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6日,汪精卫离沪赴汉,以左派领袖面目出现的他,此时明白,只有保持左派的态度,才能保持自己的政治地位。
所以,这时他所持的主要观点是:一、拥护总理的三大政策,这是左派存在的理论基础,不可牺牲;二、遵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统,提高党的权力和地位。
图片来自网络
4月10日,汪精卫到达汉口后,受到大量群众的夹道欢迎,在10万民众参加的“迎汪大会”上,他说道:
“中国革命到了一个严重的时期,革命的往左边来,不革命的快走开去!”
此举,表明了汪精卫坚决执行孙中山的联共政策。
可是,正当汪精卫在汉口高呼“反共即是反革命”的时候,在上海的蒋介石,却于12日发出了武力清共的命令。
“四一二政变”中,蒋介石关闭了共产党在上海控制的总工会和党部,解散了工人纠察队,大肆抓捕共产党员,三天之内,处死300余人,逮捕500余人,还有数千人失踪。
在武汉的汪精卫得知情况后,立即发表讲话,痛斥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他说:
“蒋介石的反共,只是一种借口。其反革命之行动,丧心病狂之至,自绝于党,自绝于民众,纪律俱在,难逃大戮。”
4月18日,汪精卫又以国民党中央的名义,发出通电:
“蒋中正屠杀民众,摧残党部,甘为反动,罪恶昭章。已经中央执行委员会决议,开除党籍,免去本人所兼各职。著全国将士及各革命团体拿解中央,按反革命罪条例惩治”。
为了对抗武汉的正统国民政府,蒋介石在南京也成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以免在名分上输给武汉国民政府。
上海“四一二”政变旧照 图片来自网络
4月18日,南京的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邀请国民党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汉民出任国民政府主席,自己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公开分裂成“汉”、“宁”两个政府。
尽管汪精卫竭力主张联共,但武汉政府的国民党官员中反共情绪越来越明显,农民运动过于激烈,而国民党的中下层军官多为中小地主出身,父母亲友在故乡被共产党农会揪斗,使他们愤愤不已,连第35军军长何健的父亲,也被绑游街示众。
5月13日,驻防鄂西宜昌的国民革命军第14独立师师长夏斗寅,发动武装叛乱,通电联蒋反共,攻击武汉国民政府,17日,率部进逼武昌附近纸坊镇。
当地土豪劣绅趁夏斗寅叛乱之机,反攻倒算,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农民群众死难者达四五千人。
时任武昌卫戍司令叶挺根据中共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命令,率部奋起反击,迅速击败夏斗寅叛军。
5月21日,原直系军阀部队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35军第33团团长许克祥在长沙发动反革命叛乱,调集军队向国民党湖南省党部、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机关发动突然袭击,收缴工人纠察队武装,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
“马日事变”后,共产党向国民党武汉政府施加压力,要求惩处“不法军官”,但大部分国民党官员却袒护许克祥,使许克祥安然无恙。
此时,共产国际也感到武汉的国民党靠不住,密令武汉的中共自己组织“工农革命军”,改组国民党武汉政府,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公有制。
共产国际派印度人鲁易将密令,即所谓《五月指示》转交武汉的中共中央。
1927年6月1日,鲁易到达武汉后,却在把《五月指示》交给中共以前,先交给了汪精卫。
原来,鲁易过分相信汪精卫,认为汪精卫铁心站在共产党一边的左派,出示密令以表示对汪精卫的信任,希望汪精卫和共产党共同奋斗。
汪精卫看到《五月指示》后,大吃一惊,密令中写到:
一、无视国民党的禁令,实行自下而上的土地革命。
二、在湖南湖北组织一只由2万共产党员和5万工农组成的工农革命军。
三、改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有旧思想的一律驱逐,由各界工农代表取而代之。
四、组织革命法庭,审判反革命军官。
这时候,汪精卫这位政治上冠冕堂皇的“左派”领袖,终于显出自己的真正面目。
1927年7月15日,武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二届常务委员会第20次扩大会议,在会上,汪精卫宣读了共产国际5月指示,并就其内容发表了长篇讲话。
他认为,共产国际提出开展土地革命,由下级没收地主的土地,违背了国民党关于由国民政府下令没收土地的主张,与“三民主义相冲突”。
他还攻击湖南是按照共产国际的训令去做的,“怪不得湖南闹成这个样子”。指责共产国际提出要在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中“多增加工农领袖”,“简直是破坏本党的组织”。共产国际关于武装工农、改造旧军队的指示,“是根本动摇我们的军队”。
汪精卫声称,“综合这五条而论,随便实行哪一条,国民党就完了!”这是共产党“破坏国民党的阴谋”。
随后,汪精卫提请会议讨论决定两个问题:
一是派负责任的重要同志到苏联的莫斯科去,重申国民党的联俄政策“乃是三民主义联合共产主义,三民主义的中国联合共产主义的俄国”,“若是丢开了三民主义那就不是联俄而是降俄了”。
