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老张,退休两年了,日子过得不咸不淡。直到遇见李阿姨,生活突然多了点颜色。李阿姨比我小三岁,干净利落,做得一手好菜,笑起来眼角带着几条浅浅的鱼尾纹,特别好看。她丧偶多年,我也是个孤家寡人,俩人凑到一块儿倒也说得上是“互相取暖”。刚搬来那阵子,我觉得生活突然有了盼头。每天早上我习惯早起遛弯,顺手给她带杯热豆浆,回到家她已经煎好了鸡蛋,熬好了粥。吃完饭我提议一起去公园走走,她点头应着。午后阳光好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坐在阳台上,她织毛衣,我看书,偶尔聊几句家常,日子平静又温暖。可没多久,我发现她的眉头渐渐皱得比以前多了。她不再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我,话也少了。我心里犯嘀咕,觉得大概是哪里没做好,就开始琢磨着怎么让她高兴。于是我开始安排她的日子:“早上咱们一起去晨练,空气好。”“下午去超市吧,顺便散散步。”“晚上别老看手机,咱们下盘棋。”我以为这叫关心,可她好像越来越不自在,脸上的笑容像被藏了起来。有一天,她突然放下手里的针线,看着我,叹了口气。“老张,我想搬出去住。”我愣住了,手里的茶杯差点掉地上。“怎么了?我哪里惹你不高兴了吗?”她摇摇头,眼神里带着点无奈:“你没做错什么,只是……我觉得太累了。”我不明白:“咱俩不是互相依赖吗?一起生活不是挺好吗?咋就成了束缚?”她沉默了一会儿,说:“老张,我过了大半辈子独立的日子,习惯了按自己的节奏来。你对我好,我知道,可有时候好得太密不透风了,我喘不过气。”那一瞬间,我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心口,既难过又委屈。我只是不想让她孤单,不想她觉得没人关心,可为什么这份心意成了她的负担?她还是搬走了。收拾行李那天,我站在门口,看着她一件件把东西装进箱子。她回头冲我笑了笑,那个笑里有释然,也有歉意。李阿姨走后,家里空落落的。我依旧早起遛弯,买两杯豆浆,却发现另一杯没人喝。阳台上只剩我一个人,书也看不进去,棋盘静静地躺在角落里。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不是每份感情都需要紧紧捆绑在一起。互相依赖本身没错,但前提是,彼此都觉得自在。我以为安排她的时间是关心,其实那只是我害怕孤独的方式。有一天,我在公园偶遇了她。她穿着轻便的衣服,脸上又有了熟悉的笑容。我们聊了几句,气氛轻松很多。我笑着问她:“现在是不是觉得自由多了?”她点点头,眼里带着一丝温柔:“自由多了,但也偶尔想念你的豆浆。”我突然就释然了。原来,真正的陪伴不是把人留在身边,而是让她即使走远了,也会在心里保留一份温暖。回家的路上,我特意拐到早餐摊,买了两杯豆浆,回到家把其中一杯放在她曾经坐过的位置。阳光洒进来,温暖得刚刚好。日子还是要继续。我开始学着一个人安排自己的生活,不再强迫自己按着所谓的“规律”去活。偶尔我会去公园散步,坐在我们曾经常坐的长椅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不再有那种空荡荡的感觉。有时候,李阿姨会给我打电话,问我最近怎么样。我会笑着告诉她:“挺好的,早上还是会喝豆浆,只是少了一杯。”电话那头,她会笑着回应:“那杯,给记忆留着吧。”渐渐地,我学会了享受独处,也理解了所谓的“互相依赖”不是绑在一起,而是心里有彼此的位置,不管距离多远,温暖依旧存在。我依然会买两杯豆浆,一杯喝掉,另一杯放在桌上,看着它,仿佛看见了她的笑脸,温暖着我的心。生活简单而平静,带着淡淡的怀念,却不再感到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