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1年寒冷的2月份,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的横城战役中,在战场上碰到了一支不足千人的部队。这些人看起来有明显的欧洲人特征,但是却说着一种完全不同于英语的语言。不过,在志愿军的攻势之下,什么样的敌人都如同挡在车轮前的螳螂。不到二十分钟,这支队伍被志愿军打得溃不成军。
尘埃落定后,志愿军才知道,这支部队竟然是名不见经传的荷兰军队。可能是失败太快,又觉得丢人,在战后六十年中,荷兰人始终保持沉默,不肯说出那场战役的伤亡情况。直至2013年,他们才透露了一些战斗的细节。
和欧洲的那些强国相比,荷兰并不算什么。那么,他们的骨子里到底有着怎样的傲慢,以至于他们对自己被击溃的事实躲躲闪闪呢?
可能在世界上,荷兰并不算什么强国,但是他们和中国的历史纠葛却很深,这恐怕是他们骄傲自大的一个原因。
荷兰,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是欧洲最早开始进行海上贸易的国家之一。他们通过不对等的贸易大发其财,聚集了大量的财富。早在中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荷兰就已经成为了“日不落帝国”。
荷兰人的海外贸易,也一度拓展到了中国的海疆。在中国的沿海岛屿,他们曾经设置了很多贸易据点。通过这些据点,荷兰人不断用贸易和海盗,侵占中国的土地。中国的宝岛台湾,就曾一度被荷兰人所占据。当他们拿着火枪,登上台湾岛时,明朝水师却由于后金的牵制,未起到保家卫国的作用,让侵略者顺利得手。
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指挥一支以数百船只组成的舰队,一举击败了荷兰,结束了他们对台湾长达三十年的占领。
很多人常说,占领台湾的荷兰人,并不能代表荷兰强大的海军。但是,对比之后英国和清朝的战争,我们会发现,当时的荷兰人绝非偏师那么简单。事实证明,只要中国人有决心和他们对垒,外国人想要取胜绝不会那么容易。
那一次的失败后,荷兰的国运开始走衰,逐渐失去了对海洋的控制。但是,对于东方的觊觎,他们始终没有停止。也正因为如此,当1950年,美国以联合国之名号召成员国支援韩国时,荷兰立刻响应了号召。但是,荷兰的地域不大,连我国河南省都不如,能派出的兵力也并不算多,仅仅千人左右。但对美国而言,他们要的只是一个态度,数量多寡并不重要。
荷兰人曾经认为,此次出兵追随强大的美国,胜利唾手可得。而一旦取得成功,荷兰也能分得一杯羹。但是,他们误判了形势。他们没有想到,身经百战的中国军队,会在此刻站在了朝鲜人身前。相比起朝鲜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无论是官兵素质,还是指挥水平,都要高上不止一个档次。双方刚一交手,志愿军就通过三次干净利落的战役,将战线推向了三八线以南。美国的另外几个“盟友”,比如英国、澳大利亚和土耳其的军队,早已被志愿军打得不敢动手了。
1951年年初,美国集结重兵,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反击。而志愿军,则是以38军和50军开始阻击,这就是著名的第四次战役。为了减轻防线的压力,志愿军副司令邓华将军指挥一个强大的兵团,在朝鲜半岛东部发起攻击,准备通过横诚、砥平里一线,对美军的侧翼实施包围。而恒诚,就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役节点。
此时的东线,除了数量众多的美军、韩军之外,还有法国、菲律宾、卢森堡等国的部队。他们在接触到志愿军之后,几乎是一触即溃。面对志愿军如潮的攻势,原本想要混日子的荷兰军队,被推上了前线。然而此时,没怎么经历过战争的荷兰军队,对即将到来的战斗浑然不觉。他们乘坐装甲车,携带着不少重火力,仍在不紧不慢地从容布防。他们不知道,一支7000余人的志愿军部队,已在夜色中沿山谷悄然前进,到了他们附近。破晓时分,志愿军已经来到了荷兰军队附近。上午,志愿军突击队身披韩国军装,开始向荷兰的阵地扑去。
荷兰人此时仍没有警惕性,认为眼前的是友军,还在不停地打招呼。但是,此时的志愿军已经打响了第一枪。紧接着,这支队伍被撕得支离破碎。就连荷兰军队的最高指挥官奥登,也被志愿军击毙。荷兰军队失去了指挥,迅速解体。只过了不到二十分钟,荷兰军队便被志愿军全数击溃。从这之后,荷兰人再也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这场战斗的失利,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的作战目的不同。志愿军是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急需保家卫国的现实,所以在三年的战争中,士气始终十分高涨,指战员没有一个人怕死,也没有一个人退缩。那么荷兰人呢?一个参战的荷兰军官曾说过:“我们去那个鬼地方,只是为了混口饭吃,谁愿意在那里送命?”一句话,将他们到朝鲜半岛混日子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双方的心理有着如此巨大的差距,也无怪乎他们会输。
第四次战役以双方的平手终局,互相之间的伤亡都不小。但是,荷兰方面却对伤亡数字讳莫如深。直到六十年后的2013年,一些相关的文件才得以解密。人们这才知道,原来在那场战斗中,荷兰阵亡120人,受伤645人,还有几十人被俘虏。如果以他们部队的整体参战数字来看,荷兰军队相当于全军覆没!这样的战损比,也算是各个参战国中的“冠军”了。
荷兰之所以不敢公开伤亡数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种骨子里的傲慢。虽然他们早已不算强国,但是仍然瞧不起中国。有一个小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1954年,中荷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63年,我外交部翻译员卢秋田,陪同新任中国驻荷兰代办李恩求赴任。在拜访一个荷兰官员时,对方问他:“今天用什么语言交流?英语、德语、法语都可以,你选一个。但我知道,荷兰语你肯定不懂。”说话间,一种傲气凌人的感觉,让卢秋田很不舒服。
面对对方的藐视,卢秋田暗下决心,一定要给对方一点颜色看看。一年后,当他再次遇到那位荷兰官员时,用一口流利的荷兰语说道:“先生,今天我们用什么语言交流?你愿意的话,可以用荷兰语,因为我知道,汉语你肯定不会。”
如今,虽然中荷两国已经建交51年,但是关系仍然难说和谐。在这几年,荷兰人经常配合美国,不断地在光刻机上卡中国的脖子。对此,我们仍然会做最有力的回击。我们的科研人员,正如同当年的志愿军一样,向着科技的更高峰攀登。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如同当年一样,让荷兰人刮目相看,让他们再也傲慢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