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守不攻,细数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谜之操作

悠然历史 2021-03-08 19:12:51

1943年夏季,当希特勒决定在库尔斯克对苏军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5月份。

按照曼施坦因最开始的构想,5月份的时候苏军的防御阵地还没修好,援兵也尚未全部到达,尤其是装甲部队还没补充到位,正是发起进攻的好时候。

可谁承想,即便苏军此时还没做好准备,希特勒也不想再这个时候和苏军开战。

这就让曼施坦因很生气,所以在回忆录《失去的胜利》里面就大篇幅的暗示读者,要按我的思路库尔斯克战役5月份就该开始打了,而不是被希特勒一直拖到7月份才开始打。

从曼施坦因前线指挥官的角度来讲,他会这么想并不奇怪,可希特勒就不这么想了。

希特勒觉得,在库尔斯克发起的这场大规模攻势对自己至关重要,赢了就是会所嫩模,输了就是自己去会所当嫩模,所以一直很犹豫,想等到自己做好万全准备以后再开打,确保万无一失。

所以希特勒才会拒绝曼施坦因在5月份就发起进攻的主张。

不过不得不说,希特勒的拖延是有理由的。

在他拖延的这两个月里,参加库尔斯克战役的德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

有多强呢?

用希特勒的话来说就是:“最精锐的部队、最精良的武器、最杰出的指挥官!”

首先是参战部队:

在部署位置来看,德军从北到南,依次排开了第9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共有77.6万人,如果算上作为预备队的4个师,那么德军参加库尔斯克会战的部队就高达83万余人,其中有80万都是纯正的德国军队,实力要比一般的仆从国军队强出很多。

而在这些部队中,第2、9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都是从巴巴罗萨计划刚开始就在东线作战的王牌部队,更有“大德意志”装甲师、“骷髅”装甲师、“帝国”装甲师这些公认的王牌部队作为加强。

之后便是武器装备:

据统计,在库尔斯克战役开始之前,参与“堡垒”计划的德军拥有东线德军全部的装甲精华,包括133辆虎式坦克、200辆黑豹坦克和89辆费迪南坦克歼击车,1355辆四号坦克和三号强击火炮,以及704辆担任警戒、侦察任务的三号坦克。

而除了坦克以外,参加库尔斯克战役的德军还有11677门各式火炮以及2050架作战飞机,装甲实力和炮兵实力都堪称是历史上最巅峰的时候。

而在指挥官方面,参加库尔斯克战役的德军指挥团队更是豪华:

在北方,负责指挥第9集团军的是被誉为“防御大师”的沃尔特·莫德尔上将,后来的陆军元帅,也被誉为“希特勒的救火队长”,而受他领导的下级军官包括了不少像曼陀菲尔这样的优秀指挥官;

而在南方,负责指挥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普夫战役集群的是被誉为“二战德国第一名将”的曼施坦因,其下属包括了赫尔曼·霍特、保罗·豪赛尔、维尔纳·肯普夫、艾哈德·劳斯这些早就扬名东线战场的悍将。

赫尔曼·霍特,德军上将,先后担任第15装甲军、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德军最优秀装甲兵指挥官之一

保罗·豪赛尔,“武装党卫军”之父,党卫军中最能征善战的将领

有了这套阵容,即便是时间往后拖延了2个月,希特勒也有信心取得库尔斯克战役的伟大胜利。

只不过,令希特勒没想到的是,正是因为他这套极为豪华的战役配置,才让库尔斯克战役的前景变得难以预料。

为什么?

因为希特勒完全只考虑一个将领是否能力出众,但根本没考虑这个将领是不是能够完成进攻任务,比如说莫德尔。

莫德尔号称“防御大师”,极其擅长防御,但你要是把前进攻坚这种事情交给他去完成,那就有点强人所难了。

果不其然,库尔斯克战役一开始,莫德尔就表现出无数在指挥进攻战役上的谜之操作,从德国的视角出发,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一系列微操堪称二战中最令人迷惑的战役指挥。

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指挥到底有多迷惑呢?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不过在解释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的一系列谜之操作之前,我需要先申明一点。

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知道,当蔡茨勒刚刚提出“堡垒”行动的计划时,莫德尔就明确反对执行这个计划,原因是莫德尔认为在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不仅在兵力上占优,而且还有坚固的防御阵地可以依托,德军此时攻打苏军防线很容易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

