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是个作茧自缚的名字,但并不影响他极端浪漫的气质

晶源说国际 2023-03-05 14:46:05

捷克小资料

位置:内陆国家,夹在德国、波兰、斯洛伐克、奥地利中间。

面积:约7万8000平方公里

人口:约1000万

首都:布拉格

主要族群:捷克人

人均国GDP:2万5732美元(2021年资料)

布拉格

请问巴黎是哪个国家的首都?你大概会回答“法国”,其实标准答案是“法兰西共和国”,但谁会那样说?只有任性的法国人才会。

现在试试看这题:布拉格是哪个国家的首都?你若想耍任性,答案就是“捷克共和国”,你若想耍酷,那就是“捷基亚”(Czechia)。

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完整名字和简称,其中最糟的一个就是美利坚合众国,真是又臭又长!幸好它有较短的版本,例如U S A、美国(虽然许多拉丁美洲人都反对叫它America)或外国佬之地(Gringoland),其他名字长的国家也有较简短的通称,例如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是中国。然而过去100年来,捷克共和国都无法为自己取一个普及大众的简称。捷克人在1918年建国时将它取名为“捷克斯洛伐克”,结果《国家地理杂志》嘲讽这个名字“取得很烂,才刚出生就作茧自缚。”

1993年,捷克和斯洛伐克分裂后,政府官僚依然无法为他们的新国家推广一个简明扼要的英文名字,他们能想到的只有“捷克共和国”。为何连一个简称都掰不出来?这些人显然都忙着进行其他更重要的活动,例如畅饮他们的传奇啤酒。

2016年,他们终于正式登记“捷基亚”为简称;讽刺的是,5年后唯一无法接受这个顺口名字的国家就是它自己。反对者的论点都很薄弱,瓦茨拉夫.舒利斯塔(Václav Šulista)是这个实用名称的领衔支持者之一,他认为“全球应该能在2030年前认可这个国名字,捷克则要等到2040年,而且我还是个极度乐观的人。”

“捷基亚”是个古老的名字,它在1634年首度出现于拉丁文书册,直到1841年才被写成英文。若要了解一个欧洲国家,首先就必须了解它的历史,所以让我们跳到“捷基亚”这个字问世的200年前。

捷克人发动战争的方式

捷克真是充满历史典故,连一扇窗子都有故事可讲。1419年,有人从布拉格的新市政厅向正在街上游行的改革教派丢石头,群众暴怒之下冲进市政厅,将法官和十几名天主教议员扔出窗外。他们就算没摔死,肯定也被暴民围殴致死了。这件事被称为“布拉格抛窗事件”,引发了17年的战争,而大约200年后,市民又把另一群天主教徒从另一扇窗子扔出去,掀起一场更大的战争。

第2次抛窗事件在1618年登上头条新闻,当时新教徒正在做他们最擅长的事:抗议。在判决2名天主教的哈布斯堡政府首长违反宗教自由后,新教贵族将他们和书记官不甚光彩地丢出布拉格城堡的高楼窗户。多数史书没提到的是,那些天主教徒从三十公尺高处摔到堆满粪肥的护城河里,几乎毫发无伤,但他们的自尊受到严重打击,愤而向新教徒宣战。基督徒们在接下来的30年自相残杀,创下一场名字极无创意的战争:30年宗教战争(1618至1648年)。最后新教徒输掉了战争,波希米亚人死了4分之1,中欧多数地区都残破不堪。德国人将在接下来的300年逼捷克乖乖就范,强迫他们学德文,皈依天主教,建造巴洛克式房屋,酿制美味的啤酒。

战胜的天主教徒建造了华丽的小城区(Malá Strana),他们刻意展现浮夸的巴洛克式建筑(尤其是圣尼古拉教堂),因为那正是新教徒最痛恨的事情。城堡区(Hradčany)位于小城上方,布拉格城堡是全世界最大的古堡,面积可以涵盖七个足球场,附近还有全城最大的斯特拉霍夫(Strahov)修道院图书馆,你会在船舰模型旁边看到一般修道院看不到的展示品:2支鲸鱼阴茎。

布拉格的特别就在于它是二次大战期间少数未受损的城市之一,因为捷克反抗军跟纳粹协调过:你们可以自由离去,但拜托不要在离开时毁掉任何建筑。德国人遵守约定,数日后就将城市拱手让给苏联人,不过他们还是留了一些伤痕。布拉格曾经有12万名犹太居民,如今捷克全国只剩4000名犹太人。数世纪来,犹太人的命运总是在繁荣与迫害之间轮替,梵谛冈教廷最先在13世纪下令用围墙隔离犹太人,因为他们认为犹太人和基督徒不应混在一起;布拉格至今仍拥有欧洲最古老的犹太会堂,它就是在那段时期建造的。随着时代演进,犹太族群逐渐扩增,但随后又差点被纳粹赶尽杀绝。捷克最著名的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3位姐妹都死于大屠杀,纳粹原本还计划在“绝种人类博物馆”展示犹太人的遗物。

比犹太会堂更老的布拉格旧城(Staré Mĕsto)是如此美丽,它会使人热泪盈眶。旧城广场的天文钟每个小时都上演着历史故事。当你放任自己迷失于盘根错节的古老巷道,就会在无意间晃到新城(Nové Mĕsto),但其实也没多新,它是建立于1348年。如今新城广场底部的圣温瑟斯拉斯(St. Wencelas)雕像是个热门的抗议地点,例如一位捷克学生就在此地做出最终的抗议,引火自焚。若要了解原因,我们必须回到1968年的春天。

布拉格之春

1968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尝试实施一些新政策,类似苏联在17年后推动的开放政策(glasnost)和重组改革(perestroika)。他们释放政治罪犯、放宽对经济的高压介入、废止审查制度、减少旅游限制。这些都是戈巴契夫在17年之后会做的事,但苏联在1968年还无法接受如此激进的改革,莫斯科命令捷克斯洛伐克收回他们的政策。人民称此事件为“布拉格之春”,因为它象征“有人性的社会主义”。

布拉格的春天持续到夏天,直到8月21日,苏联坦克带着20万名华约大军进入捷克斯洛伐克。苏联总共驱逐了1万4000名党内公职人员,将50万人开除党籍,超过30万人被迫潜逃,他们囚禁了无数反抗人士,将知识分子送去劳改营或街上当清道夫,连总统都被下放至斯洛伐克的林业部门。

华沙公约扼杀了布拉格之春的几个月后,一名学生以自焚抗议。当火舌逐渐吞食他的肌肤,他踉跄地走下国家博物馆的阶梯,终于不支倒下,一座十字型纪念碑标注着他当年倒卧的位置。最悲惨的是他没有立刻死亡,折腾了4天才过世,他死后那天有20万人在广场集体向他致意。

2021年的布拉格是全世界最美的五个城市之一,全欧洲只有威尼斯和巴黎能在选美竞赛中超越它。30年前的布拉格就像一位刚完成千里跋涉的超级名模,在那浑身泥泞的外表下,你还是可以看出底下藏着一个正妹。如今布拉格不但已洗过澡,她也上了妆,穿上炫丽的衣服。观光客不断对她洒钱,使她得以重归当年神圣罗马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首都的荣耀。即使是200年来最严重的水灾也没有丝毫阻碍重建工程,将近40亿的外资依旧灌入布拉格。这座人口130万的城市是世界舞台上的宝石,它无缝接轨了九百年的建筑风格(罗曼式、哥德式、文艺复兴、巴洛克、新艺术、立体主义和现代主义),不但是个极端浪漫的古都,而且每一座建筑杰作的背后都有个历史故事。

0 阅读:7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