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是某些癌症治疗的常见副作用之一。可引起皮疹的癌症治疗可能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皮疹会出现在头皮、面部、颈部、胸部、上背部,有时也会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可以表现为皮肤水肿、发红,出现感觉异常或烧灼感,严重时还会出现皮肤干燥、脱落等。它们通常在接受治疗后的几周内发生,但也可能在癌症治疗期间的任何时候发生。
皮疹的分级及处理措施
按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 V5.0将痤疮样皮疹/斑丘疹分级为1-5级。
1级:丘疹和脓包/斑丘疹小于10%体表面积,伴有或不伴有症状(瘙痒、敏感、发热等);
2级:丘疹和脓包/斑丘疹10%-30%体表面积,伴有或不伴有症状,有心理障碍,影响工具性日常工作;
3级:丘疹和脓包/斑丘疹大于30%体表面积,伴有或不伴有症状,个人处理能力受限,需口服抗生素等药物;
4级:丘疹和脓包覆盖在任何体表面积,伴有或不伴有症状,需服用抗生素等药物,危及生命;
5级:死亡。
根据分级有不同的处理措施:
轻度(1级):
① 一般无需特殊治疗;
② 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及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凝胶、甲硝唑等);
③ 伴有干燥及瘙痒症者,使用皮肤保湿擦剂,可酌情使用一代或二代抗过敏药;
④ 此时靶向药的剂量不必调整,2周后再次评估。
中度(2级):
① 在1级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他克莫司软膏,口服多西环素或米诺环素;
②对脓疱已破溃的皮疹,可在破溃表面用生理盐水清洁后,用生理盐水或金银花煮水后湿敷,或者在皮疹表面涂以痤疮平软膏;
③可用呋喃西林面膜湿敷;
④缓解皮肤瘙痒,可使用抗组胺药,如左西替利嗪、地氯雷他定、苯海拉明等药物。
⑤靶向药的剂量暂不需要调整,2周后再次评估。
重度(3~4级):
①处理措施基本等同于中度,但治疗皮疹的药物剂量可适当增加,必要时可适用甲基强的松龙。持续2~4周后症状未减轻,应暂停或减少靶向药剂量,继续处理皮疹。
②待皮疹明显缓解或消失时,患者可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靶向药,根据身体反应逐渐增加至正常剂量。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应对皮疹?
1、做好防晒避免皮疹的出现和加重:因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所致皮疹多属于光敏性皮疹,可致暴露于日光部分的皮疹更为严重,因此每天都需要做好以下防晒措施。外出时注意物理遮挡,如遮阳伞、遮阳帽和墨镜等,尽量避免在正午时段长时间的户外活动;可使用SPF≥30的防晒霜、滋润霜。
2、每天保持皮肤的清洁与湿润,勿接触碱性和刺激性强的洗漱用品,沐浴后涂温和的润肤露或硅霜、维生素E软膏以预防皮肤干燥。此外,尽量避免使用含有皂基的肥皂/香皂清洁皮肤。
3、治疗过程中需穿宽松、透气的鞋子;靶向药物治疗前一周用热温水泡足(在用药中继续)或食用盐+水+白萝卜片(或花椒)(煮沸)泡足后涂抹护肤物或硅霜可预防足部皮疹的发生;正确修剪指趾甲,尽量保证甲缘圆钝,避免过短过尖造成嵌甲。
【重要提示】文章信息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谨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