二是对共产党应采取一个“处置办法”,因为“一党之内不能主义与主义冲突,政策与政策冲突,更不能有两个最高机关”。
孙科、顾孟余、谭延闿等人则在会上发言,认为“共产党同志加入国民党是要使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化”,“将国民党作为共产党的工具”,国民党的主义、政策、组织“差不多都受了容共的影响”,因此,不能不对共产党“加以相当的制裁”。
会议根据汪精卫的提议,通过了3项决定:
一、在一个月内,召开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讨论政治委员会主席团所提出的意见并解决之;
二、第四次中央执行委员会全体会议开会之前,中央党部应裁制一切违反本党主义政策的言论行动;
三、派遣重要同志前赴苏俄,讨论切实联合办法,其人选由政治委员会决定。
这样一来,汪精卫等人控制的武汉国民党中央与共产党正式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南昌起义》油画作品 图片来自网络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部分国民革命军在江西省南昌市举行的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由于客观上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主观指导上缺乏经验,没有和湘、鄂、赣地区的农民运动相结合,开展土地革命战争,而是孤军南下广东,企图打开海口,争取外援,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次举行北伐,加之两次分兵,不能集中兵力歼敌,成为敌人各个击破等原因,最后遭至失败。
蒋、汪的态度既然已经很一致,那么,宁汉合流就成了必然,现在剩下的只是权力的斗争。
此时,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在津浦线上的“北伐”打了败仗,使其地位大为降低,加上他与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的意见相左,得不到支持,同时,也感到需要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于是,蒋介石在8月13日宣布下野,宁汉合流顺水行舟。
9月,宁汉两方加上原“西山会议派”达成妥协,产生了一个“特别委员会”。可是,这个特委会由桂系把持,汪精卫等怏怏不乐,又偕陈公博、顾孟余回到武汉,拥立唐生智组成武汉政治分会,与南京对抗。
但是不久,唐生智为南京所败,汪偕谋臣只得南下广州,依靠粤系,反对“特委会”,形成宁、粤对立的态势。
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利用桂粤矛盾,在广州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举行的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之后,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英勇反击,也是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在国内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面对强大敌人向广州发起围攻,叶挺、叶剑英主张起义军主动撤离广州,但却遭到共产国际顾问的否决。经三天浴血奋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失败。
但是,南京方面却以此指责汪精卫包庇共产党。于是,汪精卫再次陷入了困境,法国当局和乘机上台的蒋介石都劝其出洋,汪精卫无奈,只好悻悻隐退,悄然赴欧。
不过,即使在欧洲,汪精卫也没有放弃其政治生涯,他策划由陈公博在国内领衔发动了改组派政治运动,提出改造国民党,并在《革命评论》、《前进》等刊物上,与蒋系展开了论战,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由陈公博在国内负责。
改组派宣称,要恢复“十三年改组精神”,于是,国内反蒋派在汪精卫的周围,又开始聚集起来。
1929年9月,在改组派的策划下,张发奎在湖北通电反蒋,要求汪精卫回国主政。同时,桂系、冯系、阎系将领俞作柏、李明瑞、宋哲元、商震等人,联合通电响应张发奎,欢迎“革命领袖汪精卫维护政权党权”。于是,汪精卫乘势回国。
谁知天不作美,张发奎与蒋开战首先失利,蒋系力量越发强大,引起了非蒋系的恐惧,阎、冯、西山会议派等人请汪精卫到北平主持大局,组织国府。
1930年5月,阎、冯、桂与蒋展开了中原大战。8月,反蒋各方代表29人,由汪精卫主持,在北平召开“扩大会议”,确定由汪精卫、许崇智、谢持、柏文蔚等7人,出任扩大会议常委。
9月1日,宣布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未征求本人同意)、唐绍仪、谢持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阎锡山为主席。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张学良居然挥师入关助蒋,中原大战最终以蒋介石的胜利全面告终。1931年1月,汪精卫颓然宣布改组派解散。
然而,反蒋各派并没有停止反蒋活动。5月27日,各派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非常会议,成立了中央非常委员会和广州国民政府,汪精卫又一次当上了国府主席,宁、粤双方再次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