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开新局

财经西部 2022-04-14 11:31:35

撰稿:师安鹏

编辑:母光斌

编 者 按

2022财经西部特刊《西安开新局》,聚焦西安综合能级的提升,深度解读支柱产业和产业链水平的构建提升,尤其是工业制造上的补足补强。本文为系列报道之一。

种种迹象表明,西安正在迎来一场罕见而深刻的变革。

其特点是“直面问题”,抓关键、补短板,打破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束缚,强调质量、动能与效率的战略性重塑,尤其围绕科技创新、西-咸一体化、工业补短板、 产城融合等重要领域,力求形成实质性突破。

近期几场“硬仗”颇具代表性。

譬如,通过“秦创原”一年来的引领驱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部分区县(开发区)渐成燎原之势;西-咸一体化不再纠结于宏大叙事,转向集中力量破解互联互通等关键且现实的问题;以内设机构砍掉54%的西咸新区为例,对开发区体制机制“动刀子”, 推进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

政经观察人士指出,这一历史性节点到来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宏观层面,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共同富裕等时代命题,以及三重分化态势(东西、南北、西南与西北)下的中国经济地理空间格局如何向好转变,需要“东联西拓”的西安提供更大战略功能支撑;中观层面,西安都市圈、西(安)洛(阳)郑(州)高质量发展合作带近在咫尺,亟待推进。

直观层面可以看到,过去数年里,西安因人口暴涨迅速迈入特大城市,甚至接近超大型城市,由此经济总量、创新水平、对外开放、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环境承载等维度,也提出更高质量要求,进而倒逼西安尽快打开新局面。

关键时期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出炉后,西安因全国第四的人口增量(448.51万),曾引发一轮围绕其成长性的广泛讨论。

近期官方公布的另一组数据,与之形成印证——过去五年里,西安年新增财力 80%用于改善民生,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65所、新增学位52.63万个,13个三级医院项目加快建设。

其实,不止民生环境需加速建设,要稳健承接剧增人口,释放人口要素红利,并希冀进一步增强城市吸引力,扩大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引领作用,乃至在系列时代命题与国家战略中提供更多功能支撑,城市综合能级的提升迫在眉睫。何况西安七普新增人口52.97%,大多是过去五年里的增量。

对此,上述观察人士认为,接下来的一段时期,对西安发展而言极为关键。特别是强经济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鲜明特征,一方面能够直接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财政充盈是就业、民生、生态、人文等维度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产业要素外溢、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重要前提。

而西安经济要实现大发展,普遍共识在于,除了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产城融合,突破工业短板是重中之重。

统计显示,2020年中西部主要城市(部分)中,西安市工业增加值远不及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甚至低于榆林、洛阳。

工业又与服务业密切相关,尤其是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相辅相成。

以重庆市为例,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服务业达到50%,而西安同期占比为38%,其余集中在生活性服务业领域。

当然,相较于整体规模偏小的劣势,西安工业也不乏优势,尤其科技强国的背景下。

其一,科技资源发达,嫦娥奔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载人深潜等无不闪耀着西安科技的光芒;其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逆势飘红。2020年规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13.3%,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6.9%;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增长23.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32.4%。西安目前的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分别为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和新材料新能源。

但核心问题在于,支柱产业链不尽完善,且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科技创新成果就地转化率偏低,创新发展潜能尚未有效释放,军民融合的能量尚未“引爆”,由此在过去很长时期里严重制约西安工业乃至整体经济的发展。

明确目标

进入关键期的西安,接下来会如何谋篇布局,打开局面,突破发展?

