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迁”故事

财经西部 2022-04-21 16:50:09

撰稿:宋彦成

编辑:母光斌

编 者 按

2022财经西部特刊《西安开新局》,聚焦西安综合能级的提升,深度解读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水平的构建提升,尤其是工业制造上的补足补强。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的“西迁博物馆”中,收藏有一张从上海到西安的火车票,正是这样的火车票曾经改写了很多交大人的人生轨迹。

上世纪50年代,数千名师生响应号召从上海奔赴西安,扎根西安交通大学,多年来培育人才无数。一个时代的西迁故事,及其背后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无数人。

几十年后,“孔雀东南飞”现象频出的同时,也有一批人,开始了新的“西迁”故事。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李江龙,便是成千上万“西迁人才”中的一员,他们的“西迁”故事,除了宏大叙事外,也带着人间烟火气。

李江龙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湖南乡下农家子弟,从小学习成绩优异,本科就读于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在厦门大学完成了硕博连读。博士毕业后,面对国内数家名校的橄榄枝,再三权衡下,李江龙选择了千里之外的西安交通大学。

彼时,论年龄,他还不到27岁,即是副教授,同侪之中,已是出类拔萃。在中国高校系统内,甫一毕业即是副教授的人也不多见,而在两年后,又升为教授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厦门大学求学期间,李江龙与师门同窗相识、相恋,最终修成秦晋之好。数年后,从瑞典访学回来,李江龙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之后又双双出访美国,分别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成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段佳话……

落脚西安

数十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的师生搭上一趟西去的列车,从大都市上海前交大西迁博物馆坐落于西安交通大学兴庆校区。

彼时,西安的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兴庆公园旁,一座高等学府拔地而起,至此后多少硕儒学子在此度过一个又一个寒暑春秋。

又是一年初冬时节,古城西安宽阔的街道两旁,并排立着一溜梧桐树,枝头上仍有叶片在摇曳,数日之后的一场降雨,将其半数打落下来。

雁塔西路76号,见方不过1100余亩的西安交大西校区,正对校门有一幢大楼,楼顶上竖立着数个大字连贯起来的招牌,让人轻易知道此地就是经济与金融学院所在。

适逢下午上课时间,三三两两的学生走在一处,随后涌入财经主楼并不宽大的电梯间,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各人分散前往课室。

2021年的冬天,来得比以往略早一些,西安市的供暖季也较之往年提前了数日,在一间教授办公室里,李江龙衣着单薄,感受着肆意袭来的暖气。在南方的冬天,尤其是散落在长江流域的城市,并没有这样的福气。

来西安工作之前,李江龙鲜有在中国北方城市长期生活的经历,起初吃不惯油泼面和肉夹馍,不过此际已大有改观,现在外出吃饭时经常也会主动点一份三秦套餐。

李江龙自小吃湘菜长大,上大学之前也没有出过湖南省,最远去过临近的株洲,彼时年少,亦不曾想到,长大后他的足迹会远达欧洲和北美,甚至最终落脚西安,一如数十年前他的前辈和同僚们一般。不过,有了妻子的陪伴,即便日后身在异国他乡,也不觉得孤寂。

李江龙的办公桌上摆置了一个相框,内里镶嵌着一张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做博士后期间,与著名经济学家高利·曼昆的合影。

谈及曼昆,此人著述丰厚,不到30岁即成为哈佛大学终身教授,李江龙对其多有敬慕。

李江龙的微信个人签名是“酷酷地走下去”,至于头像则是一串英文字,写着“I am not doing shit today·Mission accomplished”,一定程度上亦是其个人生活态度的写照。

仅凭外观,李江龙的容貌和装束依旧带有一丝少年感,一头浓密短发,典型的南方人,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倘若走在人来人往的校园里抑或西安街头,很难将其与一位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联系在一起。

即便他带的一些学生亦较其年长,却也难掩师道尊严,纵使年纪尚轻,在做学问上,他的学生们对其多有敬畏……

武大往事

李江龙生在湖南湘潭一个小乡村,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李江龙考入了武汉大学,在水利水电学院专业学习,一时引来村人歆羡。

作为“别人家的孩子”,李江龙很早就表现出学习的天分,尤其是在读初中之际,各科成绩都是年级第一。然而,中考时发挥失常,只考到年级第三,以至于险些没能进入县里最好的高中。

这并非是李江龙“凡尔赛”,而是那个年代中西部地区乡镇中学的普遍现象,

能够迈入县城最高学府的门槛,确需出类拔萃。好在,最终如其所愿,李江龙自谦是运气比较好。高二文理分科时,他选择了自己擅长的理科,这也是当时最为“时髦”的选择。

高中时,李江龙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从事经济学研究,亦未曾想过步入大学后,去解水流方程,抑或分析泥沙运动,由于年龄尚幼,“不知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擅长什么”。

2006年,李江龙考入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回想起在珞珈山下度过的那四年时光,每年春天,校园内樱花盛开,“学习氛围好,学科很完善,听课也很自由”,足以抚慰他并不算事事顺遂的心。同时,李江龙还旁听了不少其他学院的专业课程,以此去发现自己对哪个学科可能更感兴趣,那股强烈的冲动也被其归纳为两个评判标准。

