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上的人常出现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对生活提不起兴趣等情绪障碍,这通常是老年期抑郁,发病原因往往与躯体疾病相关。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机能日益衰退,精力下降,脏腑功能退化,罹患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风险也在增加,从而对其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例如退休后,老人面临生活节奏的突然改变,感到无所适从,加上体检发现异常,产生过度担忧,持续处于焦虑状态,会出现胸闷、心慌等身体反应。
这些生理上的变化可能进一步加重其心理负担,甚至使原本开朗的个性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老年人心病的预防,需要多学科协作与家庭支持。
各专科临床医生在治疗老年人的身体疾病时,应对其心理状态予以关注,及时识别潜在的情绪问题,必要时建议转诊至精神心理科进行干预。
家庭成员应主动承担起关注、关心老年人情绪变化的责任,提供必要的心理和情感支持,通过鼓励和陪伴,帮助其重建乐观心态,减轻孤独感和焦虑情绪。
有些老人身患多病,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因此,治疗时应把握整体、分清虚实。
虚证包括心脾两虚、脾肾阳虚等,以心脾两虚为例,常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郁郁寡欢等,可用补益心脾、养心安神的药物,如归脾丸。
实证多为肝郁气滞、肝郁化火等,以肝郁气滞为例,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胸闷腹胀等,可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如柴胡疏肝散。
更年期女性:身心往往一起病更年期也称围绝经期,是女性生命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通常在40~50岁之间。
此时由于卵巢功能逐渐衰退,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容易面临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生理方面,月经可能变得紊乱,甚至停经,同时伴有失眠、潮热、盗汗或周身疼痛等一系列躯体症状。
心理上,会变得敏感多疑,情绪不稳定。比如有的女性可能会产生负面的自我认知,在面对生活压力时更脆弱。夫妻关系、子女教育压力或工作变动,均可能成为触发情绪问题的导火索。
治疗更年期女性的情绪问题,需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个层面综合干预。
首先应判断是否已经绝经或处于紊乱期,并结合激素水平检查,找到导致心理症状的生理原因,进行针对性调理。
此外,要找出不良情绪的根源,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如接纳、安慰、鼓励和肯定,帮助表达情绪、提升自我认知、激发内在潜能,从而减轻心理负担。
家人也应加入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中,周围人的理解、支持、积极参与,都能缓解患者的焦虑和压力。
女性在进入更年期前,应积极了解相关知识,为可能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做好准备。一方面要学会及时调整情绪,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寻求社交支持等缓解焦虑和压力,避免情绪不断积压;另一方面,对于潜在的压力源,如工作、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应及时沟通交流,不要独自承受。
青少年:心病容易藏于身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压力、社交困扰、父母期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情绪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有时并不会出现典型症状,而是表现为躯体不适或行为问题。
一些孩子可能表现为头痛、胃痛、食欲不振,但经过各科室检查均无明显问题,有的则是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
青少年年龄尚小,需重视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治疗方案需特别谨慎。
对于轻中度患者,可考虑心理治疗和中医干预,中药方面可服用有疏肝、健脾、解郁功效的方剂或中成药,比如舒肝解郁胶囊。
重度患者可同时应用抗抑郁药物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家长早期发现孩子心理问题后,应采取积极干预措施,如带孩子看电影、运动等,帮助缓解压力。对青少年而言,应增强自我觉察,意识到压力过大或情绪低落时,积极寻求帮助。
(图文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