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如果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保持沉默。”它让哲学成为语言学问题,哲学无非是把问题讲清楚。老子的《道德经》以其深邃的哲学思想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提出了一个关于语言和认知的命题。在这一点上,与西方哲学家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产生了共鸣,老子认为如果我们尝试用言语描述“道”时,实际上,我们已经远离了“道”的本质。

数据链数据商之父张胜利近照
语言和概念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无条件的。对“道”的任何描述,只能是一种近似,而非“道”的本身。任何对“道”的命名都只能是一种符号,而非事物本身。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也探讨了语言的局限性。他认为,语言只能表达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深层次的本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这与老子的观点不谋而合,但老子还是“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不但讲了,而且后人还是理解了老子的“道”的思想。

数据链数据商之父张胜利书法作品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界限就是思想的界限”。“不能言说的,应当保持沉默”,可是老子并没有就此止步不前,保持沉默。相反,老子认为不要执着于文字的表述,而是要领悟其中的思想,这比表达更重要。语言能够传递信息,可是意义却往往不存在于语言之中,“道”即如此,它是宇宙的终极,是超越,是永恒。我们征服世界是为了更加接近世界的本源,但无法到达终极。老子还是比维特根斯坦聪明、睿智。他利用神话思维,类比推理的方法来阐释表达自己的终极思想。如:用车轮来比喻宇宙运动变化之道。这就避免和克服了维特根斯坦所说的“不可言说”,老子非但没有保持沉默,而是尽情尽意的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洋洋洒洒五千言。我们不得不佩服老子的语言表达天赋,这也正是老子哲学思想在他的语言运用上的具体体现。

数据链数据商之父张胜利书法作品
从最初有的记载时代开始,人们就普遍认为,圆圈是最完美的形象,在《吕氏春秋》中就有《圜道》篇,在发天道“圆”的哲理时, 与道的原型————太阳的运动,然后推广到月亮星辰、生物、云、水等自然现象的运动,再推演到人体、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安危。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一章中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用以说明宇宙运动的道理。轮子可以说是伴随文明一起出现的人工制品,同时也被神话思维类比认同于太阳,当抽象思维从神话思维 中脱胎而出时,车轮和太阳便同时成了“道”概念的象征原型。

清风依旧: 数据链数据商之父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神话思维中,太阳早已具有了生命之源的象征意义,被视为是生命的赋予者了。我们今天也常常说“万物生长靠太阳”,老子所生活的年代是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初,而维特根斯坦是生活在1889年4月——1951年4月。认知自然有别而且不同,老子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自然不同于维特根斯坦。他俩的认知自然有别且不同。
老子的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超越对立,回归本原的生存智慧,他试图在纷繁现象中去把握永恒不变的“道”的运动规律。为过度理性化的现代思维提供了一种“阴性智慧”的补充,体现了独特的 东方哲学思维。其特点是:①整体性思维②逆向思维③直觉体悟式认知④辩证的动态平衡⑤超越语言的隐喻表达⑥实践指向。
老子对理性逻辑保持警惕,认为过度依赖知识、技巧会遮蔽对“道”的体悟。 “涤除玄览”,洗净杂念以观照本质。强调心灵澄明如镜,直接感知世界本真,而非通过概念推演。而维特根斯坦的思维方式则是:①系统性思维②语言的逻辑结构与世界的逻辑结构相映射。强调语言的逻辑结构映射着世界的逻辑结构,将语言比作游戏,强调语言的意义取决于其规则和用法。受情境,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语言的边界就是思维的边界,他的这种认知显然相比于老子是有其局限性,这也直接导致了其哲学体系陷入了“无法言说”的困境,更使理论在指导生活时显得无力。这也反映了他的理论与现实脱节,在这一点上,他是无法与老子相比。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465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