只不过,一个凝结在其内心的某种冲动,亦在大学期间日渐显露出来,尤其是大三细分专业后,愈来愈觉得自己对于泥沙如何运动并无多大兴趣,“内心似乎并没有强烈的渴望和冲动去探索这类问题”。

经过多番尝试后,李江龙发现自己在读经济学领域的书籍时,便有如被智慧女神击中的感觉。时隔多年后,他依旧记得第一次阅读《经济学原理》时的心潮澎湃,仿佛新生一般的畅快。

不过,李江龙却也未曾偏废学业,大学期间,频频获得奖学金,2010年,本科毕业,还获评为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

多年后,已是西安交大博导的李江龙,对此亦有一番体悟与见解,其称一是看到一件事物时有强烈的兴趣想要去弄明白,二是能否快速理解其精髓和重点所在。“兴趣和直觉说明你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我们经济学讲比较优势,就是说你的脑回路比较适合这个学科。”

致知深造

随着自我觉醒,征得家人支持后,李江龙决定从水利水电专业跨考至经济学专业。

研究生初试成绩出来后,分数很高,这也印证了李江龙之前的想法,自己确有几分经济学直觉。之后他进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师从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教授。

很多年后,李江龙还清楚记得,在研究生面试时,林伯强教授问他最后一个问题时的对话,“你觉得你有什么品质,我说我特别认真,林老师说,我喜欢认真的人。”

在厦门大学硕博连读期间,林伯强教授对于这个认真的人,提供了诸多学术锻炼和互相交流的机会。时至今日,李江龙也成为博士生导师,依其援引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的话说,“一个成功的博士,至少应该跟他的导师有几百个小时非常密切的交谈……”李江龙称,“在与林老师的频繁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2016年,李江龙获得厦门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同时还凭优异成绩和不少研究成果,不但荣获“优秀毕业生”“通令嘉奖”(系全校师生共同参评)等称号,还获得了颇具“含金量”的嘉庚奖章(厦门大学学生最高荣誉)。

在厦大95周年校庆大会上,校长和书记同时为其颁奖,副校长为其宣读嘉奖……

诸多时候,少年成名,光环加身,亦是一种甜蜜的负担。

毕业后,李江龙接受了西安交大的副教授职位,来到西安。彼时,西安对于人才引进颇为积极,其所提供待遇优厚,尤其是西安的一些高校和企业更是求贤若渴。

不过,李江龙初到西安交大任教的时候,副教授的身份也给了他不少压力,譬如担心拿不到项目,抑或论文发表不顺。

同时,由于身份刚由学生转变为老师,“很多的责任要开始自己担当,压力就很大”。李江龙和家人住在西安交大提供的人才公寓,距离曲江池遗址公园不远,去南湖散步便成为其纾解压力的途径之一。

后来,随着逐渐适应身份转变,学校事务愈加熟稔,加之自身也寻找到了释放压力的出口,诸事进展也较为顺利,李江龙相继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的青年基金项目。

2017年9月,恰逢中国留学基金委和瑞典办了一个关于清洁能源发展议题的“黄埔三期”人才培养项目,作为第一期学员前往瑞典,在麦拉达伦大学做了三个月的访问学者。

从欧洲回来半年后,李江龙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留学基金委及学院的支持下,夫妻又双双出访美国,分别在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家国天下

凡此两年有余,历经美国疫情和大选,2020年末,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后,李江龙继续回到西安交大执教。

尤值一提的是,海外深造之际,李江龙入选了“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西安交大社科处处长曾对其开玩笑称,“你在美国都把大事办成了。”

归国不久,李江龙特意在其办公室添置了一些桌椅,方便与学生探讨学术。

平素除却日常研究工作外,作为博导和教授,李江龙名下还带有“三个半”博士(其中有一位博士系与另一位老教授联合指导),同时循例为本科生开堂授课。

李江龙称在美国隔离一年后,偶尔说话都会觉得不利索,但是每每上完课,再去与学生讲论文时颇有感觉,“所谓教学相长是有道理的,现在国家也强调教授一定要上讲堂,不能说教授只做研究不上课。”

言及于此,李江龙说,“高利·曼昆目前仍在为本科生授课,一开始就是泰斗级的学者把学生的基础构架搭好”,尤其是在旁听过他的课程后,李江龙愈加坚定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信念。

李江龙说,“我们都说科学探索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至少我们应该把学生引到巨人的肩膀上,告诉他们巨人的肩膀在哪儿,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巨人的肩膀在哪儿,那让他们怎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回溯过往,从一个很小的乡村出来,逐渐有所见识。如今站在三尺讲台,李江龙亦有一番认识。在与学生交往时,李江龙也会特意鼓励他们,“如果有机会的话,多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百廿年前,盛宣怀以“兴学、储才、自强”为理念,创办南洋公学,培养强国人才成为时代最强音;20世纪50年代,交通大学迁址西安,多年来培育人才无算。

“社会的发展需要很多人才,”李江龙深以为然,“学生带着美好的憧憬和家长的殷切希望来到交大,我们有责任把这些孩子教育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有志气且有能力在未来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上做出积极的贡献。”

当然,在其看来,这些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需要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高校应该肩负起这样的责任。我想,对交大这样的学校更是如此,把学生教好,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造福社会,做出贡献……

-end-

1 阅读:101

财经西部

简介:关注西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