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梅花背后的文化基因,你怎么看?

秦柳钱 2025-04-02 02:50:24

探讨梅花背后的文化基因,你怎么看?

王 和 顺

1 梅的文化概说

中国是梅的原产地,梅类资源丰富,种植地域广。出土文物证实,中国育梅的历史已逾3000年。梅因花奇色美成为审美欣赏的对象,又因为其耐寒和花朵清香等特征,人们进而用梅比德畅神,从爱梅、颂梅发展至以梅喻人品、以梅炼精神,所以历代梅诗、梅词、梅曲、梅文、梅画、梅乐、梅歌、梅饰、梅食、梅饮、梅药等层出不穷。随着人们对梅认识的不断深化,以梅象征民族品格的文化心理和以梅为表现内容的文化形式也不断得以发展。

中国梅文化的影响早已超越国界,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均可找到沿袭梅文化的痕迹。在海外华人的眼中,梅是中国的象征,也是故乡的信物。方兴未艾的梅文化不断表现出新的形式和内容,打升到新的境界。“玉雪为魂冰为魄”不但是梅的禀赋,更是高尚情操的象征。梅花凌寒独放的性格,被历代文人给予了丰富的内涵,诸如“几生修德到梅花”“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和梅花一样清”“平生历尽寒冬雪,赢得清香沁大千”等诗句,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气质。

在中国,凡言及梅花,总能引发大家的种种联想,进入脑海的往往不是梅花的物质形态,而是其坚贞不屈、刚毅不凡的精神形态。中国人对梅花一往情深,梅花成为喜庆瑞兆、幸福的吉祥物。古人有“梅开五福”之说。《尚书·洪范》称:“五福:一曰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做好德,五日考终命。”中国民间也有“五福”的说法:“人臻五福,花满三春”。今天,“梅开五福”也象征着愉快、幸福、长寿、顺利、平之意,或许正是梅花绽放多为五瓣之缘故。旧时还认为,“梅具四德:初生为元,开花如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在民间,人们还利用谐音,以喜鹊为“喜”,将喜鹊在梅枝上跳跃、鸣叫称作“喜上眉梢”取谐音并寓意。插上梅花便过年的习俗也在民间至今不衰。每逢新春佳节,带着梅开五福、喜梅报春图案的贺卡飞入无数人家,表示贺喜纳福。春节时遍布神州的春联中,更充满着梅花盛开、春意无限的内容。

2 梅的精神内涵

梅园、梅林、梅峰、梅径、梅溪等美景,将华夏大地点缀得如诗似画。无锡的梅园依山植梅,以梅饰山,梅开时节,雪海红霞蔚为壮观;南京的梅花山,每当花开之时,花香枝影,浪涌雪堆,美不胜收;武汉的磨山梅园,花期来临之际万梅奔放,花海如云,幽香扑鼻;杭州的超山梅花斗寒吐艳,白似积雪,红晕如杏,雪海香涛,引人入胜;苏州的邓尉山广植梅花,凌寒盛开,落英缤纷,暗香浮动,风光迷人。另外,东湖梅岭、大庚岭罗浮山、西湖孤山等地,也是赏梅的好去处。古人赏梅时,重视梅的韵和格,以横斜疏瘦和老枝奇怪者为贵。现在大家欣赏梅花以“四贵”为标准,即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梅花盛开时节,借二三知己踏雪探梅,品味那漂纱浮动的幽香,领会疏影横斜的风韵,自然是赏心之乐事。赶上明月之夜,倘祥于梅林之间,沐浴在香涛之中,看那梅花印月,月笼梅花诗兴便油然而生。倘得一铁骨蚪枝的梅桩,或取几枝梅花插入花瓶,置于案头,不仅馨香盈室,更有雅致非凡、独具风致之感。

从道德文化方面看,自古梅花就象征不屈不挠凌寒傲雪的高尚品德。古代用盐梅调鼎作和美,寓意为治国理政有方。坚挺傲岸的梅花,在儒家文化观念中,象征着高洁守道的凛然君子或不畏艰难的刚毅雄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大众耳熟能详的励志格言,用宝剑和梅花对举,一金一木,刚柔逗异,但其精神实质是相同的,都道出了成功背后的艰辛。这两句联语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知灼见,饱含人生哲理。诗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出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墨梅图》上的题画诗。这两句诗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墨梅并不以鲜艳的颜色吸引人而博得赞美,只愿散发缕缕清香,充溢在天地之间。诗人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性,巧妙地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

