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3月,土匪光天化日之下竟然入户抢劫了一家贫苦户的布匹,遭到一位有正义感的同村年轻人痛斥,不料在几天后却被杀害在家门口,留下了一个5岁的儿子。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个孩子在后来会成长为共和国的高级将官,成为总装备部首任中将副部长。
他便是肖贞堂将军。

1938年12月出生于湖南邵阳市新邵县的肖贞堂,年幼时生活在一个战争动荡的年代,尤其是经历了丧父之痛之后,跟母亲和哥嫂过着更加清贫的生活;但即使如此,家人仍然想方设法让他上学,有幸读了一个初中,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高知识分子”。
在当时环境下,如果没有正式的工作,参军报国无疑是最好的出路。年仅18岁的肖贞堂果断应征入伍,成为广州军区装甲兵部队的一员,从此开启了他为期40年的装甲兵生涯。
肖贞堂在一行钻一行,既然是装甲兵,他就努力学习、加紧训练,掌握更多的装甲知识,特别在坦克驾驶技术方面出类拔萃,于1962年考取了坦克驾驶技师,2年后参加全军军事比武,荣获了坦克驾驶和教练员标兵称号。
短短几年,肖贞堂就从装甲兵小白成长为所在部队的装甲兵技术骨干,不仅成功当上了班长、技术员,有机会到坦克五校和装甲兵指挥学院学习,还获得提干升任副连长、机关参谋、助理员等职,这也成为他被派往马里担任援外坦克专家的重要支撑。
援外3年后,1975年肖贞堂完成任务回国,这一次他不再担任辅助性职务,而是在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作训处任职,从而拉开了他担任装甲兵领导职务的序幕。

尤其是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广州军区正是对越东线作战的主力,装甲部队参战不可或缺,时年41岁的肖贞堂身为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作训处的领导,就率军前往前线参与指挥装甲作战,还荣立了战功。
肖贞堂本来就是装甲兵的专家,在对越作战中又表现出了出色的装甲作战指挥能力,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一步步走上广州军区装甲兵部队的主官,担任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副部长、部长等职。
这里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对越作战之前,肖贞堂是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作训处副处长、处长,怎么到了战后,担任的职务却变成了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的领导了?
从广州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到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背后体现的是装甲兵部队机关编制体制的变化。
这是因为在1982年9月1日时,解放军装甲兵司令部被改制为解放军总参谋部装甲兵部,失去了30多年来作为独立兵种的地位。既然装甲兵司令部成为总参麾下的一个二级部,那就意味着各个大军区的装甲兵司令部也得降格,遂纳入到大军区司令部麾下。
当然了,广州军区司令部装甲兵部部长并非是肖贞堂在装甲兵部队的最高职务,而是总参装甲兵部。
1990年7月肖贞堂调到总参装甲兵部,和吴荣陶一起担任总参装甲兵部的最后一任副部长,给最后一任总参装甲兵部部长陈本梴少将当副手,在卸任前夕被授予了少将衔。
肖贞堂刚调任总参装甲兵部,之所以会成为最后一任副部长,这是因为在1992年9月总参对麾下的多个二级部进行了撤番重组,总参装甲兵部和工程兵部、防化部、陆军航空兵局全部被撤编,合并重组为新的总参兵种部。
总参装甲兵部没有了,肖贞堂也不得不转换岗位。所以,肖贞堂就顺势转任总参兵种部首任副部长,巧合的是他的顶头上司仍是陈本梴少将,他也从总参装甲兵部末任部长顺势转任总参兵种部首任部长。
任职长达近3年,肖贞堂终于转正,升任正军级的总参兵种部部长。等到卸任时,肖贞堂刚好60岁,处于正军级少将的最高服役年限的关键时刻,但他并没有因此退役,而是在1998年8月及时升任副大军区级,从总参跨部门调到总装。

彼时的总装是刚成立的大总部,当然也需要管理经验丰富、熟悉装备工作的将领来充实到总装领导机关。肖贞堂恰好又在装甲兵部队摸爬滚打了几十年,比较符合总装对领导干部任职的要求,所以肖贞堂担任总装首任副部长是合适的。
就这样,肖贞堂担任总装副部长长达5年,61岁时晋升中将衔,在达到副大军区级中将的最高服役年限后才退役。
在他服役期间,先后2次立二等功,6次立下三等功,被上级领导称赞为部队武器装备建设的“有功之臣”。
在此,向肖贞堂将军致敬!感谢他对祖国的国防建设所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