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命运!大一统王朝的开国太子,为何总是结局不好?

千年历史千面游 2023-12-19 17:06:42

在中国的漫长帝制历史中,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大一统王朝的第一个太子,往往是难以顺利继承皇位、或者命运不济的。从秦、两汉、晋、隋、唐,到元、明、清,莫不是如此。太子们每个人的故事虽然不尽相同,但结局却殊途同归。下面就让我们一一看看这些人的情况,寻找一下这些人从巅峰坠落的规律。

1,秦朝太子扶苏

扶苏,秦始皇帝嬴政的长子,生母不详。严格说来,他并未被立为太子,但是很显然,在“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下,他就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接班人。他和刚猛的秦始皇不同,是个仁孝之人。秦始皇杀戮太重,扶苏因为多次直谏,触怒了父亲,因此被派往河套监军。这件事说是惩罚,但也可以看作是秦始皇对儿子的历练。因为这次监军任务,可以让扶苏和秦国的军方大佬蒙恬有所接触,也可以让他通过接触底层士兵,明白权力是怎么一回事。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在外出巡游时突然驾崩,赵高、李斯、胡亥三人联手作局,矫诏准备处死扶苏。扶苏在手握三十万大军、猛将蒙恬力劝查明真相、朝臣蒙毅作为内应的情况下,竟然选择遵守诏书的命令,含恨自尽而死。后人都说他读书读傻了,看起来确实有那么点儿意思。

2,汉高祖刘邦之子刘盈

刘盈,汉高帝刘邦的嫡长子,母亲是皇后吕雉。他在公元前210年出生,之后不久便惨遭项羽军队追杀,多次被父亲踹下车。如果不是夏侯婴等人拼命保护,他恐怕活不到成年。刘盈性格仁惠柔弱,与刘邦很不相似,因此不得父亲欢心。相比之下,刘邦更喜欢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想要将他立为太子。关键时刻,吕后和一众老臣请出了著名的隐士“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的位置。

刘邦驾崩后,刘盈顺利继位。但是,他的权力却被母亲吕雉所把持。吕雉手段残忍,将刘邦的宠妃戚夫人做成了“人彘”,并且让刘盈来观看。刘盈被这一幕吓破了胆,从此不敢再和母亲争锋。这之后,刘盈的命运彻底被吕雉所控制,甚至还娶了自己的外甥女为妻,有了一段让双方都受折磨的婚姻。刘盈是个好人,一直在努力保全自己的那些兄弟。但奈何吕雉的手段太过毒辣,不断地杀死那些汉高祖的后妃和子女,给自己家的弟弟封官封王。在自己的统治时代,刘盈并未找到什么存在感,最后在自己22岁时便遗憾地去世了。

刘盈的悲剧在于,他的母亲太强势,所以他从小就没有过自己的意识。在吕雉的眼中,权力显然比亲情更加重要。处在这样一个扭曲的家庭中,刘盈能够幸福健康也就奇怪了。

3,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彊

刘彊,光武帝刘秀的嫡长子,汉明帝之兄,母亲是郭圣通皇后。他生于公元25年,次年被立为皇太子。但是在公元41年,他的母亲被废,刘彊因此感到不安,请求改封藩王。光武帝初时不忍,但刘疆一再请求,最终刘秀还是在公元43年封他为东海王。16年后,刘彊于58岁时病逝。

刘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原因还是他的母亲。郭圣通和刘秀的结合,是一次纯粹的政治婚姻。刘秀需要河北豪强的支持,所以不得不和背景深厚的郭圣通结婚,并且让她当皇后。但实际上,刘秀的心之所属,一直是原配妻子阴丽华。原本这样的格局是可以保全的,但是郭圣通却因为对阴丽华心存嫉妒,多次挑起事端,最终导致自己被废。而刘疆当太子,原本就是因为“子以母贵”,母亲既然倒台了,他自然没有继续当太子的道理。

4,西晋武帝司马炎之子司马衷

司马衷,晋武帝司马炎的次子,母亲是皇后杨艳。他于公元259年出生,267年被立为太子。此人天资愚钝,原本是不足当太子的。但是,由于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遹深得司马炎宠爱,为了把皇位传给自己的这个孙子,司马炎才决定让司马衷来当这个跳板。

但其实,司马炎对儿子并不放心,曾经多次进行考察。但是,大臣贾充为自己的家族考虑,和杨艳皇后联起手来,将自己的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太子。贾南风有些能力,于是在司马炎考察时多次代替司马衷作答,最终蒙混了过去。

司马炎驾崩后,司马衷正式继位。他确实是没有才能,于是弄出了不少“何不食肉糜”之类的笑话。而且,他的妻子贾南风,和那些司马氏的宗亲们,也在这段时间疯狂折腾,搞出了“八王之乱”,彻底将西晋的国力搞垮。再之后,便是外族入侵,五胡乱华。而在这期间,司马衷就如同傀儡一样,被人扯来扯去。最终,嫌他碍事的东海王司马越,以一块毒饼要了他的性命。