事实也正是如此。

苏联统帅部早就预料到了德军会对库尔斯克发起进攻,所以提前在库尔斯克地区部署了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等5个方面军,兵力异常强大,光是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加起来就有133.7万余人,下辖3489辆坦克、19794门各式火炮和518门火箭炮。

除此以外,苏军还在库尔斯克地区修筑了坚固的纵深防御体系,光是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防御地区内,苏军就挖掘了83912个步兵掩体、机枪和反坦克枪掩体,构筑了522个指挥所和观察所、1755个掩蔽部和掩体,外加593公里长的铁丝网障碍物。

苏军还在在阵地面前丧心病狂地铺设了大量地雷,据统计,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平均每一平方公里苏军阵地就埋有2000枚地雷和1500枚反坦克地雷。

而苏军的阵地防御火力更是豪华,每个直面德军的前沿连队其阵地里至少有3门野战炮、9门反坦克炮、一辆坦克/自行火炮和一个排的战斗工兵。

莫德尔对此非常明白,所以当希特勒命令他指挥第9集团军从北方对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发起进攻时,莫德尔心里是很抗拒的。

莫德尔心想,明明最终都会失败,却还为了这场注定失败的战役消耗太多的力量实在是太不值得了。

可以说,正是由于存有这种想法,我们才能看到莫德尔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第一个谜之操作——分批次进攻:

1943年7月5日凌晨,虽然德军的进攻行动已经被苏军发现,并且招来了苏军的炮火打击,但是莫德尔依旧按照计划在凌晨4点38分率领第9集团军发起进攻。

而在这次攻势中,莫德尔只在第一线只展开了自己的步兵和第20装甲师,却把第2、9、18这三个装甲师部署在第二线,第4、12装甲师则被当作预备队部署在了战线后方。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朋友能看出莫德尔在兵力部署上存在什么问题了。

你把突破能力最强的装甲师主力部署在后方,只给前线提供一个装甲师,是打算让只有血肉之躯的步兵去手撕苏军防线吗?

据一些德国军官的回忆,莫德尔这么做是为了避免装甲部队在战役开始之初就遭遇重大损失,可莫德尔明显忘了古德里安的那一句名言:“如果有连坦克都不能突破的防线,那么步兵就更加难以突破。”

果不其然,缺少足够装甲力量,只有少数强击火炮支援的德军步兵刚刚冲到苏军阵地面前,就被苏军各种轻重武器教做人了。

德国第23步兵军下属的两个师刚刚投入战斗,就遭到了苏军轻重机枪、迫击炮、野战炮的轮番火力打击,刚刚突入苏军阵地1.5公里,就因伤亡惨重而被迫停止攻势,其中第78突击师下属的第195团甚至在2天之内就损失了自己全部的连长。

之后,莫德尔又拿出了第二个迷之操作——分兵进攻:

一般来说,既然进攻方在兵力上存在劣势,就应该把自己手里的劣势兵力集中起来,争取得到在某一处战场上的兵力优势。

比如曼施坦因在克里木半岛上的杰作“猎鸨”行动,同样是兵力处于劣势,同样是对方有坚固的防御,曼施坦因还比莫德尔缺少机动力量可用,这种情况下曼施坦因是怎么处理的?

先是用一支偏师在北方吸引苏军主力的注意力,然后在南线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苏军阵地,随后派出装甲师进行纵深穿插,结果便是曼施坦因只用了不到两周时间就击溃了苏联整个克里木方面军,打出了1:23的超高战损比。

显然,莫德尔也明白这一点。

在步兵第23军发起进攻的时候,莫德尔在战场中部集中了6万余名德军和近400辆坦克强击火炮,试图从战线中部打开突破口。

可问题是,虽然莫德尔投入了作为主力的第41、47装甲军,可这两个军加起来也只有7个师(其中4个是装甲师),就这样莫德尔还打了一个折扣,只让这7个师中的4个师对苏军防线展开进攻。

而就这4个师的兵力,莫德尔还给他们部署了两个作战目标,一个是奥利霍瓦特卡,另一个则是波内里,而这两个地方一个位于第9集团军的左翼,另一个位于第9集团军的右翼。

这两个地方具体位置如图所示:

经过莫德尔的这波微操,直接让德军能用来突破奥利霍瓦特卡的部队从7个师下降为4个师,又从4个师下降成2个师,火力、兵力都被分散。

其结果就是,由于兵力不足,在奥利霍瓦特卡的德军坦克好不容易突破苏军雷场,还没来得及高兴,就被苏联工兵、步兵和炮兵死死按在了原地,根本没有额外的兵力来进行纵深突破。

