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并未被印度人所定义,而是在19世纪的时候由外国人定义并使用.。因为宗教这一概念是由他们所提出的并成了标准,而印度土著居民的信仰和实践内涵是比较宽泛的,它既不是一种神教的信仰,甚至也不是单一的信仰体系。和西方所谓的宗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如果硬把它纳入到“世界宗教”模式”之中还存在着许多疑问 和“硬伤”。它与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的界定是模糊的,多向的.是很难概念化的。“印度教”这一词汇是欧洲殖民者用带着标签的眼镜“制造”出来的,定义出来的。所谓的印度教其实它是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神学体系。它不是某位教主所创造的思想体系而是在长期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多中心和多元性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伦理观点和婆罗门教义的综合体。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先生近照
印度宗教的主张是多元的、复杂和丰富的,他们敬畏崇拜并相信适合自己的神灵或图腾或苦行 或偶像,他们是透过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的,他们相信就好,而不是取决于它的存在或者不存在,也不取决于一神或多神,只要自己去实践就好,因此.任何一个人几乎都可以在这个国家找到自己合适的信仰体系。印度宗教在自身的多元性中、不断迎合更多的个体信仰,传承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促使印度的宗教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而别具是一格,他们不太强调不同信仰或者学说问的差异性,而且倾向于实践来区分自己与其它宗教徒的异同。因此,印度教是个多信仰体系却没有共同的信条,不是一种权威的宗孝,也不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宗教,是个融合宗教。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印度大约有80%的印度人信奉印度教,印度是世界上所有主要宗教的交汇点。是世界宗教的大熔炉。它以宏大的、宽容的态度承认了据说有 几百万个之多的大大小小的神、寺庙和祭司。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外来者对印度教的理解多是简约化和理想化的,是一种非实在,僵化性的理解。在印度宗教信徒眼中信仰都是自发和自然的,是鲜活的、实在的,而概念是凝固比的,体系化的。是对鲜 活实在的信仰进行抽象化,归纳比和理想化的结果,实际上印度教是不能被定义的,是无定义状态的。它不能简单地被定义为世界宗教的某一种宗教。一旦定义了什么是印度教,.那就会否定了印度人在其信仰上具有自由和诚实的权利了。印度教没有可以认定的创始人、先知、或圣者。也就是无始,无法溯及其源头,它是无中心权威、无组织结构的。可以说,是由上神将其知识启示给古代圣者而成的。

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庄子在齐物论中说:“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准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印度的“梵我一如”可以说是高度一致.不谋而合,在印度文化思想中,“梵”代表天、自然和普遍的原理、真理。我则为人、人类存在于身体之中, 是真我 ,是与其它有所区别的不变的实体。.“梵我一如”便是解脱。我是梵的体现,梵是我的归宿,它是印度宗教的基本教义,是印度宗教的共同信仰和追求,这恐怕是印度教的多元性又统一的内在原因之一了。因为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梵”是宇宙万物生命的本原,宇宙统一的原理。它是无形的、不变的、唯一的宇宙精神。多样、复杂的现象世界不过是“梵”虚幻的显现和外心,除宇宙精神之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梵我一如的哲思是印度文化史上的一个顶峰,是印度人最基本的世界观。
清风依旧: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