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小资料
位置: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北边是爱沙尼亚,南边是波兰,东边是白俄罗斯。
面积:约6万5000平方公里
人口:约280万(
首都:维尔纽斯
主要族群:立陶宛人、波兰人、俄罗斯人
人均国内生产毛额:2万2245美元(2021年资料)
我在芬兰的一间青年旅舍遇过一位立陶宛人,当时我还没去波罗的海三国,所以我对那边的人感到很好奇。我问她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对彼此有何看法,她说拉脱维亚人有一句俗话:“你跟立陶宛人一样笨。”
为了展现他们高人一等的创意,立陶宛也有这句俗话:“你跟拉脱维亚人一样笨。”
我发觉自己遇到了一个蠢蛋,于是我问那位立陶宛人对芬兰的看法,她语带不屑地说:“芬兰有很多黑人。”
真的?我后来在赫尔辛基街上难得看到一位黑人,连忙抓住他询问。他来自华府,已经在芬兰住了8年,他的母亲曾问他:“那边有其他兄弟吗?”
他回答:“有啊,还有一个,我们是好朋友。”
显然那位立陶宛女士不是个可靠的资讯来源,所以我到爱沙尼亚之后又问玛玉对立陶宛的看法。她一如往常没有直接回答,无论问题有多简单,玛玉都必须花几秒钟在天花板上寻找答案,她总是深思熟虑,如果没有在天花板找到答案,她就会说:“我不知道。”这个严谨的思考流程可以确保玛玉绝不会说错话,它的成功率是如此高,她即使对最琐碎的问题也会用这招。我有一次故意逗她:“嘿,玛玉,你的双胞胎姐妹叫什么名字?”
她一脸狐疑地看着我,彷佛我的鼻子上黏了一坨鼻屎,接着又冷静的凝视天空,反复思索我的问题是否有陷阱。停顿许久之后,她终于回答:“克莉丝(Kristi)。”
因此当我询问她对立陶宛的看法时,早已料到她的目光会四处飘移。我期待一个有深度内涵的答案,也许她会提到立陶宛的优质音乐,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或是他们的文化首都。她深叹一口气,好像能说的实在太多,不知该从何说起。然而最后她只说了一句话:“他们的道路不错。”
道路不错?立陶宛自古以来就位于爱沙尼亚附近,他们曾携手推动歌唱革命,在彼此的庆典活动中演唱,结果玛玉唯一能说的就是他们的道路不错?
我不发一语,面无表情地继续听玛玉解释:“苏联时期的道路都很烂,反正很少人有车,也没人在乎。在某个时间点,苏联决定尝试改善道路品质,看看会有什么差别,他们选定立陶宛来做实验,所以他们有些不错的道路。”
“原来如此,”我试着假装有兴趣,“这个嘛,满奇特的。”
我称这种现象为“波罗的海地区的盲目”:波罗的海三国对彼此的认识少得令人惊讶,很多人可能都去过法国或泰国,却从未拜访过自己的邻居。多数拉脱维亚人和爱沙尼亚人给我的印象是立陶宛是三国中的丑小妹,但我无法信任他们的说词,必须亲自去一趟这个隐秘的国家。
完美无瑕的首都
当我终于抵达立陶宛的首都维尔纽斯,这个历史古都的美丽与高雅深深震撼了我。它的街道令人陶醉,建筑令人赞叹。起源于格迪米纳斯(Gediminas)山上的城堡,维尔纽斯的旧城区是由一串可爱巷道组成的迷宫,到处皆可见到巴洛克式的教堂。由于它的地基是洼地,有些房屋甚至比路面还低一层。黎明之门(Aušros Vartai)是原城墙周围九道城门中唯一还存在的,它至今仍站着的唯一原因是上面有内嵌一个圣母雕像,俄罗斯人怕遭受天谴,不敢破坏这道门。
我依序拜访波罗的海三国,目的是要了解它们为何是不同的个体,有哪些文化差异,以及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波罗的海人都是相同质性,他们就不会分成三个独立的国家,应该会合并成一个名叫“波罗斯坦”的大国。当我在维尔纽斯游荡,意外地进入了另一个国家时,波罗的海迷雾终于随之消散。
很少有游客知道维尔纽斯的波希米亚区还有一个分立的小共和国,它不像梵谛冈那么出名,也没那么严肃,事实上它完全是个笑话。数年前,对岸区(Užupis)的居民自行宣告独立,组成了对岸共和国(Užupis Republic)。他们选出一位总统,写了一首国歌,设计了4面国旗(每季换一个)。他们有一座不怎么起眼的宫殿,为数17人的军队,4月1日是他们的国庆日,每逢愚人节,搞笑卫兵会守候在桥头,帮大家在护照上盖章。
