋成功夺取浙东剩余领地,遇春拿下衢州、大海攻克处州,至此北起江左、南穷浙右已尽归元璋掌控,与陈友谅局面相持,且与民政队伍邻近。

五月,小明王国赐元璋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封号,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再被封为吴国公。

此时,朱元璋虽拥兵十万,但地盘有限,且四面受敌。东、南面为元军,东南方有张士诚,西南面为徐寿辉,虽皆反元义师,然与小明王存竞争关系。然而,北面小明王、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主力,可有效牵制元军,加之张士诚、徐寿辉实力尚不足以压倒朱元璋,朱元璋在此时得到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

刘基谋划 屯田纳士·

至正廿年(1360年),刘基被朱元璋招至应天(今南京),授予谋士之职。刘基根据时局变化,向元璋献策,主张避其两线兵锋,实行各个击破战略,建议被采纳。

“筑高墙”部署告成后,朱元璋果断推行“广积粮”策略。为了确保粮食供应,除发动百姓生产外,他亦决定实施屯田制,大力推动军队屯田,并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水利建设。同时,又派遣将领在各地辟地耕作。数年内,盛世景象初具规模,府库粮仓丰盈,军粮储备充足。

至正廿年(1360年),朱元璋宣布免除“寨粮”,减轻农民负担。为储粮,他颁布禁酒令,然其部将胡大海之子胡三舍却抗命私酿,获利无数。朱元璋得知后,严令处死胡三舍。有官员进言请求饶恕胡三舍,因其父胡大海正在攻打绍兴。但朱元璋坚决执行军法,亲手斩杀胡三舍。

忙于争取民心的同时,朱元璋不遗余力网罗人才,尤其重视知识分子。他在应天专门修建礼贤馆接待他们。这些人才在朱元璋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尊崇儒学,曾于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见儒生唐仲实,询问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此举预示着他创造新朝之决心。

攻灭陈汉

朱元璋在应天创立了根据地,彼时,他的对手分布在长江上下游。上游的陈友谅,下游的张士诚,以及东南方的方国珍与南方的陈友定。方国珍与陈友定以保土割据为主,而张士诚对元朝态度暧昧,无大志;陈友谅实力最强,被视为朱元璋占领应天后的最大威胁。

陈友谅曾是徐寿辉手下倪文俊的部将。[68]他后来谋杀了倪文俊,并在1360年挟持徐寿辉,攻陷了太平与采石。自认应天指日可待,陈友谅将徐寿辉杀害,在采石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邀请张士诚共同攻打应天,欲瓜分朱元璋领地,令应天震惊。朱元璋不得不召集将领商议对策。众说纷纭之时,唯有刘基保持沉默。朱元璋向他请教,刘基认为陈友谅堪称头号劲敌,须集中精力消灭他。陈友谅虽实力雄厚,但他弑主篡位,人心离散,民力疲惫,故非难克之敌,只待其深入,以伏兵击之,便可得胜。

朱元璋赞同刘基的论断,于是策划引诱敌军深入,制造战机。朱元璋麾下康茂才与陈友谅曾是好友,他修书一封送至陈友谅营中,与之约定攻打应天,并承诺做内应。

六月二十三日,陈友谅率舰队主力到达应天郊外的江东桥,却发现并非木桥,当即意识到受骗中计。此时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发动猛攻,陈友谅大败。朱元璋收复太平,占据信州、安庆。陈友谅败回九江,次年八月夺下安庆,朱元璋则直捣陈友谅老家江州。陈友谅逃至武昌,朱元璋占领江西及湖北东南部。

恰逢此时,中原红巾军内部分裂,实力大减。1363年2月,张士诚趁机派吕珍攻打安丰,刘福通向朱元璋求助。朱元璋率军驰援安丰,解救小明王韩林儿等人,安置于滁州。

朱元璋率大军救出小明王之际,陈友谅认为反击时机已至,遂率军攻打洪都。朱文正坚守八十五天。同年7月,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直逼洪都,陈友谅闻讯后,撤围攻战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激战。鄱阳湖水战历时三十六天,仅从八月二十九日至十月三日。朱元璋军队以小船灵活著称,燃火攻击陈军,最终取得胜利,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次年元旦,朱元璋获百官拥戴,成为吴王,设百官司属,以龙凤纪年,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名义发号施令。因其时张士诚早已称吴王,故历史上将其称作东吴,朱元璋则为西吴。

