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太原

素锦流年念情长 2025-01-03 16:46:47

白居易(772~846年),唐代大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祖为太原人,后迁居下邦(今陕西渭南附近)。他自己和好友元稹、陈鸿诸人,都说他是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也称“太原白公”。

白居易出身于贫苦家庭,幼年刻苦读书,很早就会作诗,16岁时写《赋得古原草送别》诗,引起当代诗人的重视。贞元十五年(799年),他考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历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宰相武元衡被刺,他上书直言,要求绢拿凶手,追究主使者,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后移忠州刺史,后由中书舍人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还指出,诗应以表达意志为主,形式为次。他在杜甫“即事名篇”新题乐府的启发下,与元稹等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早期创作了100多篇“讽喻诗”,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但由于阶级局限和当时政治环境的险恶,自贬为江州司马后情绪逐渐消沉,后来便不再过问政治。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为歌行体开辟了新路。

白居易写作态度严肃认真,诗的语句通俗易懂。他写好了诗,常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不断修改,直到完全听懂为止。白居易的作品千锤百炼,要求极高,这是白居易创作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白居易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人的影响很大,他的艺术成就在唐代仅次于李白、杜甫,所著《白氏长庆集》传于今。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