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从两千五百年前的苏格拉底的探究性质疑,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社会和制度的批判,再到今天对问题真相的质疑追寻,批判性思维在其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批判性思维是认识世界的必备思维方式。在解决问题时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敢于反驳真相和决策,求同存异的提供和改进更好的方案。真正建立起现代科学批判性思维模型的人是 美国著名的心理探.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
哲学研究离不开批判性思维,哲学不是心灵鸡汤,我们不能为哲学而学哲学,我们学习的是“哲思”。哲学不是具体的知识.而永远是对“真知”的探索过程。哲学更是始终在刀口向内自我的解剖、自我革命.自打改造。学哲子离不开批判.批判就需要有批判性思维。例如对孔子思想的研究目前就有两种认识:一种流派认为:孔子思想是以仁为本原,以礼为表征,仁礼合一的一种思想体系。
另一种流派认为:孔子之学就是礼学,以“礼”为“仁”,纳“仁”入“礼”,礼”是目的,“仁”只是手段.究竟哪个流派或说法更接近真正的孔子思想或思维呢?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对孔子褒贬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儒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及延续问题。对孔子的研究最重要的是要把孔子放在他那个年代去考量,而不是把孔子拉到现在的时空里对他进行评价.更不应该怀着某种目的.,做有目的的推断。我们要用辨证的思维去研究、去看待。不能以一个侧面否定或者肯定孔子.不能全部抹杀否定,也不能不加分析地全都肯定.更不能人云亦云、要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
对孔子的研究要全面、系统地进行而不可就事论事,割断历史,片面化地进行取舍性研究。对孔子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孔子之前的历史、思想文脉、孔子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言行以及世人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旧纳。我们先说一说礼,什么是礼呢?礼,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上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履”又是什么意思呢?履,会意字,《说文》:“履,足所依也。本训践,转注为所以践之具也。履字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一直到春秋战国文献皆用为动词践踏等义,只是到了秦汉文献才用为名词鞋之义。所以,就是行的准则、就象脚要穿鞋子走路,人们要按照礼制行事,礼义之兴源于敬神、敬神以礼,求神赐福。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礼”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巫术仪式和祭祀文化。先民希望通过巫术仪式和祭祀活动来表达自己的虔诚,以期获得上苍天神的庇护,免灾致福。在古代帝王看来,“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把祭祀看成是战争等同的地位。我们在考古中发现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发掘和出土了大型的祭坛、神庙和石冢,说明在那时人们已经开始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在仰韶文化中也发现了大量“祭鱼”仪式的彩陶等,礼源于天地之道,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体现在对天地之序的遵循上.人是由天道道化生的,顺承天道来治理人情。这里礼文 化发生的基本是逻辑;可以说礼文化是效仿自然而来的,两者相辅相成。孔子所说的“礼”,不仅仅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师生等应该秉承的礼仪,更是把礼的作用从调节人的伦理关系推至为改善社会关系,调整政治关系的高度。把礼的作用由个人推到了国家层面。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作品
《礼记·礼云》记载:“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义的标准来规定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以期实现“正”和“睦”,它不仅规定了亲缘,更是用它来调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政治关系。“礼”和“乐”都属于政治层面,而非伦理道德层面;“仁”“义” 恰恰是属于伦理道德层,“仁”和“仪”在孔子看来应该是为“礼”服务的,如果你认为孔子仅仅是一个伦理道德学家.你会把“仁”看成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在周游列国期间,一直坚持“为国以礼”,孔子是一个政治家,之所以周游列国那是想实现自己的政治报负的。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作品
研究孔子要分阶段研究才准确而不能仅仅从后人编辑的《《治语》等书中去寻找。周游前,周游中、周游后孔子的思想和思维都是不相同的,都在发生着变化,不能以一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去定位孔子的思想和思维。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500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世界汉字节创立者张胜利作品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