而在波内里的德军,也没有任何意外的被苏军挡在了阵地面前。

于是在7月5日整整一天的时间里,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所取得的唯一进展是德国步兵师在第13集团军和第70集团军之间打开了一个不足15公里的突破口,而莫德尔部署在左翼的坦克部队只推进了不到20公里的距离。

这还没完,第二天莫德尔第三个谜之操作就来了——添油战术:

7月6日,为了尽快取得突破,莫德尔总算把他的第二梯队投入战斗,试图投入从位于第9集团军右翼的奥利霍瓦特卡地区打开突破口,为此莫德尔把德国第2、9装甲师和第505重型坦克营调到了自己的右翼。

我们之前不是说过莫德尔部署在第二线的装甲师有三个吗?第2、9、18装甲师。

谁能想到莫德尔在把自己右翼的奥利霍瓦特卡地区定为主要攻击目标的时候,会把第18装甲师调到自己的左翼,去猛攻自己昨天没有攻下的波内里呢?

原本苏军只是知道了德军会在什么时候进攻,并不清楚德军会从选择什么地区作为主要突破点,结果莫德尔这种一次加一点的添油战术直接给了苏联中央方面军调动增援兵力的时间。

而后,德军就悲剧了。

在右翼奥利霍瓦特卡地区,德国第2、9装甲师和第505重型坦克营刚刚投入战斗,就和赶来增援的苏军第16、19坦克军和第17近卫步兵军交手了,战斗持续了一整天,德军伤亡惨重,可就是没能突破苏军防线。

而在左翼的波内里地区,德军遭遇的情况和奥利霍瓦特卡如出一辙。

莫德尔前脚调来第18装甲师增强攻势,苏军后脚就调来第13反坦克旅作为增援,这个反坦克旅配合驻守波内里的苏联第307步兵师,硬是没让德军前进一步。

所谓添油战术,就像给油灯添油,一次不够、再加点还不够、再加、次次不够。

你以为这就完了?

那你太小看莫德尔的进攻水平了。

随后,莫德尔来了在此次库尔斯克进攻战役中最让人迷惑的一个操作:不断变换攻击重点。

从这张地图上就可以知道,奥里霍瓦特卡和波内里这两个地方分别位于德国第9集团军的左右两翼,从7月7日开始,莫德尔就不断地把主攻方向从奥里霍瓦特卡换到波内里,又从波内里换到奥利霍瓦特卡。

7月7日,莫德尔把进攻重点从奥里霍瓦特卡转向波内里,投入了两个装甲师和2个步兵师的兵力,一度突破苏联第307步兵师的防御阵地。

但在紧急赶到波内里的苏军第129坦克旅和第1442自行火炮团的支援下,苏联第307步兵师还是守住了阵地,也正是在这一天,苏联第3坦克军赶到波内里以后10公里处并建立防线。

7月8日,莫德尔又把进攻重点又从波内里转移到了奥里霍瓦特卡,投入作为预备队的第4装甲师,配合原先进攻奥里霍瓦特卡的第2、20装甲师,以及第505重型坦克营,对奥里霍瓦特卡苏军阵地重新发起进攻。

但德军刚刚发起进攻不久,苏军作为预备队的第140步兵师和第11近卫坦克旅就奥里霍瓦特卡了,德军在这一天对奥利霍瓦特卡的攻势也以失败告终。

到了7月9日早晨,莫德尔又双把进攻重点从奥里霍瓦特卡转移到了波内里,这一次凭借着“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的优秀性能,终于占领了波内里中部城区和其他的一些地区,眼看就要占领波内里全城。

莫德尔喜出望外,马上派出第10装甲师前往波内里防线,但跟之前几天的攻击一样,就在莫德尔把第10装甲师派到波内里的时候,苏联第4近卫空降师也赶到了波内里。

7月10日,在近卫第3、4近卫空降师和第3坦克军的支援下,苏军第307步兵师成功地击退了进攻波内里的德军,守住了波内里。

之后,莫德尔又双双把进攻重点转移到了奥里霍瓦特卡,7月9~11日,德国第2、4、20装甲师在第36步兵师和空军的大力配合之下,再次对奥里霍瓦特卡发起猛攻,但还是一无所获。

就这样,在短短一周的进攻作战期间,莫德尔可以说是一天调整一个攻击重点,同时进攻奥利霍瓦特卡的时候还不忘对波内里发起进攻。

这种谜之操作,封个库尔斯克战神不算过分!

