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元气认为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气本来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是用来解释宇宙生成的。是一种假说,是一种学说,“气”和“道”一样,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是用来表达世界本体的最基本的哲学范畴,其目的在于探讨天人关系的。中医学“气”的概念是借用哲学概念的,是把哲学之气引入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探讨,进而形成了对人体气的认识,成了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近照
“元气”最早用作表示宇宙万物生成之本原,即“元气论”或称“气一元论。”由此可以得知,元气具有本原与本体双重属性的特征。“元气”一词始见于先秦道家著作《鹘冠子·泰录》,说:“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之本原.东汉王充在《论衡》中也说:“万物之生.皆禀元气”。元气又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元气除本原之外.还有本体的意思。狭义的的元气.是指先于宇宙万物而存在的气.虽无形但有性可以化生万物.中医常说的元气.是指禀受于父母,是先天之精化生而成的,就是来源于此。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庄子·知北游》中说:“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中医认为“有元气则生,无元气则死。”不就是来源于此吗?庄子又说:“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人的生命是气聚而形成的。原始一气变而有形,而后有生命之诞生.人死后又归于无形之气。与天地自然无异.也即人的生命统一于宇宙万物之中。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黄帝内经》,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其内容十分广博,除了医学之外,还记载了古代哲学、天文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地理学.数学.社会学,心理学,音律学等等并将知识和成果渗透于医学中。《黄帝内经》虽以医学为主.但涉及了众多学科的内容,此书虽托名为黄帝.就内容而言.作者决非一人所做,而是由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而来的,后世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非一时之言。在《黄帝内经》中,并没有“元气”一词.但是汲取了传统哲学的“元气论”气生万物的思想,构建了“天人相参”的理论模型.以气的概念来释天地自然的各种生命现象.气候变化和物化规律。

世界中医日创立者张胜利书法作品
在元气化生万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气的盛衰、运动变化,决定了生命的存在和消亡。把“元气推到最高度的是“难经”、人们常说.“《易经》不易,《难经》不难”。“难”应该读作nán,不是困难的意思,是问难,质疑意思.《难经》和《黄帝内纪,《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并称中医学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是在西汉成书的,其他三部都是在东汉成书的。但是《难经》的作者是一个谜.有人认为扁鹊,可扁鹊原本是黄帝时代的一名神医。而唐代的杨元操则第一次明确地提出《难经》是秦越人所作。
在《难经·三十六难》中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在《难经·十四难》中云,“人有元气,故知不死。”。把元气作为生命活动存在与维持的根本来源。元气是人体气之根本,决定着人体的先天素质和潜能。其生理功能的发挥有赖于肾藏精气。那么问题来了.人体是先生“精”还是先生“气”呢?
稷下道家首提“精气”之概念.认为“精也者,气之精者也”、精即气中之精华者,聚而形成精微之物、人之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行”。男女精气相合而生人。从元气到精为先天无形到先天有形的过程。《难经》曰:“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者,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又曰:“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在此提出了一个“原气”的概念,此处“原应该与“源”是本意,.是根源的意思、指人生身之始禀受于先天一气。
实际上是狭义的元气。它比《黄帝内经》中的元气思想更加本原化.具象化。因为医学毕景是一门实践的生命科学.也是中医学理论开始借助于哲学思想,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中医学理论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否则,纯粹形之上.无形无相,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是不能为为医者所用的.是没有办法满足医学需要的,这也自然使得元气进一步与藏腑、气血等相关联,这是哲学思想由虚向实的一种转化.如果你仅仅看到哲学的一面而忽视中医自己与身体、生命相结合的一面,你就无法理解中医的神奇与伟大。《难经三十六难》中说:“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为原气的寄居找到了住所.一下子让哲学思想有了一个坚实的抓手和锚点。但要注意此处的“命门”“原气之根”均指原气而言、故可化生阴阳水火。
明代医家大倡命门学说后,“命的”一词遂为中医学说的重要内容了。“名门之说”实际上是源于周敦颐的太数图说.从周敦颐思维、方式方法,去寻找人体生命本原的“人身之太极”。按照太极的的体用提升到人体生命本原的高度。把“太极”理论医学化。仿照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作出了《命门图说》。.哲学的发展原创难.后来的哲学大多是接着说、对着干、变化着说、命门说就是变化着说的、随着程朱理学的热潮退却,“原气”就逐渐淡出了医家的视野。“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儒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儒学思想曾长期居于中国思想的主导地位。不可避免地对中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同时.从中医理论的中获得思维、思想和灵感,以此来说明、阐述、阐发平治天下的道理。“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医乃仁术”,“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中医的医德就是以儒学为基础的而形成的。儒医的概念就是源自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儒医,儒者是读书人也,读书人不但可以“出将入相”,又可以旁路一钻而做医”。为读书人开辟了另外一条道路。文化长征创立者张胜利世界哲学思想纵横(第467回)收录于张胜利哲学思想系列专著《大道汜兮》。
张胜利著作:《吉祥如意经》、《大华般若波罗妙法经》、《大圆满经》《明月照千江》、《德道经》、《大道汜兮》、《大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