3 梅的文学基因

梅花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绽放得绚丽无比。古往今来,梅花被视为高风亮节的标兵,因此吸引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吟诗、作赋、写谱,或咏梅言志,或借梅寄情,流传下来的诗词文赋佳作之多,远非其他花卉可比。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E经有写梅之佳作,《诗经·召南·漂有梅》生动地表现了少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成语“擦梅之年”即出于此。历代以梅为题材的诗词更是兴盛之极,一般知名的诗人、词家皆有咏梅之作,大家熟悉的唐诗人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李商隐、元镇、杜牧等,全部有咏梅诗传世。到了宋代,王安石、辛弃疾、陆游、苏轼、陈亮、姜條、林迪、李清照、杨)里等,又把咏梅诗词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中,陆游的咏梅之作达千首,今存160余首,他把“高标已压万花群”的梅花赋以“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让人感慨万千,传颂3今。林通爱梅成痴,终日和梅鹤相伴,留下“梅妻鹤子”的佳话,他笔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句,把梅花的风姿雅韵描绘得奇妙无比,遂成咏梅绝唱。元代诗人杨维帧以“万花敢向雪中开,一树独先天下春”之句颂扬梅花凌寒之气节。明代诗人高启用“雪梅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之句,状梅之姿色风采和飘逸之情。宋人黄大舆曾将若干咏梅的诗词编录成集,名曰《梅苑》,有十卷之多,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咏梅专集。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写下了很多咏梅、赞梅的诗词。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为梅花精神赋予了新的内容,其中“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等诗句,表现了梅花的一身正气,坚强无畏,屹立在严寒里,傲雪吐香,独立奋进,不依附于他物,这正是中华民族气魄之根本,也是民族气节的象征。陈毅元帅写有“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梅花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之诗句。董必武留下了“不论风和雨,梅花自著花。冰肌历寂寞,春动冷生涯”之佳句。

除了诗词,古人为梅作赋撰文者也不少,唐玄宗的得力贤臣宋景曾作《梅花赋》以激励自警,后立志向上,奋发读书,最终官至宰相。清朝乾隆皇帝为《梅花赋》所感动,亲笔书录并刻石勒碑以示后人。明朝的唐寅曾作《惜梅赋》,明朝的钟怪写下《夏梅说》,而清朝龚自珍则作《病梅馆记》,押击时弊,以梅喻人议政,表达了要求改革政治,打破严酷的思想统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4 梅的艺术风致

梅花和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也有亲密的关系。古人爱称画梅为写梅,以写代画,意在偏重表现梅花的意趣,追求神似,而非仅仅是形同,这也反映出国人艺术思维的特点。据《画史》记载,唐代于锡写梅就先勾勒后着色。到了北宋初年,徐崇嗣用色点染能极其妙;陈常写梅,其枝干用飞白,点花以色;崔白则始用水墨写梅,释仲仁则更精于此技,被认为是墨梅绘画的鼻祖。南宋杨无答,则创圈白梅花不着色,还以双钩和没骨法,尽写梅之荒寒清绝之趣。元代王冕画梅以朋脂作没骨体,缀疏花点点,再现梅花瘦硬清妍的丽质佳姿,惟妙惟肖,人称村梅。其实,画家展示的是自身鲜明的个性。在中国画史上,画梅自成一科,而且画论成熟,流派众多,代有传人。早在南宋已形成第一部画梅的专著,即宋伯仁撰成的《梅花喜神谱》。至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藏画中,古人传世的写梅之作数以百计。

很多画家对梅情有独钟,如元代王冕于居住处植梅千株,并自号“梅花屋主”。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38岁时,曾租3间周围拥有20亩梅花的房屋取名为“百梅书屋”。著名画家朱崛瞻也钟爱梅花,曾于寓所周围植梅百余株,并将寓所命名为“梅花草堂”。

梅和中国的音乐及戏剧也结缘极深。唐乐府中有《梅花落》,恐怕是最早的梅花音乐了,可惜曲已失传。古琴曲《梅花三弄》,在今天仍然是大家所喜爱的经典乐曲。评弹则有《梅花梦》。

在当代,以梅为主题的音乐更是不胜枚举,如歌颂革命烈士江姐的《红梅赞》、流行歌曲《一剪梅》《梅花三弄》(姜育恒演唱的歌曲,不同于前文所言的古琴曲)等。

5 结语

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不仅是一种树或是一种花卉,它已成为一定社会背景下大家精神追求的目标,它以宽广、丰富、深遂的文化内涵,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因此,梅的文化基因,就是大家以梅花为对象进行培育、观赏、研究等活动中所发现并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0 阅读:0

秦柳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