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春,苏北大旱,青黄不接之时,甭说老百姓们没有口粮,就是各据点的伪军们,也都时常吃不饱肚子,经常发疯似的,在各村、庄户内流窜抢劫粮食。
3月17日,一大早。
十字桥南乡(现宿迁市沭阳县十店路陈陆村)地下交通员陈立新,推着群众们从嘴里省出的一袋粮食,准备悄悄出村,随后将粮食送往县独立团。
然而,当他推着独轮车走到村民戴兆立的门前之时,迎头突然遇到了几名扛枪的伪军,这几名伪军看向陈立新推着的麻袋,眼睛里顿时泛起了贪婪的光泽。
“快停下,车子上拉的是不是粮食?”
陈立新心里咯噔一声,此时想要躲避已然是不可能的了,他也只好硬着头皮,停下了手中的推车。几名伪军渐渐逼近,陈立新此时的内心之中,正紧张地思索着,如何应对眼前的危机情势。
“老总,我表哥在西庄据点当差,前几天托信让我在村里筹些粮食,给他们送去。”
看着走到跟前的几名伪军,陈立新反而镇定了下来,顺口扯到了西庄伪军据点那边。
西庄伪军据点距离这里较远,一般那边不会来人搜查这个村子,陈立新赌对方不是西庄据点的人,同时拉着伪军的旗子,让对方有所顾忌。
陈立新的话,让对方明显一愣,但下一刻,这些人便摇起了头。他们是马路口据点出来找粮食的,眼瞅着到手的粮食,怎么可能高尚到,为考虑兄弟单位的感受,而让自己饿肚子?
“那也不行,跟着我们回马路口去。”领头的伪军挥着手,让陈立新将粮食拉去他们据点。
哎呀,高估了对方的素质。
陈立新心里叫苦,但将眼前大伙儿辛辛苦苦凑出的这些粮食,白白送给敌人,他的心里那是一万个不情愿。
怎么办?
陈立新心里发急,忍不住四下张望起来,下一刻,他便看到了正从门口探出脑袋的戴兆立。
“西面还有几户没有凑粮食,咱们把这粮食先抬到那边大桑树底下,凑完再一起送去吧。”陈立新向着几名伪军大声说道,趁机向戴兆立眨了眨眼。
一听说还有些粮食,这几名伪军自然乐意带回更多,随后便看着陈立新将粮食放到大桑树下的青石板上,然后跟着陈立新一起,去村西面的农户家继续筹粮。
陈立新等人离去之后,已经隐入门内的戴兆立赶紧走了出来,他踮脚张望陈立新等人离去的方向,确认对方已经走远之后,便悄悄来到了大桑树下。
戴兆立拼命地背起那袋粮食,随后几步便溜到了东大洼,然后顺着洼子,来到了庄前矮小的土地老爷破庙前。
眼前的土地庙已然荒废许久,半边的土墙坍塌着,门口蛛丝密布、枯叶盈室。
戴兆立钻进庙内,猫着腰将粮食口袋放到了庙里半倒神龛的背后,随后,自己便顺着洼子溜回了村,悄悄返回了自己的家中。
戴兆立呆在屋内,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不多时,就听见外面响起了一顿嘈杂声,有人大声喊道:
“刚放在这里的粮食呢?”
很快,戴兆立家的院门便被拍得山响,戴兆立揉着眼睛、衣衫不整地走了出来,“老总,有事儿?”
“你刚才在哪儿,有没有看到大桑树下放着的粮食?”“粮食?什么粮食?我一直在屋里睡觉啊,昨天跟亲戚喝多了,到现在还没清醒过来。”戴兆立一脸茫然地回答着。
几名伪军也不听他说,甩开门进屋便是一顿搜索,搜了好大一会儿,却始终没有任何发现,随后这几名伪军又开始搜查附近其他民户屋内。
当天,一直忙活了整整一个上午,几名伪军始终没有搜出那袋粮食来,最终众人只好垂头丧气地返回了据点。
待伪军走后,陈立新便敲开了戴兆立家的门,陈立新挤着眼问戴兆立:
“老戴,粮食呢?”
戴兆立笑着道:
“放心吧,土地老爷给咱们看着呢,丢不了。”
当晚,陈立新便将粮食顺利送到了县独立团驻地。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199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通州文史资料》,龚文坦,朱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