统一江南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亲赴武昌,陈理终于出降。灭陈友谅后,他的目光转向张士诚。此人早年经营私盐,在至正十四年(1354年)于高邮称王,国号周,年号天佑。次年定都平江。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朱元璋进攻张士诚,连克通州、兴化等众多州县,将东吴势力驱至江北。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布檄文,讨伐张士诚。十一月,杭州、湖州归附朱元璋,平江已成孤城。于是围城战在平江展开。围城之际,朱元璋派廖永忠迎接小明王韩林儿至应天,途中命人凿穿龙舟,小明王溺亡。随后,朱元璋取消龙凤纪年,改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为吴元年。

平江之战初期,朱元璋围困平江,建造高过城墙的木塔楼,向城内射箭,并用襄阳炮连日轰炸。城内恐慌,张士诚数次突围均未能成功。张士诚优柔寡断,追求奢华,对部下亦疏于管束。最后一日,张士信在酒席间被炮弹击中,身首异处。

朱元璋数次劝张士诚投降,然其坚拒。张士诚困守平江,粮食耗尽后以鼠草为食;箭矢耗尽后以屋瓦为弹。直至吴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攻入平江,张士诚战败自缢,东吴终亡。

吴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汤和为征南将军,讨伐方国珍。其后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进攻福建。同年,方国珍降。

建立大明

洪武三年(1369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统领25万大军北上征讨山东。同时发布《谕中原檄》,号召北方百姓共同抵抗元军。根据战略安排,先取山东,破坏蒙元屏障,而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徐达率领攻下汴梁,另一路由常遇春进攻潼关。为确保北伐顺利,朱元璋亲自坐镇指挥。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年号为洪武。此后,他共封赐21位功臣,其中五名大将和一位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此外,又追封胡大海为越国公,丁德兴为济国公,汤和为信国公,冯国用封郢国公。

次年,朱元璋在鸡鸣山建造功臣庙,亲自定下功臣排名,以徐达为首,依次为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仙逝者得以塑像祭祀,生者则虽有名位却无实权。另外,配享太庙者有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等七人。

元帝出奔·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八月,明军进逼大都,元顺帝带领三宫后妃、皇太子等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 蒙古在中原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丢失四百年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一征北元·

朱元璋鉴于北宋末年燕山一带在两年之内得而复失的前车之鉴,决定北征消灭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出兵进攻北元。

明军此次北征,三路皆胜,元昭宗爱猷识理达腊逃到漠北,其子买的里八剌等被俘。

二征北元·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对北元进行第二次征伐。又称岭北之战。此战结果,徐达的主力中路军大败,李文忠的东路军得失相当,仅冯胜的西路军获胜,但因惧怕东察合台汗国的东进,冯胜放弃了甘肃。

第二次北征以失败告终。·

三征北元·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儿不花等南侵明边境。朱元璋命魏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信国公汤和为左副将军,颍川侯傅友德为右副将军率军北征。

大军渡过胪朐河(今中蒙边境克鲁伦河),俘虏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众。八月底,明军北征各部胜利班师。·

四征北元·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国公冯胜为征虏大将军,颍国公傅友德、永昌侯蓝玉为左右副将军,率师20万人北征故元太尉纳哈出。

结果是战胜纳哈出,明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了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辽地汉人军士驻守大宁,冯胜等胜利班师。辽东从此完全纳入明朝版图。

五征北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侦察到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在捕鱼儿海(今中蒙边境之贝尔湖),决定急行军直扑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蓝玉部明军到达捕鱼儿海南岸,探知脱古思帖木儿的营地就在捕鱼儿海东北80余里,于是发动突袭,获包括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里秃妃并公主等119人、吴王朵里只、代王达里麻、平章八兰等2994人,以及北元宝玺、图书、金银印章等等。·

平息叛乱·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捕鱼海之战后,有大批降人居大宁都司,因边将市马,拂其所欲,即叛而去。故元左丞相失烈门、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辽王阿札失里、会宁王塔宾帖木儿等相继叛明,明太祖于东北置宁王(赤峰)、辽王(广宁)、沈王(沈阳)、韩王(开原)震慑东北之地。于西北置庆王(宁夏)、把都帖木儿(巴彦淖尔)、未知塞王(东胜州)、周王(和林格尔)及晋王(太原)守御河套之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三月,以周兴为总兵官,进讨也速迭儿,追至彻彻儿山。这次远征塞北,搜捕残敌,大败之,“弭绝边患”,自是不敢进边牧马者十余年。