随后,莫德尔就再也没有转移进攻重点的机会了。

经过一周左右的战斗,兵力占据优势的苏军早就把反击部队送到了莫德尔的侧翼。

7月12日,做好进攻准备的苏军对莫德尔的部队发起大规模反击,莫德尔被迫回兵救援。至此,库尔斯克战役德军北翼攻势彻底宣告失败。

回顾整场库尔斯克北部进攻行动,你会发现德军之所以会吃下失败的苦果,一方面是由于苏军占据绝对的兵力、兵器和地形优势,而另一方面就是莫德尔各种令人困惑的迷之操作,

可以说,在整个库尔斯克战役期间,莫德尔就没发起过一次像样的进攻行动,每次都是派出一小股装甲兵力去捅苏军的防御阵地,除了徒增德军士兵的伤亡以外,并没有太多实质意义。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6 阅读:6295
评论列表
  • 2021-03-08 23:02

    本来这就是苏联的一计策,叫反手一击

  • 2021-03-09 00:53

    3德子的徒众,对于战役的失败,永远都是谁谁谁的骚操作,谁谁谁害队友,谁谁谁不服谁不顾大局,谁谁谁愚忠希特勒,从来都没有“苏军已经从不断的惨败之中逐步成长”这个选项。

    小♥暧ど昧ζ 回复:
    战争的目标是什么?战役的目的是不是为战略服务?战略没达到 有用?
    用户68xxx61 回复:
    你这有点像腿保住了,人没了哈哈哈
  • 2021-03-08 20:43

    可能莫不攻就不想进攻,他故意这么做,只是为了尽量保存自己的实力。那南边的曼不群是真的想打,结果因为损耗过大,在后续的防御战争中也是节节败退,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 2021-03-08 21:46

    莫一直建议取消计划 这种打法肯定是想好了失败 尽量减少损失的 这个计划本身存在很多问题

  • 2021-03-08 23:03

    只要攻肯定是输的

  • 2021-03-10 09:21

    判徒!

  • 2021-03-10 17:19

    其实七月份进攻也没啥问题,5月份兵力装备都少的可怜,虎豹都没到货,还指望老式坦克手撕t34吗?

    用户68xxx61 回复:
    但T34-85是43年12月才开始量产,这时候苏军主力还是T34-76,对付这个是不需要虎豹的,三号四号的改进型就足够了,而且五月份德军兵力装备不够但是苏军更不够,你让苏军一下缓了几个月那还打个屁
  • 2021-03-24 20:00

    没有制空权,打毛啊,飞机在南边

  • 2021-03-08 22:09

    让一个后防去踢前锋位置,肯定存在用人不当的操作,没办法,当时莫太得希的信任了!!!

    熊唉 回复:
    勒热夫之后一直都很受信任,巴格拉季昂后期也是派了莫德尔来收拾残局。
  • 2021-03-09 11:11

    其实都有一个误解,苏军伤亡大于德军,德军赢了战役输了战略。其实不是,伤亡不是都死了苏军是主场有一些伤病治疗后很快就又能上战场,补给线短损失的技术装备可以快速补充。德军是客场,补给线长,伤病恢复率大大低于苏军。而且损失的都是精锐,技术兵种不容易补充。苏军损失的是以步兵为主。实际上德军亏大了。

  • 2021-03-11 22:43

    莫不攻不是白叫的

  • 2021-03-16 19:55

    这仗从一开始就是个迷之操作,行动一拖再拖,苏联都准备好等德国钻了还没开始

  • 2021-03-09 01:02

    本身莫德尔在北线进攻就属于辅助进攻。德军 库尔斯克会战主力是曼斯坦因的南线。而且苏军战前判断失误,认为德军进攻主力在北线,所以重点加强了北线防御的中央方面军。一开战打起来,莫德尔实力弱又碰见苏军重点照顾,举步维艰!反而南线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打的异常艰苦,最后不得不提前动用作为战略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其先头部队就是12号在普罗霍罗夫卡的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

  • 2021-03-09 21:58

    8

  • 2021-03-10 21:46

    防御大师就不会进攻了吗?1941年基辅战役最先和南方集团军群第一装甲集群会师罗姆内完成铁臂大合围的国防军第3装甲师师长叫啥名??大声跟我念~莫不攻[呲牙笑]

  • 2021-03-09 07:20

    莫德尔是苏联间谍,这操作尽最大限度消耗德国的有生力量

    用户68xxx61 回复:
    卧槽,企业级理解,牛逼
  • 2021-03-10 08:11

    防守大师拿鸡毛进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