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个小绸缎庄成长为拥有24万雇员的大财团,三井财团如何成为隐藏在公众视线之外的商业帝国。三井财团依靠三井物产,扮演价值链的组织者角色。三井物产依靠资本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掠夺能源,矿产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等等。由此产生了对产业链上各个企业的影响力和支配力,最终成为产业价值链网络的组织者而百年不衰。
很少有中国人意识到,日本三井财团的丰田、东芝、索尼、松下、三洋、NEC、东丽、新日铁等日本著名企业,都是经历过日美贸易战的洗礼才真正强大起来的。无论是农作物、矿产资源还是消费品,无论是原材料、中间件亦或是终端商品,在所有的生产、贸易和物流环节,三井都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将自己的下属公司以及关联企业推到台前,不断地扩大着市场、资源和疆土,谋求着利润最大化,而自己则隐藏起来,像极了“影子帝国”里的王者。
你可能不曾想到,这些企业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都与一股神秘的势力联系在了一起——拥有着独特商业模式运营、曾经是世界五百强第一创立于1876年的三井财团。其由二战前属三井财阀的各企业组合而成的企业联合体,别称“二木会”, 三井产业集团(前三井财阀)拥有数百家公司,覆盖了各种业务,包括钢铁制造、造船、金融、保险、造纸业、电子、石油、化学农药、仓库、旅游业和核能。
如果我们注意每年的全球富豪榜,你会惊异地发现日本的富豪却如同隐身人一般,鲜少有代表人物出现。这并非日本缺少富豪,而是充满团队精神的日本富豪,往往以家族为单位组团作战,形成令人咂舌的庞大财团。日本最古老并赫赫有名的四大财团包括三菱财团、三井财团、住友财团以及富士财团。自19世纪以来,这四家财团便掌控着日本乃至全世纪的经济命脉,是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帝国。这其中,最古老的当属拥有400多年历史的住友财团了,不过被后来的三井财团超越了。过化整为零隐藏于大小各类企业背后的三井帝国,事实上有着自己的一套“行动逻辑”——资源、贸易、金融以及信息是为关键词。逐一看来,全球贸易网络、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以综合供应链管理为特征的物流体系,以及强大的信息搜集系统,正是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得以高效运转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三井的辉煌之所以如此快速,其背后强大的信息搜集系统功不可没。这里就不得不说堪比中央情报局的综合商社了。综合商社是日本的全球情报局系统,负责搜集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科技等情报。目前日本较大的综合商社有7家,包括传统的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往友商事、伊藤忠商事、丸红和双日六大商社及近些年成长起来的丰田通商。以三井物产为例:三井综合商社和财团既是一个概念又是两个概念,财团相当于商会或者商帮。三井物产在中国也渗透到各个领域,三叶百货是日本最大的商业百货公司,台湾公司背后都是日本的,包括富士康等,技术、设备都是日本在支撑。三井物产的事业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实际上就是一个帝国。
另外,日本商业竞争情报体系在很多方面截然不同。情报称谓上,日本技术是动向跟踪、工商情报调查;服务重点上,日本为招商引资及引进技术并消化吸收服务,为自主创新提供支撑作用效果方面,日本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体系的核心上,日本称为综合商社、综合研究所;日本的中小企业倾向于依靠联合性团体组织;日本的业务活动的方式方法是进行习惯性信息搜集;日本的教育体系是企业成为情报教育第一学府;日本的教育目标是全职员情报素质培养。
信息全球化、情报网络化、决策高度集中、供需快速反馈——如此强大的情报网络对三井物产的商品交易非常重要,因为即使在很遥远的地方发生的危机都可能对商品价格产生深刻的、直接的影响。如果说三井物产在外海成立众多子公司和合资公司是在完成战略布局,那么三井物产的情报力量就让一盘棋顿时被激活。
事实上,中国也有类似于日本财团的企业,比如中信集团,但中信集团更像美国企业通过金融手段控制海外资源和制造业的企业,这种方式是不稳定的,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产业链整合优势。而综合商社是围绕着“全套完整产业链”而构造的,它们的目的是使整个产业协调统一发展。中信集团总部虽然可以控制各个子公司并通过派遣高管直接参与子公司的经营,但产业协调能力和产业培育能力还不足。另外,中国的金融政策并不允许银行投资制造业企业,因此中信银行及中信集团的其他金融企业只能对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及相关的服务支持,并不能更深入地进入产业。中信重工等制造业企业虽然在各个领域已经拥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垂直整合模式才刚刚建立,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
另外,中国的金融政策并不允许银行投资制造业企业,因此中信银行及中信集团的其他金融企业只能对企业进行融资支持及相关的服务支持,并不能更深入地进入产业。中信重工等制造业企业虽然在各个领域已经拥有很强的实力,但是垂直整合模式才刚刚建立,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
三井财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叶,原本作为武士的三井高俊举家从近江国(今滋贺县)迁往伊势国(今三重县)的松板,放弃武士地位,成为酿酒商人。1673年,三井高俊的四子三井高利得到了父亲的资助后开设名为‘三井越后屋’(今三越百货)的吴服店(和服旧称)。之后,三井高利又在京都、江户(东京)、大阪、长崎等地开设名为‘两替屋’的钱庄,从事兑换、放款等金融业务(现三井住友银行的前身)。三井高利时候 三井 高平继承家业后,在长崎开设吴服店的分店,宝永年间(1704-1711年)开始与外国交易,此为‘三井物产’的远祖。
在士、农、工、商的等级制度下尽管三井家是家大业大,实际上三井家从三井高俊到幕末一直都受到武士阶层的剥削和欺压。当倒幕运动开始后,三井家族为倒幕势力提供巨额资金,同时也为明治政府提供大量资金,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功臣,成为‘政商三井’。由此,三井家族与明治政府发展出了一种互相支撑、互相利用的互惠关系,推动日本的经济与社会变革。1876年,三井家族开设了日本第一家私人银行‘三井银行’,并成立了当时规模为日本第一的综合商社‘三井物产公司’。三井银行和三井物产在整个三井集团中相当于一个爹一个妈,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援,物产为企业提供资源支持。由于三井持续的投资,股份占比提升。一来一回部分公司在三井双重的加持下自然而然规划如三井集团,三井旗下大多数公司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当局认为日本的财阀是军国主义的根基,三井物产这家综合商社被分割成170多家小公司。 1952年,由于政策上的缓和以及三井的家族凝聚力,原本被拆分的公司还是不断合并,1959年完成合并后再次成为日本规模最大的综合商社。 与此同时,原 三井财阀的众多企业重新聚拢起来,形成新的三井财团体系。1961年,合并了石川岛芝浦汽轮机公司。1962年,用70亿日元建成了滨川崎切割机制造厂。1963年,建成了专门生产涡轮机的涡轮机厂。
由于盲目地过度投资,东芝出现了利润大幅度下降的局面。为了避免倒闭,该公司力邀土光敏夫出任总经理并在其著名的经营公式:活力=智力×(毅力+体力+速力)指引下成功翻身并一路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财团。以至于,在这几年全球芯片争霸中,尽管日本封装芯片的全球市场份额已不到10%,但其在材料、精密机械、基础科学上的科研能力堪称世界第一。以三井财团旗下的东芝、索尼为代表的日本芯片企业只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在芯片材料领域,日本企业几乎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如果没有日本,全球的芯片制造企业都会无米下锅。
实际上,可以说,日本隐藏的经济实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总之,日本的经济模式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去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