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春,日军在左圩村(现宿迁市沐阳县左圩村)设了一个据点。为了修筑岗楼、卡哨,日军随后抓了不少附近的村民,强拉对方充当修筑据点工事的民夫。
被抓的这些村民们,虽然不愿为日军效力,但迫于日军的逼迫、驱使,只得硬着头皮干活。不过,大家在干活的时候,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地搞了一些破坏。
比如,挖沟的时候,故意把圩沟水弄脏;趁敌人不注意,往据点内的砖井里面,偷偷投放一些猫狗尸体、杂物。
等日军进驻据点之后,不久便发现了——在这里吃水,可是个大问题。
据点内的水不能吃,附近的河水距离此处又太远,坚持了几日的日军,很快便撑不住了。
3月11日这天,正在家中忙活农活的村民吴良明、周为圣、周兆云、吴庆贤四人,被突然闯入村内的日军“叫”到了据点。
领队抓他们的日军小队长,指着据点内的水井,命令吴良明等人挖捞砖井内的杂物。
吴良明随后系着绳子下到了井里面,看着井里面令人作呕的杂物,吴良明心里自然明白,这是村民们先前故意放进来坑这群日军的,吴良明心里虽然不想帮日军,但此时,井口处还有一群持枪的日军正往下面看呢?
怎么办?浸泡在水里的吴良明想了片刻之后,随即使劲拽了拽绳子。
不多时,吴良明便被吊系上来,擦干身子的吴良明随后对日军小队长讲:
“太君,这井里面太脏,想要彻底除干净,非得拿些工具才成,今天我们得回去准备些家伙什,明天过来干活。”
旁边的翻译对着那日军小队长,叽里咕噜说了一阵之后,对方点了点头,对吴良明等人挥了挥手,随即放几个人出了据点。
几个人低头沉闷了一路,待走出据点两三里地之后,性急的周为圣便忍不住抱怨道:
“先前人们冒着危险搞的破坏,咱们就老老实实给他们修好了?修好后,让他们继续留在附近,祸害咱们老百姓?”
其他两人也跟着附和着叹着气,一直没吭声的吴良明看了看众人,随后停下了脚步,低声说道:
“修当然不能给他们好好修,你们既然也是这样想的,大家就听我说,咱们这样这样干……”
第二天,吴良明便带着众人早早地来到了据点之内。当天,几人轮番下井,花了整整一天的功夫,才最终把井里面的污物全都给挖了出来。
看着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变得清澈起来,一旁的日军小队长, 也忍不住直竖拇指。当天临走之时,对方还给给几名村民,象征性地付了一些工费。
自此,左圩村据点内的日军,便不用再为出去找水喝而发愁了。
不过很快,据点内的日军便开不得不开始,面对起另外一个尴尬的局面。
过了没多久,据点外便频繁地响起了枪声。左圩村据点横亘在交通口处,当地抗日游击队自打据点建起的那天,便对据点内的日军,开始了日夜不歇的突袭、攻击。
刚开始,日军这边借着据点的防御工事,虽然疲于应对,但众人缩在据点之内,保住据点不失,还是可以保证的。
然而,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外面的游击队倒没有加大攻击力度,而据点内的日军,却渐渐有招架不住的趋势了。
井水修理过后,据点内的日军便开始陆陆续续地出现拉肚子的情况。刚开始日军小队长还以为是个别现象,然而,某天早晨,当他捂着肚子向茅房方向急跑,到了门口,才发现门口还排着十来个同样咬牙攒眉的日军,正辗转搓脚地焦急难耐之时。
他才突然意识到,这事儿不对劲儿,回头仔细一想,才意识到可能是那口井的井水有问题。
众人围在井口向下张望,只见井水清澈见底,根本没有任何杂物、污物,怎么会不能喝呢?一众日军上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都想不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
这群人是做梦也想不到,问题就出在吴良明等人的身上。
吴良明等人借故回去拿工具的那天晚上,吴良明连夜赶到了曹集洪四中药店,敲开店门后,买了两斤的巴豆。
随后,吴良明等人将巴豆碾成粉状,为了通过进据点的搜身盘查,吴良明等人又将巴豆粉分别装进了各自的旱烟袋包内,随后带入了据点之内。
当天,几人轮番下井干活,便将这装了巴豆粉的烟袋包扯下,随后悄悄塞到了井底的砖缝之下。
巴豆粉浸泡在水中,这帮日寇吃了,可不就整天闹肚子嘛。
据点内没有可喝的水,据点外又有游击队日夜围攻,这帮拉得虚脱的日军,手软脚软地坚持了几日之后,最终再也坚持不下去了。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众日军悄悄打开了据点的大门,随后借着夜色的掩护,连夜快速溜走了。
自此,左圩村这个据点,便再也没有日寇来过。多少年后,在家务农的吴良明依然记得,自己人生当中为数不多的那次果敢。
“当时就是想着,不能替鬼子干活,说什么也要坑他们一下。”
在那烽火狼烟的岁月里,有无数草根英雄,他们在晦暗之际奋起,却最终消隐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些隐匿在历史长河之中的故事,虽然鲜为人知,却依然是当年那幅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画卷之中,不可或缺的一角。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213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宿迁文史资料》,吴良明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