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社会学教授高棣民到上海、杭州与厦门转了一圈。一路上,他有了惊人的发现:台湾与香港流行文化在中国大行其道!
高棣民一眼就能认出台湾流行文化:他曾在台湾做研究数年,对于台湾经济发展有别开生面的创见。他也曾在五六十时代的大陆生活过,因此对「以前」的样子够熟悉,足以认出「以后」的样子。
他在《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的文章上一一罗列自己的发现,细数流行文化带来的各种影响:
• 文学与电影:「大陆出版社纷纷出版……台港作家所写的当代小说。」「电影院与电视上播的是台湾和香港电影……。台港电影录像带随处可见。」
• 广告:「电视广告里面穿着时尚的演员生活在消费世界,室内装潢显然反映的是台港中产阶级品味。」
• 室内装潢:「餐厅里闪闪发光的铬柱,水族箱中的生猛海鲜,明亮的照明,抛光过的油毡或大理石地板,还有穿着制服的服务生,就和我在香港与台湾看到的差不多。」
• 都市设计:「深圳的建筑与市容就像九龙的镜像翻版,厦门到处都是模仿台北繁荣市郊风格的连栋透天厝和公寓,取个像是『台湾村』这样的建案名。」
• 无所不在的台湾流行文化元素
• 高棣民观察到,流行音乐与卡拉OK相偕而来,是最无孔不入、再明确不过的台湾文化输入。高棣民写道,「以港台歌手和演员为主题的娱乐杂志在大陆出版销售,视他们为巨星偶像。电视上大陆自己的音乐表演……跟港台电视上所见愈来愈像:精心打扮的歌手与陪衬的舞群,以及用闪灯与干冰打造出来的气氛。」与此同时,「城市里到处都是卡拉OK店」。
• 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受到许多影响,融合了全球性(摇滚乐)、区域性(卡拉OK)与本地性的特色。但看在高棣民眼里,拿1979年的大陆流行文化与1992年一比,台湾与香港的影响力再清楚不过了。放眼望去,大陆各地都在吸收、重制、改造来自台湾与香港的流行文化。这种趋势持续了整个1990与2000年代。
• 1970年代晚期,改革与开放时,大陆人心中那股久经压抑的庞大渴望已酝酿许久,希望听音乐纯粹只为了享受。台湾音乐人蓄势待发,攫住那股渴望,而第一位赢得大陆人心的歌手就是邓丽君。
• 邓丽君与周杰伦:台湾流行音乐进军大陆的指标
• 1979年,人在上海留学的高棣民听到同学偷放这位台湾歌星的录音。邓丽君浪漫、怀旧的唱法和她流利的外语能力与音乐风格,让她风靡亚洲。邓丽君生在军人家庭,十多岁便出道唱歌;直到她于1995年辞世之前,她的歌始终高居东亚各地排行榜的前段。她的歌呈现出台湾流行音乐发展的轴线,从日本时代的演歌到台语歌,而后在旋律、题材与语言上发展出一种独特结合,最终形成所谓的「华语流行歌」。
• 从YouTube上几十部邓丽君歌曲影片下的留言,就能证明她的人气在死后二十多年仍历久不衰。她的名声传遍了华语世界。
• 邓丽君是第一人,或许也是最成功的一位。1980与90年代,台湾最有趣的新音乐多半着重在岛上的转型,深化民族认同。台湾爱国歌曲〈龙的传人〉,征服了大陆年轻人的心。
• 1980年代,台湾华语流行乐手与香港粤语流行歌手纷纷进入大陆市场。不过,粤语流行歌听众有限,毕竟大陆大部分人还是偏好听唱普通话歌词的歌曲,所以到了1990年代领跑的是普通话流行乐。人类学家林枫写过一本谈台湾华语流行乐在大陆发展的书。林枫表示,2002至2010年间,台湾华语流行歌曲占了大陆华语音乐市场的八成。
• 林枫观察的时代虽然比高棣民晚二十年,但结论是一样的。据林枫所说,1989至2010年间,台湾对于大陆流行文化影响清晰可见(也可听),而且遍及各个领域。他的书《喜极而泣,悲夫而歌》(Cries of Joy, Songs of Sorrow)提到许多高棣民提过的主题,像是台湾对于大陆在广告、设计、文学与音乐方面的影响,但他专门探讨华语流行乐如何影响大陆人对于性别、认同与消费的看法。
• 林枫主张华语流行乐不只是用华语唱西方流行音乐而已。最成功的艺人,把来自东亚与西方传统的元素融为一炉,创造出全新的音乐,特别能打动大陆与台湾的华语听众,乃至于在全球开枝散叶的华人。把这种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人,是华语流行乐天王周杰伦。
• 从各个角度来看,周杰伦的音乐生涯都极为出色。他成功穿越了台海,成为两岸人的偶像。其间,他开拓了社会所能接受的阳刚特质范围。周杰伦的作品多半是受R&B影响的情歌。他的MV充满长镜头,画面一直停留在他的帅脸上。他也有比较快节奏的一面,融合了嘻哈乐舞与传统中国乐器和武术。
• 〈双截棍〉的MV有一大段武打画面,周杰伦一面英雄救美,打趴一大堆恶棍,一面念着「什么兵器最喜欢/双截棍柔中带刚」的饶舌歌词。周杰伦的形象是个时尚、全球化、扬眉吐气的华人。他是华人阳刚特质的化身,跟他最喜欢的兵器一样柔中带刚。他巧妙融合上述所有元素,在两岸圈粉无数。
• 有「嗲音」的台湾腔与特殊词意变化
• 台湾流行文化不只影响歌曲,也影响了说话方式。海峡两岸的官方语言都是普通话。虽然各地仍会讲自己的方言,但多数人都能听说普通话,年轻人更是近乎百分之百。不过,这倒不是说各地讲的话都一样。至少,在台湾讲的国语跟在大陆讲的普通话在腔调上有非常明显的差异。
• 台湾人说的「国语」,无论是发音、句法、语汇还是腔调,都跟大陆人讲的普通话差不多。两者的差别不大:我们两种都听得懂,但一听就知道A是A,B是B。台湾许多家庭祖上来自福建,而台湾人的发音、句法与用字遣词,反映出福建汉语方言闽南语的影响。虽然从1895到1945年,台湾的官方语言是日语,但闽南语直到1945年都是台湾的通用语。1945年,闽南语使用者(以及客家语和原住民诸语言用户)改讲国语,但闽南语与日语的元素仍留存在他们讲话的方式里。
• 至于腔调,许多华语使用者表示台湾人讲话比大陆普通话来得温、软、柔、暖。语言学家表示,这或许是因为台湾人讲话速度比大陆人慢,也因为他们习惯用「喔」、「啦」、「吗」等语气词作为句尾。许多中国人认为「嗲」是台湾人讲话的另一项特色─孩子气、做作、装可爱,甚至有点刺耳。
• 听在许多大陆人耳里,台湾腔就像美语「语尾上扬」的习惯,爱的人很爱,讨厌的人很讨厌。研究发现,中国听众有时候认为台湾腔很潮、很亲切;台资投资大陆之初,台湾腔会让人联想到财富与现代。
从邓丽君到周杰伦,台湾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