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辞职业委会主任的自白,我们为何在奉献与误解中艰难前行

有李就说事 2025-04-13 14:30:44

我曾是小区业委会主任,如今却成了一个“逃兵”。

辞职那天,我站在杂乱的楼道里,闻着刺鼻的腐臭味,看着斑驳的墙面和无人看管的大门,突然觉得荒唐——原来没有业委会的小区,连“体面”二字都保不住。

业委会成立之难:一腔热血撞上现实的冰山

被推选为业委会主任时,我以为自己是个“救世主”。

可现实很快教会我:业委会不是“权力机构”,而是“背锅机构”。

有人嫌物业费高,我跑遍周边20多个小区比价,结果被骂“和物业穿一条裤子”。实话实说在广州这样的城市,0.55元一方的物业费真的高吗?

有人投诉清运不及时,我自掏腰包买桶,又被嘲讽“肯定吃了回扣”;就连协调车位纠纷,都能被扣上“拉偏架”的帽子。

最讽刺的是,当我拿着民法典逐户解释“公共收益归全体业主”时,有人直接甩话:“别整虚的,你直接发钱就行!”

奉献与误解:我们为何甘当“冤大头”?

业委会成员没有工资,只有倒贴。

修路灯垫过钱,打印材料贴过钱,甚至为调解纠纷请业主喝奶茶都得自费。

可总有人阴阳怪气:“没好处你们能这么积极?”更有人当面挑衅:“业委会不就是想捞钱吗?纪委怎么不查你们?”

我曾亲眼见过最寒心的一幕:

寒冬深夜,物业突然撤场,业委会成员轮流守大门。一位业主裹着羽绒服来“视察”,不仅没递杯热水,反而举着手机录像:“我倒要看看你们能演多久!”

“乌合之众”困局:当沉默者纵容了撕裂者

小区最大的敌人不是物业,而是我们自己。

总有人把“不交费”当武器:排污管坏了不修——“反正我住二楼”;门禁坏了不换——“我家有防盗门”;甚至公共水管爆裂,都能听到冷笑:“让你们业委会显摆去!”

可当各种废弃物在小区堆积成山、野狗野猫在楼道产崽、小偷一夜撬了五户门锁时,当初闹得最凶的人却缩在家里,连业主群都不敢点开。

撕裂背后:我们究竟在争夺什么?

有人质疑:“业委会和物业是天敌!”但真相是——物业要生存,业主要服务,这本该是场双向奔赴。

在重庆某小区,业委会谈判降低物业费后,物业通过节能改造、引入快递柜广告,反而实现双赢;在贵州遵义,业委会追回千平公共用房,改建成老年活动中心,物业费收缴率飙升到98%。这些案例证明:对抗不如对话,猜忌不如共治。

破局之道:让阳光照进业委会警惕“绝对权力”业委会必须定期公示账目,重大决策全业主投票。我们小区曾建立“三人监督小组”,由退休会计、律师和教师组成,每一分钱流向都在业主群直播。拒绝“道德绑架”别把业委会成员当圣人。他们可以拿误工补贴,可以优先应聘物业岗位,只要公开透明。毕竟,用爱发电的事业,注定无法长久。唤醒“中间派”小区最可怕的不是反对者,而是沉默的大多数。我们设计过“懒人投票法”——扫楼送选票上门,微信群接龙表决,让不愿开会的人也能三秒发声。

辞职半年后,我在菜市场偶遇当初骂我最狠的业主。

他讪讪地说:“现在物业直接往电梯里贴催费单,比你们业委会狠多了。”我笑了笑没说话。

业委会从来不是救世主,它只是一面镜子,照出人性的自私与光辉,照见群体的冷漠与觉醒。如今我依然坚信:当80%的业主愿意为楼道里的一盏灯负责时,这个小区就永远不会陷入黑暗。

(本文来自广州某小区前业委会主任分享,根据真实经历撰写)

后记如果你也在经历业委会的“至暗时刻”,请记住:

别和喷子对骂,把时间留给愿意沟通的人;别怕背黑锅,但一定要留好所有工作痕迹;更别高估人性,但也别低估人心的温度。

毕竟,我们争夺的从来不是输赢,而是家门口那一方烟火人间。

0 阅读:0

有李就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