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团作为我军重要的文化宣传机构,其核心就是通过文艺的形式服务军队建设。在不同场合,文工团的作品所传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比如在战争时期,文工团赴前线慰问演出,就是为了鼓舞士气,像董文华就曾在对越两山轮战时期奔赴老山前线慰问演出,演唱的《十五的月亮》深受官兵欢迎;文工团深入海岛、边防、高原等艰苦地区基层部队演出,就是为了一线官兵提供文化服务,缓解长期驻守的精神压力……

总之,我军的文化艺术团体发展体系是相当成熟的,发展历史也很久远,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了相关的文艺宣传队伍。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八一剧团就是人民军队第一个以艺术活动为主的专业性艺术团体。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乃至建国后的和平时期,在各大总部、大军区、军兵种、军、师等各级部队都成立有相关的文工团或宣传队。
最终形成了大总部文工团、大军区文工团、军兵种文工团、省级军区文工团的格局。
其中大总部的文工团,主要是总政治部麾下的歌舞团、歌剧团、话剧团;大军区的文工团,主要是南京军区前线文工团、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济南军区前卫公文团等;军兵种的文工团,主要是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空军政治部歌舞团等;省级军区文工团主要是新疆军区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等。
然而,这些文工团并没能一直存在下去,随着军改的深入展开后,绝大多数的文工团基本都被撤销了番号,仅仅留下了一个国家级的特殊“文工团”——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以及另外2个真正以“文工团”命名的文工团,即新疆军区文工团、西藏军区文工团。
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只是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下辖的一个部门之一。
在军改中,原来总政麾下的八一电影制片厂、总政歌舞团、总政歌剧团、总政话剧团、总政军乐团合编成立新的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下辖文艺部和电影电视制作部。
八一电影制片厂被改制为文化艺术中心电影电视制作部,而总政歌舞团、歌剧团、话剧团、军乐团则合编改制为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只是在2022年解放军军乐团脱离了文艺部,跟仪仗大队合并整编为仪仗司礼大队,纳入北京卫戍区建制。
既然总政原来的三大“团”都成了文艺部的一部分,那么大军区和军兵种的文工团都哪去了呢?
其实,军种部队和大军区的文工团人员,只有两个归宿,要么退役解聘,要么转入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

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是在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的;海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是在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的基础上组建的,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就曾是海政歌舞团团长;空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是在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的;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是在二炮部队政治部文工团的基础上组建的;战略支援部队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是在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的基础上整编的;武警政治工作部文工团是在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工团的基础上改编的。
上述6个战区级的军种部队文工团,都是组建于2016年,但仅仅维系了2年时间,就在深改中撤番了。在裁军30万人的背景下,文工团这类非战斗人员成为重点裁撤对象,他们中只有极少部分人会转入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其余的现役军人全部退役,文职人员则全部解聘。
所以,现在我军已经不存在军兵种性质的文工团了,包括从原来七大军区转隶而来的五大战区文工团也是如此,和那些军种文工团是一样的命运,番号全部被撤,人员以退役解聘为主,少量纳入解放军文化艺术中心文艺部。

但即使如此,西藏军区文工团、新疆军区文工团这两个省级军区性质的文工团却意外地保留了下来。
全军之所以只保留疆藏两个以“文工团”命名的文艺团体,这符合疆藏两大军区的实际需求,毕竟新疆军区驻防在祖国大西北,高原、荒漠、边境线长,驻守的环境相对较差;西藏军区驻防在祖国大西南,高原、边境线长,驻守的环境和新疆军区差不多。
两大军区的广大官兵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守卫边疆的伟大事业,保留文工团可以在有需要的时候,通过演绎不同题材作品,丰富官兵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激发官兵斗志,缓解长期驻守的精神压力。
军改征求我的意见,我的意见是不裁文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