其思路与打法,不仅事关1300万市民福祉,同时关乎双循环格局下高质量发展的大城赛道中,这座国家中心城市能否抓住机遇,释放更有力的能量与声量。

对此,中国共产党西安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报告(下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据媒体披露的内容显示,未来五年,西安的蓝图将围绕“六个打造”展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西部经济强市、新动能强劲的国家创新名城、活力迸发的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人文之都、共享美好生活的宜居幸福西安。

关键词检索,《报告》提及“产业”共79次,且给出明确发展目标,“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上,加强高质量项目谋划、招引、储备和实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4%,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万亿元。

所谓战略新兴产业,诸如新材料、新能源等,代表未来科技且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重大引领作用。

《报告》提出,在壮大西安现有5大千亿级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前瞻布局量子科技、类脑智能、深海深空、前沿新材料等一批未来产业。同时充分强调“两业融合”(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价值,“推动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显然,西安经济发展诉求虽然迫切, 但对产业质量却有着更高的要求。

而被提及61次的“创新”,正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倚仗所在。众所周知,西安科教资源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但过去几年里,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在全国第十二名左右徘徊,2021年数据为7000家,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情形依旧明显,此番《报告》提出1.2万家的目标,释放科创潜能的信念可见一斑。

就此而言,一些新的思路值得关注。譬如秦创原启动一年后,尝试深度赋能西安工业走廊。

《报告》提出,依托西咸新区和西部科技创新港,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以西安高新区、长安大学城、航天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科技创新示范带。以西安经开区、渭北新城、 阎良区(航空基地)为载体,打造秦创原先进制造业示范带。

另一个高频词是“开放”,2021年西安进出口总值4400亿元,新目标瞄准6500 亿元。进出口总值是开放程度的量化指标之一,数据增长,意味着西安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程度越高,也意味着西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门户枢纽的作用,以及国家向西开放战略支点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赖于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空港、 陆港产城融合的加速推进。

再如区域竞合格局方面,重申建设现代化西安都市圈,加强与铜川、渭南、杨凌融合发展的同时,西安官方首次提出推动建设西(安)洛(阳)郑(州)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如此协同发展“变量”,值得持续关注。

直面问题

谋定之后,“起手局”如何,无疑是焦点所在。企业、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一定程度上也会借此节点,对这座国家中心城市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估。

眼下来看,几场“硬仗”令人印象深刻。

2月25日,西安中心城区与西咸新区互联互通的5条道路集中开工。长期以来,道路“肠梗阻”问题制约两地资源流动效率,阻碍一体化发展,而今一次性开工建设5条道路,“直面问题”的风格颇为醒目。

实际上,狠抓城市能级提升,正是西安早前官宣的“2022年九项重点工作”之一。

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之外,再如加快地铁16号线、1号线三期和16条主干道路等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主城区与渭北工业区道路连通,加快地铁10号线建设,推动渭河两岸产业互补、交通互联、深度融合,推进西安与富阎板块互联互通工程,启动西安至富阎及渭南轨道交通建设,实质性推进西渭融合。

更深刻的印象,来自狠抓开发区机制运行优化提升。

2022年3月,西咸新区及下辖五大新城管委会,一口气将内设机构砍掉54.1%,编制减掉32.7%,力度之大全国罕见。据官方解释,其目的在于让开发区发展回归本源、轻装上阵,推行园区“公司制”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以绩效论英雄”,打造懂经济懂市场、会招商会服务的“野战部队”。

政经观察人士认为,有西咸新区样板在前,2022年或是西安一众开发区的 “大变局”之年。

对于经济发展诉求迫切的西安而言,狠抓支柱产业壮大和产业链水平提升,更是重中之重。就官方披露来看,有几点值得特别关注——

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二是年度重点项目投资5000亿元以上,扭转固投颓势的意志强烈;三是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与军民融合,接下来或不乏动作。

狠抓秦创原平台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看点在于国家超算西安中心和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空天动力陕西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推进,以及系列目标能否实现?

譬如年内推进500项科技成果项目就地转化,秦创原总窗口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注册公司超过200个,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700家;此外,秦创原赋能西安工业走廊的探索亦值得密切关注。

早先西安官宣2022年全力抓好九项重点工作,上述之外,再如狠抓城市建设管理服务水平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和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对外贸易提质增量和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及乡村振兴促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

在政经观察人士看来,西安开新局,抓关键、补短板的思路比较明晰,发展诉求非常强烈。

正如《报告》中强调,“我们一定要勇于直面问题,采取有力举措,认真加以解决……机遇之窗不允许我们放慢脚步,竞争态势不允许我们‘躺平’懈怠!”

(部分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end-

0 阅读:3

财经西部

简介:关注西部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