司马衷活了48岁,当了17年皇帝,这不算短。但是,在这漫长的权力生涯中,他没有一天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的。他是才不配位的典型,从始至终就没有掌控大局的能力。让他当皇帝,无疑是对他的一种摧残。如果当一个闲散王爷,司马衷很有可能比当皇帝要幸福得多。

5,隋文帝杨坚之子杨勇、杨广

杨勇,隋文帝杨坚的嫡长子,隋炀帝杨广之兄,母亲是独孤伽罗皇后。隋朝建立后,他于公元581年被立为太子。

对于强调嫡长子继承的隋朝来说, 虽然在后世的传说中,是一个仁德自律的人,但是在历史上却完全不是如此。他爱好音乐,生活比较奢靡。而且,他不喜欢母亲给他找的原配夫人,在外面另安置了一个侧室。他种种不靠谱的行为,让母亲独孤伽罗很生气,也让二弟杨广看到了可乘之机。杨广以大哥为反面教材,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公元600年,杨勇被废为庶人,杨广被立为太子。后来,杨勇被圈禁起来,而且被传说有了疯癫之疾。

而作为新太子的杨广,在父亲病重时暴露了野心,开始策划抢班夺权。杨坚察觉后,想要重新立杨勇为太子。但此时,杨广已经有所察觉,于是矫诏杀死了杨勇,给自己绝了后患。

杨广登基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大工程和对外征伐。什么水殿龙舟、观风行殿、开凿运河、营建东都,每一件都是劳民伤财的大工程,结果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更主要的是,杨广为了自己的面子,频繁地东征高句丽,造成了上百万人的损失。天下人开始纷纷扯起反旗,杨广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龟缩在江都宫里不肯出来。公元618年,他被自己的部将所杀,也没有逃过开国太子命运多舛的魔咒。

杨勇和杨广的共同悲剧,在于两人都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他们不体恤别人的感受,只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终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很多“二世祖”,都有他们这样的缺点,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早已和老百姓隔绝。在他们眼里,老百姓不过是工具而已。有这样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会体恤他人。他们的悲剧,也就不可避免了。

6,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之子李承乾

李建成,唐高祖李渊的嫡长子,唐太宗李世民之兄,母亲是窦氏。他于公元589年出生,618年唐朝建立后被立为太子。

李建成和兄弟李世民,本来是亲密无间的两兄弟,曾经一起和隋军打过仗。但是,李世民后来几乎打下了整个江山,功劳太大,于是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而李建成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自然是和弟弟明争暗斗。作为父亲的李渊,本想平衡兄弟之间的矛盾,但是最终却失败了。无奈之下,为了维护宗法,他只能更多地去维护李建成。

李世民感觉到情况对自己越来越不利,于是在公元626年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干掉了大哥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交出了权力。

虽然在外人看来,这不过是朝廷最高领导者之间的更迭,但是对于唐朝上层来讲,这无异于是一次改朝换代。于是,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也就成了“开国太子”。他的母亲是一代贤后长孙氏,又是嫡子又是长子。

不过,李承乾也面临着和父亲一样的情况。他的兄弟魏王李泰,很得李世民的欢心,其受宠程度远远超过李承乾。李承乾担心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也不想落一个“后下手遭殃”的结果,于是准备抢先造反。但是他还没来得及行动,事情就败露了。李承乾因此失去了太子之位,在遗憾中度过余生。

唐朝的两个开国太子,都面临着兄弟阋墙的局面,也都是这种情况的最终牺牲品。面对权力,亲情变得无比脆弱,就是至亲兄弟也要兵戎相见。古代帝王家的烦心事,由此可见一斑。

7,宋 太祖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

宋太祖赵匡胤的生前并没有立太子,赵德昭则是他的长子。但是,他在生前却对这个儿子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培养,让他到地方上做官,也让他和军队的人多接触。种种迹象表明,他其实是想立这个儿子为太子的。

公元976年,赵匡胤在一个奇怪的雪夜去世。而在几个宫中太监的运作下,赵光义抢先登基称帝,抢了本属于赵德昭的位置。赵光义为了让天下人对自己少一些非议,封了赵德昭为王。

公元979年,赵光义攻打幽州失利,在乱军中失踪。武将们本就和赵德昭一条心,此时看机会难得,就拥立了赵德昭为帝。但是两天后,赵光义又出现了,赵德昭只能让出了位置。这件事,让叔侄两人心里有了疙瘩。后来,赵德昭为武将们请赏,结果吃了叔父的软钉子。他心中害怕,回家之后便自刎而死了。

