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子坐就很好了,可不能再搞特殊呀”,这句话常挂彭德怀嘴边,也是他对于出行态度的真实写照。一日,一辆崭新的大吉斯轿车驶至彭德怀的居所——“永福堂”。此车乃依据中央相关规定,由交通科特为彭德怀配备。
然而,彭德怀却婉拒了这份好意,他说道:“换什么车呢?我现在坐的车不是挺好嘛。你可知道这些车子是如何得来的?那都是百姓们用猪肉、水果换来的啊!换一辆车,不知要耗费劳动人民多少心血与汗水!国家初解放,工业基础薄弱,农业亦落后,有辆车坐就已是难得。我现在坐的这车,外面还有许多人坐不上呢。”
彭德怀坚决不换车,秘书无奈,只得悻悻地走出院子,对司机吩咐道:“彭老总不肯换车,你还是把车子开走吧。”司机摇了摇头,驾车离去。彭德怀对秘书言道:“这辆车子并未花费公家一分钱,是斯大林在抗美援朝时赠予我的。我为人民办事,绝不能只考虑自己。只想着自己便会脱离群众,是会遭人唾骂的。你瞧瞧,多少人上下班,不是挤公交便是骑自行车,又有几人能坐上小汽车?我有车子坐就很好了,可不能再搞特殊呀。”
此等高风亮节,难怪抗日英雄续范亭将军曾在延安以诗相赠,赞其:“爽直将军贵姓彭,志如铁石气如鲸。三军一致称模范,粗布征衣半老兵。”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提及彭德怀时,也由衷地赞叹道:“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作风,不转弯抹角,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在共和国的元勋之中,彭德怀以耿直刚正著称。庐山会议见证了他的耿直,上书畅言彰显了他的刚正。他立下的三条保证——不会自杀、不会当反革命、自食其力,更是他耿直刚正品格的生动写照。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不因个人安危而妥协,不随波逐流,敢于直言不讳;他对于党、国家、人民不利的现象,从不隐瞒,敢于迎风而上;他为了保护人民军队的团结,保护同志,从不说违心之言;
叶剑英元帅说:毛、彭庐山会议的二人冲突之所以如此剧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二人对形势严峻性的估计存在着差距,而且是巨大的反差。在毛主席看来,经过八个多月的纠“左”,问题基本解决或者正在解决,形势已开始好转,总体形势是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彭德怀却没有那么乐观,相反可以说是忧心忡忡,彭德怀认为形势其实是很严峻的,还不能太乐观;
但实事求是的讲,除了批评外,彭德怀的有些话则显得有些不是很冷静了,“华北会议骂了我40天娘,难道庐山会议骂你20天娘还不行?”在高层会议上说这种话确实有些过火。
1962年,他写下的八万言书,更是展现了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对于这一切,无需过多赘述,事实胜于雄辩。
关于彭老总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彭德怀虽无亲生子女,但对侄子侄女们却视如己出,关爱有加。1950年10月,彭德怀在出征朝鲜的前夜,抱定战死沙场的决心,临行前为每个孩子开了一个户头,各存了100元钱。他操心孩子们的婚事,亲自为迟迟找不着对象的农民侄子彭康志做媒。他关心照顾后辈,如同“慈母”一般,为产后的侄女彭梅魁伺候月子,为婴儿热牛奶、洗尿布。
然而,彭德怀对侄子侄女们在思想和生活上的要求却异常严格。他从不利用手中职权为私人谋取利益,更不给侄子侄女们轻易提供便利。1957年,彭爱兰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临盆在即,丈夫却出差未归。她本想给伯伯办公室打电话要辆小车去医院,但一想到伯伯从来不允许家里人坐公车,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她忍着剧痛喊来一辆三轮车,独自一人穿越大街小巷前往北京公安医院。
1961年,彭德怀回乡调查研究期间,正赶上侄子彭康志的婚事。当有人提出要用小轿车去接新娘时,彭德怀断然拒绝。他劝彭康志的母亲说:“不要搞这种排场,不要铺张浪费。小车是公家的,我怎么能动用它干私活呢?不能去占公家一点便宜。再说,这么搞很不必要,会脱离群众。”康志的母亲听了他的话,从简办理了康志的婚事。
除了彭老总,在众多将军中,粟裕也以善战闻名。
1928年4月,春意盎然的井冈山上,一支崭新的队伍——红四军刚刚组建完成。在这支队伍中,有一位年轻的连长,他便是粟裕。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亮山林时,粟裕便已起身,他的第一件事便是集合队伍,带领战士们训练爬山。无论山势如何险峻,他总是冲锋在前,如同一只矫健的猎豹,带着大家一口气冲到山顶。稍作休整后,他又会如同闪电一般,带领队伍飞奔回山下的驻地,然后才从容不迫地享用早餐。这样的训练,不仅锤炼了战士们的体魄,更磨砺了他们的意志和毅力。
后来,粟裕担任了红军挺进师师长,在浙南那片云雾缭绕、丛林密布的深山中,他带领部队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在那些崎岖不平、蜿蜒曲折的山路上,他如同幽灵一般神出鬼没,让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官兵屡屡扑空,甚至损兵折将。他们惊叹于粟裕的神奇战术,以至于传出了他能飞墙走壁、拥有三头六臂的神奇传说。
多年后,粟裕的老部下、原浙南游击纵队副政委邱清华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忍不住笑出声来。他记得粟裕曾在一次讲课中提及此事,粟裕笑着对大家说:“老实说,刘英同志和我啊,我们两个人加起来才有一双健全的手。”话音刚落,在场的红军骨干们便像山涧中的急流一样,爆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他们深知,粟裕的左手曾因负伤而致残,而他的搭档、挺进师政委刘英的右手也同样受伤报废。然而,就是这样两位身残志坚的将领,却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共同书写了一段段传奇。
