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孩子回婆家过年,婆婆提前罗列了6000元的年货清单,要求我承担大部分费用,老公却选择视而不见我叫林婉,今年三十二岁,结婚五年,孩子三岁。这个春节,我带着孩子回婆家过年,却经历了一场让我至今难以释怀的风波。临近春节,婆婆打电话过来,声音里透着浓浓的期待,“婉婉啊,过年回来热闹,家里人多,我给你列了个年货清单,你看看。”我接过婆婆发来的清单,粗略一扫,心里顿时一紧:各类进口水果、海鲜、名贵烟酒,甚至还有高档保健品,零零总总,加起来足有六千块。清单最后还特意备注了一句:“婉婉,家里这些年货你负责大部分,毕竟你们城里挣钱多。”我看着手机屏幕,心里五味杂陈。不是我小气,平日里给婆家买东西,我从不含糊,可这一次,婆婆的态度让我觉得不舒服。仿佛这是理所当然,仿佛我不掏这笔钱就是不孝顺。我拿着手机,犹豫再三,最终决定跟老公商量。“志强,你看这清单,婆婆让我承担大部分费用,这是不是有点……”他只是低头刷着手机,随口应了一句:“这不正常嘛,咱条件好点,帮衬家里也是应该的。”我忍不住提高了声音:“可这是六千块啊!再说了,咱俩都挣钱,为什么这‘帮衬’要我出大头?”他皱了皱眉,似乎有些不耐烦:“你不愿意就少买点呗,至于吗?过年图个和气,别搞得大家都不高兴。”这一刻,我心里像堵了一块大石头,憋得慌。我不是舍不得钱,我是在意他的态度。他看似云淡风轻的一句话,把所有问题都推给了我。仿佛这不是我们共同的家庭责任,而只是我和婆婆之间的“麻烦”。最终,我还是妥协了。怕过年闹不愉快,我挑选着清单上能削减的部分,精打细算,还是花了四千多。心里却始终有股说不清的委屈。回到婆家,婆婆一脸热情地迎接,嘴上客气地说着:“婉婉辛苦啦,东西真多。”可我能感受到,她的眼神里带着理所当然的满意。年夜饭上,婆婆对着亲戚们夸志强,“我儿子在城里工作多体面,挣钱也多,家里年货可都是他媳妇买的,贤惠!”我勉强挤出个笑容,低头给孩子夹菜,心里却泛着酸楚。这“贤惠”两个字,在我听来,像是一种掩饰下的标签,标注着我的付出,却无视了我的感受。整个春节假期,我都像个局外人,看着老公和家人有说有笑,孩子在一旁嬉闹,我却怎么也融不进去。回城的路上,我终于忍不住了:“志强,你知道吗?这几天我过得特别不开心。”他愣了一下:“你又怎么了?”“你觉得我小题大做,可我不在乎的是钱,而是你的态度。你从头到尾都没有站在我这边,哪怕一句理解的话都没有。”车厢里沉默了很久,他才慢慢开口:“我没想那么多,以为你不会介意。”这句话像一根刺,扎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我苦笑了一下,望着车窗外飞逝的风景,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不再让这样的委屈积攒成心里的刺,哪怕再小的感受,也值得被认真对待。这一年,我学会了一个道理:婚姻里,最怕的不是争吵,而是心酸时的沉默和被忽视。而我,也要学会,不再让自己成为那个默默承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