赵德昭的悲剧,充满了五代十国乱世之中的无奈。五代时期,大臣们对君主的忠诚度空前降低。皇位的传承,有时候是需要抢的。而赵光义早有准备,比赵德昭更有警觉性,这就保证了他能够在这场游戏中抢到先手。赵德昭因为身份问题放松警惕,输得也不算冤。

8,元世祖忽必烈的儿子真金

真金是忽必烈的嫡长子,母亲是贤德朴素的察必皇后。他在1261年被封为燕王,1273年被封为皇太子,从小就有仁孝之名,深得父亲宠爱。但是,真金是一个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人,所以在自己的身边打造了一个“汉法派”朝臣集团,想要在整个国家推行汉族的制度。而这,也就和善于理财的丞相阿合马产生了矛盾。

1285年,突然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一位御史,居然莫名其妙地给元世祖上疏,让他把皇位禅让给真金。而阿合马的党羽抓住机会煽风点火,致使元世祖大怒,准备惩罚真金。虽然经过了一番斗争,阿合马的党羽最终没有达到换太子的目的,但是真金却还是忧惧不安。1286年,真金积忧致疾,不治去世。

真金的死,笔者认为很可能是一个阴谋。在帝制时代,谁不知道权力的敏感性?禅让这件事,老皇帝不说,自己绝不能有这样的想法。那个冒失的御史明知如此,还会上了那么一道奏疏,简直就是逼着真金去死!真金这么一个优秀的太子,就这样被人“捧杀”,实在是有些遗憾。

9,明太祖朱元璋的儿子主标

朱标是朱元璋嫡长子,母亲是马皇后,儿子是建文帝朱允炆。后来发起靖难之役的明成祖朱棣,是他的四弟。他在1355年出生,在朱元璋当吴王时就已经被立为世子。明朝在1368年明朝建立后,他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太子。

单以皇太子这个身份而论,朱标无疑是最幸福的。他的父亲对他的信任和支持,是不遗余力的,围绕他打造了一个非常稳固的人才班底,丝毫不在意儿子是否有悖逆之心;朱标的兄弟们,对这位大哥也很服气,甚至是赞许和感恩。而朱标自己,也是中规中矩,展现出了自己忠义孝悌的一面。像晋王朱棡、燕王朱棣等一干藩王,如果有了错处,都是靠朱标从中斡旋,才没有受到重罚。

但是,这样一位优秀而又幸运的太子,却没能活到登基。1391年,朱元璋由于有意迁都,命令朱标去关中地区和洛阳考察。朱标虽然顺利完成了任务,但是回来就病了。病情发展非常迅速,到了1392年的4月,朱标就病死了。而也正因为他的去世,才导致了朱元璋越过儿子,直接立孙子朱允炆继位,并且最终引爆了靖难之役。

如果说有一个太子死得冤,那非朱标莫属。历史上其他太子身上爆发的内部危机,他一点都没有。如果他可以活得久一些,将会成为历史上继位最顺利的太子。但可惜,天不假年,他和大明朝,都要为这个谁也没办法的意外付出代价。

10,清生卒康熙皇帝的儿子胤礽

胤礽是清圣祖玄烨第二子,母亲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由于母亲在生他的时候难产而死,康熙帝因为愧疚,在胤礽刚刚满月时就册立他为皇太子。这在清朝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康熙对这个儿子的培养,也可谓不遗余力。在自己外出征战和祭祀期间,胤礽曾经多次建国,表现相当不错。

但是,胤礽还是没能逃过皇帝与太子相互猜忌的故事。在一次行军途中,胤礽在康熙的寝帐之外向内看了几眼,结果就被康熙认为他是在窥伺自己,想要干什么悖逆之事。康熙听说太子有截留贡品的行为,不加详察,便认为胤礽准备“欲分朕威柄”。父子之间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

同时,胤礽的那些兄弟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当时有能力、有想法准备争夺天下的,有皇长子、皇四子、皇八子、皇九子、皇十四子等好几个皇子,号称“九龙夺嫡”。这些皇子经常在康熙面前诋毁胤礽,其中有不少都是查而不实的谣言。但是胤礽和康熙的矛盾,却在这种挑拨中越来越大。最终,酿成了胤礽太子之位两废两立的事情。他的威信因此大幅受损,已经不可能再执掌天下了。最终,他被彻底废黜,并于雍正继位之后去世。

胤礽的悲剧,其实还是皇太子与皇帝互相猜忌的老命题造成的。同时,也有清朝特殊的继承制度的原因。少数民族政权始终没有逃过一个宿命,就是十分激烈的宗族内部斗争。从辽、金和西夏,再到元朝,都是如此。所有的皇子都有一个普遍的共识,就是太子之位可以通过经营获得,这样就免不了互相之间的争夺倾轧。在这一点上,道德教育比较好的汉人王朝,确实表现得更好一些。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继续发生,清朝建立了“秘密立储”的制度,未来的继承人谁也不知道是谁,那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皇太子“木秀于林”,被兄弟们集体针对的事情了。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