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命科学为主导、多项技术共同推动的生物经济时代

杨梅说商业 2024-03-24 20:33:37

  回顾人类近20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历史,世界第一经济大国都曾经引领科技革命:中国农业技术领先,引领了农业经济时代;英国及欧洲国家工业技术领先,引领了工业经济时代;美国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正在引领数字经济时代。信息科技革命之后,生物经济或将引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以生命科学为主导、多项技术共同推动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第四次浪潮。

  生物经济被认为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推动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全新经济形态。加快发展生物经济,已基本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是把握未来竞争主动权、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生物经济是建立在生物资源、生物技术基础之上,以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分配、使用为基础的经济。广义地说,生物经济是指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来生产食品、能源、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具体地说,生物经济是以生物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为依托,以生命科学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为手段,以生产生物技术产品或提供相关服务为目标,在遵循自然规律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满足人类对医药健康、农业生产、能源利用、工业制造、环境保护等方面需求,并形成具有相应规模生物产业的经济活动 。

  生物经济是以生物学、生命科学等理论为基础,以基因、细胞、育种、合成生物等技术进步和普及应用为特征,围绕保护、开发、配置、使用生物资源,提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形成的物质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模式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与生物产业相比,生物经济是在生物技术变迁、生物产业形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构成的新型经济形态,即在技术和产业变革之上形成的全新制度安排。与此相应,生物经济时代是以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育种等技术加速融合为基础,以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生物信息分析、育种、微生物组学等技术群体性突破和广泛交叉融合应用为标志,围绕生物资源配置形成新的制度、政策体系,引发人类生产生活乃至经济社会深刻变革。

  以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标志,生物经济进入孕育阶段;2000年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破译完成,标志着生物经济进入成长阶段;大约到21世纪30年代初,生物基及生物科技产品将变得廉价且被普遍使用,标志着生物经济发展进入其成熟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生命科学领域持续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生物技术逐渐与信息技术并行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底层共性技术,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加速以更加亲民的价格、更加贴近市场的形态走进千家万户,针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生物技术创新及应用制度体系日趋完善,生物经济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生物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生物经济对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环境改善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加深。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信息、材料、能源等技术加速融合,高通量测序、基因组编辑和生物信息分析等现代生物技术突破与产业化快速演进,生物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革。

  2009年5月,经合组织发布《2030年生物经济:制定政策议程》报告,对生物技术潜在影响最大的农业、卫生和工业三个部门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到2030年生物技术对全球GDP的贡献率将达到2.7%以上。这份报告的发布引起了全球对生物经济的重视。2018年4月,经合组织发布《面向可持续生物经济的政策挑战》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对生物经济的关注已从最初利益层面的关注发展到纳入政策主流的重视,多个国家出台了生物经济相关政策或提出发展愿景,并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这种政策环境的变化。

  目前全球已有50多个国家发布了发展生物经济的相关政策,一些国家在发展生物经济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例如美国注重提高生物经济的战略地位,英国重视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德国明确以基础研究为重点,法国关注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巴西侧重以生物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日本提出以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立国,韩国倡导由政府主导生物产业发展。

  近日,我国发布《“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指出,我国是全球生物资源最丰富、生命健康消费市场最广阔的国家之一,一些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已处于第一梯队,要充分发挥生物经济发展优势,推动生物技术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有序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着力做大做强生物经济。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首次对生物经济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

  《规划》提出,建设生物经济创新发展高地。引导创新资源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集聚发展,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培育一批世界级龙头企业。发挥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地区生物产业体系完备、科研基础扎实、医疗资源丰富、国际化程度较高等优势,集中力量组织实施重点产业专项提升行动,先行先试改革举措,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生物经济创新极和生物产业创新高地。

  另外,该《规划》提出拟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区域,以城市为载体布局建设生物经济先导区,围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和改革试点,引领我国生物经济发展壮大。生物经济先导区重点是探索构建适应生物经济时代的前瞻性制度框架和政策实施体系,集中建设凝聚高层次人才、实现创新突破的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通过合作园区、离岸科技孵化器等方式深化国际合作。

  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生物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形成研发、制造与应用的上下游产业链。在此背景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第二大药品和医疗器械消费市场、重要的药品研发服务贸易出口国。预计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总量超过7.5万亿元。

  虽然近年来我国生物经济发展较快,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技术创新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当前国内生物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存在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积累不够等问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百年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

  近年来,我们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青蒿素实现了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在基因检测、疫苗等领域已形成比较优势;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基产品的第三代生物制造概念,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科创板上市企业中生物企业占比达1/3等等。

  当前,我国的生物制造产业正处于技术攻坚和商业化应用开拓的关键阶段,从基因组到工业合成技术、装备的突破,支撑生物基化学品、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重大产品的绿色生产将带动数万亿元规模的新兴生物产业,对于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财富绿色增长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0 阅读:0

杨梅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