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铃铃——"3月初的一个下午,正在北京新家监工的丹丹接起一个显示"福建龙罗区"的座机电话。
当听到"您12年前被诈骗的4900元即将退还"时,她握着手机的手指骤然收紧——这个尘封的伤痛记忆,竟在十二年后的春天突然重启。

时针拨回2013年春天,合肥某高校大二教室里,19岁的丹丹正为淘宝账号被盗焦头烂额。
一个带着浓重闽南口音的"客服"连环来电,用"账户解冻"的说辞诱导她分四次转账。
当最后一笔1999.34元消失在虚拟账户时,她才惊觉近一学期的生活费一共4900多,已化作泡影。
"当时室友直接拽着我冲进派出所,但民警摇头说追回希望渺茫。"丹丹向记者回忆时,仍清晰记得民警办公室墙上"警惕电信诈骗"的褪色标语。
这份近五千元的损失,让来自普通家庭的她不得不靠勤工俭学填补窟窿,更在心头刻下深深的不信任感。
"您相信吗?我们追了十二年"今年3月3日,当福建龙岩新罗区法院的来电打破平静时,这个手机号保持十五年未换的北漂姑娘本能地警惕起来。
"对方普通话带着南方腔调,和当年骗子口音太像了。"她坦言挂断电话后立即回拨法院总机核实,连家人都在劝阻:"别又掉进新骗局!"
但卷宗里的细节逐渐拼凑出真相:2013-2014年活跃的诈骗团伙虽早已落网,但直到近期执行阶段才完成资金清退。
法院刑庭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他们正联系上百名受害者,而丹丹因手机号未变更成为极少数能顺利对接的"幸运儿"。

4月17日,当银行到账短信弹出时,丹丹盯着屏幕反复刷新。"这笔钱早就不是生活费的意义了。"她在社交平台写下长文,称这笔迟到十二年的退款"为青春期的创伤画上了治愈的句号"。
更令她动容的是,通话中法院工作人员提到:"很多受害者一听到福建口音就挂电话,但我们理解他们的戒备。"
新罗区法院工作人员透露,追赃过程宛如"刑侦马拉松":部分受害者更换了联系方式,早年报案材料缺失,甚至需要方言翻译协助沟通。
目前仍有数十笔退赔款因无法联系当事人暂存法院账户,工作人员仍在持续搜寻线索。
全民反诈时代的新启示这起跨越时空的退赔案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网友既感慨"原来被骗的钱真能追回",也惊叹"原来骗子落网后真会被追责到底"。
中国政法大学李教授指出,该案彰显了司法机关"案结事不了"的责任担当——根据《刑事诉讼法》,涉案财物处理不受追诉时效限制。
但更深层的警示在于:据最高法数据,2023年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追赃挽损率仅为18.7%。"每个成功案例背后,可能对应着五个失联的受害者。"
反诈专家提醒,公民除提高防骗意识外,还需注意留存转账记录、完整报案材料,并尽量保持联系方式稳定。
当记者问及是否会去福建当面致谢时,丹丹望着窗外的春色笑了:"准备用这笔钱带父母旅行。十二年前他们没责备过我,现在该用这个‘失而复得’的春天补偿了。"
阳光掠过她手机屏保上"国家反诈中心"APP的图标,在十二年时光的褶皱里,终于照见了一个温暖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