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也就是昨天下午,美国又发生了一起飞机事故,达美航空公司的一架载有80人的客机,在加拿大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降落时摔了个底朝天,机身倒扣在地上。
根据现场曝出的视频显示,乘客们踩着天花板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从逃生门离开,外部地面有不少积雪,飞机仍在冒着黑烟,损毁情况严重,近乎报废。
万幸的是,根据目前的数据来看,并没有人因此遇难,共有17人受伤,3人情况较为危急,都已送医。
进入2025年后,美国的天空似乎被蒙上了一层阴影。短短两个月内,从客机降落翻覆到军机坠毁,从空中相撞到机场地面事故,一连串的航空事件让全球的目光聚焦在美国的航空安全问题上。
仅仅最近这21天,更是连续出现8起飞机事故,这个事故频率实在是令人恐慌!要是按照这个概率来计算,乘坐美国飞机就如同现实版《死神来了》,根本不可能安心下来。
数百人伤亡的冰冷数据,忍不住让人发问,曾经以航空业为傲的美国,最近这是咋了?
21天8起事故绝非偶然
2025年1月至2月,美国航空领域几乎被事故新闻“刷屏”。
1月28日,阿拉斯加一架F-35战斗机训练中坠毁。
次日,华盛顿一场民航与军用直升机相撞的惨剧导致71人遇难。
紧接着,费城小型飞机坠毁引发社区大火,西雅图机场两架客机滑行碰撞,菲律宾美军包机失事。
截至2月17日,美国客机在加拿大降落时摔了个底朝天,事故总数已达12起,其中8起集中在21天内。
这些事故中,既有军机训练意外,也有民航机械故障,甚至包括罕见的空中相撞。伤亡数字背后,暴露出美国航空系统在机型多样性、空域管理复杂度上的隐患。
华盛顿撞机事件中,民航与军用直升机共用同一空域,而指挥塔台仅有一名调度员,费城坠机则指向通航飞机维护的潜在漏洞。
这些案例看似独立,实则共同指向一个结论,美国的航空安全网,正被高频次的飞行活动与复杂的管理环境撕开缺口!
“超载”的美国航空系统
美国航空业长期以“全球最繁忙”自居,但庞大的运行规模背后,隐患早已埋下。据统计,美国仅私人通航飞机就超过14万架。
这个数字,足够让每架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上空排成绵延500公里的队列。
反观中国,738个运输与通用机场组成的网络,每个都有极其专业的塔台指挥。
这种差异在大型枢纽机场尤为明显,芝加哥奥黑尔机场每天处理的航班量是上海浦东机场的两倍,但管理人员包括飞机跑道数量却与浦东没差别,这相当于用同一条传送带处理双倍包裹。
高密度的航班带来几何级增长的风险,以空管为例,美国空管人员长期面临短缺问题,在疫情后更为严重。疫情后航班量迅速恢复,但许多管制员已离职或退休,导致在职人员被迫每周工作6天、每天10小时。
西雅图机场碰撞事件发生时,涉事飞机正处于地面滑行阶段,而此类“低级错误”在高压调度环境中并非个例。更令人担忧的是,大量小型机场缺乏专业指挥,全凭飞行员自主协调,进一步放大了安全隐患。
反观中国,空管系统的双岗制如同给操作台上了双保险。华盛顿特区那次军民航机相撞事故中,单管制员同时指挥军用直升机与民航客机的场景,在国内管制席位上绝不会出现,我们的管制员连泡面时间都要严格交接班。
最让人感到无语的是,每当重大航空事故发生,美国政坛总少不了一场“责任推诿秀”。
安全议题沦为党争工具
1月底的华盛顿撞机事件后,共和党的特朗普指责民主党推行的“多元化招聘政策”导致空管人员素质下降,工作人员能力、效率较差。
而民主党则反击称,特朗普任内裁员政策削弱了航空安全团队,拜登执政时并没有商业航班撞机这样严重的事故。双方各执一词,却无人提出实质性改进方案。
事实上,两党的争论恰恰暴露了美国航空管理的深层矛盾,效率优先还是安全至上?
美国通航飞机维护标准相对宽松,而中国民航局对小型航空器的监管近乎“苛刻”。这种差异虽与国情相关,但频发的事故证明,过度追求效率的代价可能是无法承受的。
美国近期的航空危机,本质是系统性问题积累的必然结果。庞大的运行规模、短缺的人力资源、松散的监管机制,再加上政治博弈对技术问题的干扰,使得美国航空业陷入危机。
对于全球航空业而言,这无疑是一记警钟。安全从来不是“概率游戏”,而是需要持续投入与严格管理的系统工程。
无论是加强空管培训、优化机场调度,还是推动跨党派合作以消除管理盲区,美国若想重获公众信任,必须拿出直面问题的勇气。毕竟,在万米高空之上,任何一次疏忽都可能让“死神来了”从电影变成现实。
参考资料
突发!客机降落时发生事故并着火,机身翻覆冒起浓烟,机上有约80人!美航司巨头回应!近期美国飞机事故频发,已致84人死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2-18
半月内连发3起撞机事故,美国到底怎么了?多名资深飞行员解读 极目新闻2025-02-11
24小时内两起重大事故,美军到底怎么了? 环球网2025-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