1928年之后,在毛泽东、朱德等同志的领导下,粟裕投身于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历次反“围剿”中。他历任连长、营长、营党代表、团长、团政委、师长、师政委、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等职,从一名基层指挥员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的高级指挥员。
1934年7月,红七军团(后改为红十军团)奉命组成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粟裕担任参谋长,协助方志敏、寻淮洲率部转战闽、浙、赣、皖等地。在敌人前堵后追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孤军奋战,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配合中央红军主力实施战略转移。1935年1月,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遭遇失利,粟裕临危不乱,率领几百人突出重围。遵照中央指示,他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并担任师长。在敌人统治的腹心地区,他开创了浙南游击根据地。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独立领导部队实现了由运动战向游击战的转变。他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实行正确的政策,创造性地应用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并提出了“敌进我进”的指导方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带领部队打破了敌人频繁的“进剿”和“围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在担任工农红军挺进师师长之前,粟裕主要担负着战役指挥者和战略战术执行者的角色。然而,在开拓和保卫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他不断学习毛泽东、朱德的对敌斗争策略和游击战争的“十六字诀”。他善于从战略高度理解最高指挥员的决策,并以主动精神创造性地执行各项任务。1930年12月,蒋介石调集大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一次大“围剿”。
毛泽东、朱德选择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作为首歼目标,但多次设伏都未能成功。时任师长的粟裕得知张部有可能进入龙冈地区的情报后,立即向毛泽东、朱德提出建议:针对张辉瓒求胜心切的特点,派出一支小部队作为诱饵,将张部引向龙冈,然后在龙冈设伏,一举歼灭之。毛泽东采纳了粟裕的建议,结果张辉瓒果然上钩,其部队全部被歼。毛泽东闻讯后高兴万分,连声称赞:“好,还是粟裕有办法!”
在数年的实战中,粟裕逐渐练就了独立思考、通观大局的能力,为日后独立领导一个地区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7年7月,华东野战军为配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发动战略进攻,以五个纵队分别向鲁南和泰安、兖州出击,由内线转到外线作战。然而,国民党军队从7月13日开始调集七个整编师分路援助鲁西南,同时在鲁中山区留下四个整编师固守要点。7月中旬以后,雨季来临,山洪暴发,河水陡涨,使我军的机动、运输和作战都遇到了严重困难。7月中下旬的几场战斗打成了消耗仗,鲁西南外线作战的五个纵队处境异常艰难。
部队作战、机动和补给都面临极大困难,非战斗减员也很严重。这五个纵队的实力大打折扣,同时部队思想也比较混乱。面对这种被动局面,粟裕在8月初进行了冷静的分析。他指出:“这一段时间的作战中,我们的行动目标是明确的,而敌人却被我们所迷惑,行动盲目;我们并没有打败仗,只是打了几个消耗仗;我们达到了调动与扯散敌人的目的,打乱了敌人的部署;敌人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实际上被打破了,这是战略上的胜利。”他强调当前的关键是如何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在外线打好一两个歼灭战,以夺取战场的主动权。
9月初,在详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粟裕果断下达了歼敌整编第57师的命令。他明确指出:“只有打,才能有力地配合刘邓大军;只有打,才能扭转现在的被动局面;只有打,才能得到补充;只有打,部队才能得到休整;打好了,鲁西南根据地就能重建起来。”在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之后,他又周密地组织了各部队的协同行动。9月7日,沙土集战役正式打响。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整编第57师被全部歼灭。这一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更为华东野战军在外线作战赢得了宝贵的主动权。
粟裕对于用车之事,态度始终淡然,与对待穿衣、吃饭、住房一般无二,皆以简朴为要。他从未主动向组织提出过要乘坐何种豪华座驾,公家配备何车,他便乘坐何车,并且严明规定,车辆仅供办公使用,绝不允许私用。他坚持只配一辆车,绝不允许多配,就连秘书也从未享受过配车的待遇。粟裕的夫人楚青同志,上班地点距驻地甚远,然而,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酷暑严寒,粟裕都未曾动用公车接送过她一次。他双腿勤快,凡能步行之处,绝不依赖汽车。他的居所邻近什刹海、北海,散步时总是徒步前往,从未见过他乘坐汽车的身影。我作为他的常伴之人,对此深有体会,可谓见证了他的这一朴实无华之风。
在他担任副总长、总长之职时,曾听闻有部领导对配备的胜利牌汽车不满,想要更换为伏尔加,又有领导对伏尔加不以为足,渴望得到莫洛托夫工厂出产的吉姆车。粟裕对此严肃批评道:“在用车问题上,如此挑三拣四,实属不当!我们应当将心思放在工作上,精益求精,而非在享受上过分苛求。如今条件虽有所改善,但绝不可忘却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扯东扯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