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史(第一卷)》书评:从考古资料里品味古埃及的最初模样

夜空文化 2025-02-21 09:24:06

读书一般应该遵循一定的顺序,特别是譬如《古埃及史》这样的“大部头”。读过了第二卷,才又转头过来读第一卷,还是多少有些奇奇怪怪的的感觉——但这两本书的版次安排就是这样,好在只差了一个月的时间,印象还是很新鲜的。

打开约翰·罗默的《古埃及史(第一卷)》,可以看到作者是把第一卷的内容分为了五个章节来进行讲述,最醒目的就是其中的年代分期:第一部分,创造文化,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第二部分,制造法老,公元前3200年~前3000年;第三部分,创立王国,公元前3000年~前2650年;第四部分,阶梯金字塔,公元前2675年~前2650年;第五部分。构建古埃及,公元前2650~前2550年。如此言之凿凿,还是很令人感到惊诧的。古埃及的考古资料如此丰富吗?这些年代分期有更笃定的证据和支撑吗?

与之大概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比的,就是中国启动于1996年5月16日、结题于2000年9月15日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这个旨在用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虽然属于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一项系统工程,但至今仍然遭到不少批评质疑。其实细细看来,虽然难免存在瑕疵,其实还是值得高度认可的。只是中国人素来讲究一个“确切的纪年”,要不就是得有确切的证据。譬如对商的存在以及历史的确认,在“发现”甲骨文之后才进一步确认了《史记》中记载的权威与准确度。但是直至今天,哪怕在洛阳偃师二里头以及山西临汾襄汾陶寺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考古发现,对夏的历史还存在相当多的疑虑与争议。可见,过硬的考古资料确实比什么话都更有说服力,臆测或者说推理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消除疑虑。

作为英国知名的埃及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约翰·罗默自1966年起就开始在埃及的重要考古地点进行考古研究,掌握了更多的第一手的考古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推断无疑是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说服力的。但即使如此,那些古埃及考古资料真的就足以支撑得起如此清晰的年代分期吗?显然,在这儿多放几个问号还是可以的。

何况,约翰·罗默在“序言”部分就已经开宗明义,他“是从幸存至今的历史铁证开始写起的”。这些“历史铁证”,也即“广袤的沙漠、狭窄的洪积淤泥带和宛如绿缎一般分布于尼罗河下游两岸的漫洪草甸下笔”。实际情况如何呢,不妨看一看为了构建起《古埃及史(第一卷)的整体框架,作者是怎样开始叙事的,他在那些考古地点发现了什么,凡此种种。最终,约翰·罗默还原出了一个相当具有直观性和可观性的古埃及最初的模样——除去那些具体的年代分期或许还需要也值得加以置疑——依然足以留下一个无比深刻的“第一印象”。

0 阅读:0

夜空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