平定西部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陆续平定中国其他地区。在徐达、常遇春北伐的同时,朱元璋派胡美由陆路进入福建,汤和和廖永忠所带的水军从海上进攻福建和广东,降服割据势力陈友定、何真等,接着攻取广西。

洪武二年(1369年),徐达从东面进入山西,击败扩廓帖木儿,年底平定陕西。

洪武四年(1371年),汤和、傅友德等灭明夏,取四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蓝玉等取云南,消灭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降服大理段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确立了对整个河西走廊的统治。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积极推进生计之业,命令农民回归土地,鼓励开垦荒芜;广布移民屯田和军屯;动员农民兴修水利;积极推广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及果木作物;他既惠民又抑豪强,释放被奴役的人们,减轻赋税,严惩贪污者;下令全国各处丈量土地,查漏补缺。

朱元璋明白灾荒带给农民的痛苦,登基后常减免受灾和受战火波及地区农民的赋税或给予救济。多次全国性大规模免税。洪武二年,这是洪武之治的首次大规模免税。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他亦曾陆续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免税。经过洪武时期的不懈努力,社会生产逐步复苏并发展,故而称为洪武之治。

朱元璋深知民力之可贵,主张节俭。在其推动下,农民热情洋溢地投入生产。明初农业迅速发展,元末农村的破败景象得以瓦解。农业的大发展带动了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稳固了新朝的统治,保障了农民生活,推动了生产的繁荣。

朝中倾轧

洪武初年间,为使朝臣对明朝忠诚无二,太祖在洪武五年(1372年)发布了《铁榜文》进行警告;洪武八年(1375 年)又编撰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臣民对他的忠诚,警示他们不要欺瞒蒙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编纂《臣戒录》,列举“历史上的诸侯王宗戚宦臣等叛国逆贼”的行径,用以教育臣民;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颁发了《志戒录》,搜集了“汉唐宋臣民叛国罪行”凡百多条,供群臣及学子讲授学习。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太祖以图谋不轨之名处死宰相胡惟庸,诛其三族,其党羽亦遭株连,牵扯致死者达万五千余人。之后数度发动类似的大审查,使“胡惟庸案”不断扩大牵扯。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亦因与胡惟庸“勾连谋反”而被赐死,其家眷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斩首。学问大家宋濂因受孙儿牵连,全家人被流放四川,途中患病离世。该事件持续了十年之久,牵连到数十位王公贵族及三万余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锦衣卫指挥使告蓝玉谋反,太祖立即派人捉拿他并交由吏部审讯。三日后,蓝玉被处死,随后大规模的清洗和牵连开始。蓝玉入狱后,供词称与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经此案件牵连被捕者,仅列入《逆臣录》的便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明太祖仍觉得不够满意,过了一年后,颍国公傅友德被指控,请求分封怀远田地却未获批准,反而被赐死。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此番党狱中,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间接导致了明太祖离世后靖难之役中的朝廷无可用之将。

太子去世 洪武驾崩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明朝皇帝朱元璋鉴于江南地势较低,有意迁都,便派太子朱标巡游关中与洛阳,筹备此事。朱标深入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对了两地的地形优势,之后建议将首都定址在洛阳。

朱标巡视归来后不久,因病离世,谥号懿文太子。这给时年六十九岁的朱元璋带来沉重打击,使得他无心再议迁都之事。起见,朱元璋对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展现出的孝顺表现产生了好感,最后决定立其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在应天皇宫(南京故宫)驾崩,留下遗诏:“朕受命三十有一载,忧劳成疾,勤勉不懈,惟致力于民生。然而出身贫寒,无古代智者之广博,善恶分明,未及远虑。如今得悟自然之道,何必悲痛。皇太孙允炆仁爱待人,天下以为归心所向,当登大位。内外文武大臣同心协力,保障民众安宁。丧葬祭奠礼节以简化为主,勿用金银玉器。孝陵依其旧制,勿擅改。天下百姓,悼念三日后,皆可重回正常生活。诸王在封地中,不可赴京。且违令者,以此令处理。”

允炆即位 燕王靖难

朱元璋逝世之际,密令驸马梅殷(宁国公主之夫)辅佐新主,并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十六日(6月30日),朱允炆正式登基,定第二年为建文元年,尊为建文帝。

慈徽寝陵位于紫金山之下。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谥号太祖,庙号明确。永乐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追谥 “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更名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传奇人生落幕之后,朱元璋生前规划的政局瞬息破灭。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削藩策略,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起兵抗击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获胜,在南京即位,建文帝身份成迷。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