最重要的是,对岸共和国已将它的宪法条文铭刻在巴毕欧街(Paupio)的每一面镜子上,41条宪法权利包括:每个人都有权住在维尔尼亚河(Vilnele)旁边,同时维尔尼亚河也有权在每个人身边流过;狗有身为狗的权利;猫没有爱自己主人的义务,但必须在主人遇到困境时帮助他;每个人都有权死亡,但那不是义务;每个人都有权放弃自己的权利。
立陶宛的自信
对岸共和国反映了立陶宛胜过它北边2个邻国的一点:自信心。开这种滑稽玩笑需要信心,恶作剧的人需要一点自信才敢宣布独立,政府也需要有足够自信才敢一笑置之。
跟另外2个波罗的海国家相比,拉脱维亚在跟俄罗斯交涉时也展现出较强的自信心。俄裔族群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都占总人口4分之1,但他们只占立陶宛总人口不到百分之5,为什么另外两国的俄裔比例是立陶宛的五倍?有些立陶宛人给了一个我意想不到的答案:“我们叫他们不要来。”
虽然事实没那么单纯,有一部分确实有理可循。在波罗的海三国中,立陶宛人的谈判能力格外杰出,苏联时期的立陶宛人有足够勇气和实力对抗俄罗斯,赢得一些次要的政治纷争,其中就包括限制俄裔族群流入。例如当苏联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设立工厂时,植入了许多俄罗斯人来管理厂内作业,然而立陶宛却说服他们让立陶宛人去俄罗斯学习这些技术,再回国自行经营。苏联竟然也同意了,这就是现今立陶宛境内俄罗斯人相对较少的原因之一。
我在维尔纽斯的一间青年旅舍结识了32岁的义大利人席薇亚.卡迪尼(Silvia Cardini),她当时居住在德国,拥有意大利女性的典型特征:深色头发、深色眼睛、古铜皮肤,以及具有传染力的笑声。她认识一位名叫维吉斯(Virgis)的当地人,他近期内会开车去参加一场商务会议,所以她邀请我一起搭便车。我们在这趟公路旅行的前夕聚餐,那晚我不但学到更多关于立陶宛式自信的例子,也得知那份自信的来源,不过首先我很期待尝试立陶宛的食物。
立陶宛的食物
面包是立陶宛餐点的核心,他们的许多信仰和魔法都跟面包有关,例如在新屋的基石上摆一块面包,认为这样可以保护房子。立陶宛甚至流传一句谚语:Be duonos sotus nebūsi,意思是“没有面包就无法果腹”。
许多患有胃酸倒流症状或胃不好、容易胀气的人,都会纠结自己是否该远离面包,其实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着吃”、“适量吃”,也就是选对面包种类且避免吃太多。
烤面包是女主人的荣誉使命,每个家族都会举行交接仪式,由长女继承此重责大任。事实上,立陶宛语中的面包也是雌性,有人告诉我:“我的祖母曾说面包是神圣的,我们要尊敬它。我到现在都还会照祖母所教导,当一片面包掉到地上时,我会毕恭毕敬地将它捡起,亲吻它后再吃下去。这是一种传统仪式,这么做可以让家里永远不会缺乏面包。”
最普遍的品种是黑麦面包(juoda ruginė duona),你可以在任何晚餐桌上看到它,虽然改良过的白面包在波罗的海也逐渐普及,较健康的黑面包仍然是主流。
面粉的制造方式可分为2种:单纯发酵法和烫面法,虽然立陶宛人在20世纪学会烤烫面包,但传统的发酵做法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单纯发酵隔夜即可完成,但面团需要揉很久,烫面则需要发酵3天。正如一位立陶宛老祖母所言:“面包很美味,因为它很难做。”
除了由面包和马铃薯提供淀粉,肉类和酸奶油似乎就能满足立陶宛人的其余营养需求。立陶宛人连早餐都吃肉,他们起床后可能会吃一个夹带香肠、烤肉或烟熏肉的三明治,有时候他们甚至省略面包,只吃水煮香肠。他们的午餐和晚餐也经常如此解决,看来立陶宛人的人生目标就是用油脂堵塞自己的动脉。
[点赞][点赞][点赞]好文章,,多介绍国外。。。一个立陶宛小破国家,200多万人,,天天干涉中国内政。。无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