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结婚那年,我心里是既高兴又感慨。高兴的是,孩子终于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感慨的是,时间真快,那个曾经围着我叫“妈妈”的小男孩,一转眼就成了别人的丈夫。为了让他们的小日子过得舒心点,我咬咬牙给他们买了一套小公寓。虽说不大,但地段不错,装修也温馨,足够他们俩过二人世界。房子写在我儿子名下,算是我给他们的新婚礼物。刚搬进去那会儿,小两口恩恩爱爱,常给我打电话,聊些家长里短。我心里暖洋洋的,觉得这钱花得值。可半年后,事情起了变化。那天,亲家母突然登门造访。我心里有点疑惑,毕竟平时我们并不常走动,顶多婚礼时客套几句。她一坐下,寒暄了两句,就直奔主题:“嫂子啊,我今天来,是想商量个事儿。这房子,毕竟是给孩子们住的,我觉得,咱们两家可以共同拥有产权,这样我们老了,也有个地方养老。”我愣住了,杯子差点没拿稳。心里咯噔一下:这是什么意思?我努力保持微笑,心里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亲家,这房子是我买给小两口的,他们住得舒服就好。您家不是也有房子吗?怎么突然想起这个?”亲家母笑着摆摆手:“嫂子,您误会了,我不是说现在就住。只是想着,咱们两家都是一家人,将来老了,有个共同的地方,孩子们也方便照顾我们。”她的话听着冠冕堂皇,可我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这房子是我攒了半辈子的钱买的,凭什么她一句话就要分一半?我深吸口气,语气尽量平和:“亲家,咱们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房子是我给儿子的礼物,产权的事,恐怕不太合适。”亲家母的笑容僵了僵,眼里闪过一丝不满:“嫂子,您这话说得生分了。咱们是一家人,讲什么你的我的?再说了,孩子们结婚是两家人的事,这房子,理应咱们都有份。”我心里火蹭地窜上来,但还是压住了:“亲家,话不能这么说。结婚是两家人的事没错,可房子是我出的钱,这事儿没商量的余地。”她脸色沉了下来,嘴角微微抿着,像是在压着怒气。空气凝固了几秒,她站起来,冷冷地说:“既然嫂子这么说,那我就不打扰了。”门关上的那一刻,我长长吐了口气,心跳得厉害。脑子里乱成一团,满是她那句话:“理应都有份。”晚上,我把这事跟儿子说了。儿子沉默了半晌,叹了口气:“妈,您别生气,我知道您为我们好。可我妈您出的钱,凭什么要和他们分?”儿子的话让我心里一暖,可我又隐隐不安:亲家母的态度,肯定不会就此作罢。果不其然,接下来几天,小两口之间开始有了争吵。儿媳妇回娘家诉苦,亲家母火上浇油,搞得两家关系越来越僵。我看着儿子愁眉不展,心疼又无奈。这原本是一份简单的心意,怎么就成了矛盾的根源?我开始反思,是不是我太坚持了?可一想到自己辛苦攒的钱,一想到亲家母理直气壮的样子,我心里就过不去那个坎。最终,我找到儿媳妇,心平气和地聊了一次。我告诉她,我从来没把她当外人,这房子是给他们的小家,跟老人无关。我希望他们过得好,但也希望这份好,不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上。儿媳妇听了,眼圈红了。她点点头,说会跟她妈好好沟通。后来,亲家母再没提过产权的事,虽然两家关系不再如初,但小两口的日子逐渐恢复了平静。这件事让我明白,家人之间再亲,也要讲清底线。亲情不是理所当然的占有,而是彼此尊重、理解。那套小公寓依旧在,小两口偶尔会邀请我去吃饭,笑着聊些家长里短。我坐在那张小餐桌前,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终于又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