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北斗系统5年前就已全球部署,为何手机还在使用美国GPS

初八没烦恼 2025-02-17 14:44:46

2012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6月,随着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升空,北斗三号完成全球星座部署,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之后第四个成熟的全球导航系统。

如今,北斗核心产业规模突破千亿,服务覆盖半数以上国家和地区。但一个疑问始终萦绕:

既然北斗已实现全球覆盖,为何我们的手机导航仍在沿用美国GPS?

GPS的“意外”诞生

世界导航卫星的故事,要从一场“冷战竞赛”说起。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引发美国军方高度关注。两位科学家在观测中发现,卫星信号因相对运动产生频率偏移,也就是多普勒效应,并逆向推导出卫星位置。

这一发现让美国海军醍醐灌顶:既然能通过信号追踪卫星,反过来是否能用卫星定位地面目标?

随后,美国启动GPS计划,首要问题是选择卫星轨道。低轨道精度高但成本惊人,最少需要200颗卫星,高轨道虽只需3颗却精度堪忧。最终,中轨道方案胜出——24颗卫星即可覆盖全球,且运动轨迹带来显著多普勒效应,便于精准定位。

1978年首颗GPS卫星升空,1995年系统全面运行。如今,30颗卫星构成的星座持续向全球免费发送信号,民用精度约10米,军用则达1米。

有趣的是,GPS的“免费午餐”并非出于慷慨。由于卫星单向广播信号,美国无法直接向用户收费。但免费策略成功将GPS嵌入全球产业链,从手机导航到物流运输,形成巨大的软实力壁垒。

不过,美国也留了一手,一旦进入战时,可随时关闭或干扰民用信号,让依赖GPS的国家瞬间“失明”,此前美国就刻意针对中国,因此出现了“银河号事件”。

作为首个覆盖全球的GPS系统,美国拥有绝对的先行优势。可即便是中国也能免费试用GPS,但银河号的教训告诉我们,自主研发属于中国的定位系统迫在眉睫。

北斗的逆袭之路

中国对卫星导航的探索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真正转折点在1991年海湾战争。

美军凭借GPS实现精准打击,让中国意识到“没有自己的导航系统,未来战场将寸步难行”。彼时,经费与技术双重受限的中国选择了一条“曲线救国”之路——双星定位。

传统定位需至少三颗卫星,但双星方案通过引入地面高度仪,也就是用户自测海拔补足第三坐标,相当于“虚拟第三颗卫星”。

为让两颗卫星稳定覆盖本土,研发团队选择高轨道静止卫星。然而静止轨道导致卫星与地面相对速度低,多普勒效应微弱,因此北斗一代的定位精度远逊于GPS。

不过,北斗一代还“兼职”着通信功能,短信服务成为亮点,但也因信道资源有限,被戏称为“能发短信的山寨机”。

2004年,中国曾参与欧洲伽利略计划,却因技术共享受限及地缘政治顾虑退出,转而全力研发北斗二代。这一次,中国选择对标美国GPS,想要用30颗中轨道卫星确保全球覆盖,5颗静止轨道卫星强化通信能力。

为争夺有限的卫星频率与轨道资源,中国开启“下饺子式”发射——2012年首颗北斗二代卫星升空后,仅用8年便完成35颗卫星组网,速度远超欧洲伽利略。

当然,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如何让北斗“用起来”才是关键。北斗定位系统的早期推广并不顺利,渔民宁愿花高价购买海事卫星电话,也不信任北斗终端的短信功能。

北斗推广的转折点来自政府补贴,安装费用国家承担九成,渔民仅需支付10%。更“致命一击”的是短信价格,每条仅需三毛钱的北斗,不足国际同类服务的零头。

民生领域外,北斗悄然也进入到公共安全领域。2013年起,中国强制“两客一危”(长途客车、旅游包车、危化品运输车)安装北斗终端,实时监控超速、疲劳驾驶等行为。

交通部门曾算过一笔账,GPS定位误差约10米,无法区分车道。而北斗配合地基增强系统,精度可达厘米级。未来,超车道上的违规大货车、儿童定位手表的位置误差,都将无所遁形。

北斗更大的布局藏在“自主可控”四字中,2020年北斗全球组网后,中国加速推进“天基+地基”系统融合。若依赖GPS搭建地基增强网,一旦美国关闭信号或收取高额费用,整个系统可能瘫痪。用自家北斗,则彻底摆脱“卡脖子”风险。

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北斗已经这么厉害了,为什么最为普遍的手机导航却还在使用GPS,经常弹出GPS信号弱呢?

实际上,根据北斗官方的回复,中国7成以上的手机,包括美国苹果公司在内,使用的定位系统早已改为北斗。只不过在信息标识上,还是延续了此前的GPS信号,这只是所有导航定位系统的一个统称而已。

因此对于手机厂商以及一些还在沿用老套路的企业来说,应该去把“GPS信号”直接 改为“北斗信号”或者“卫星导航信号”,这样才能避免民众的误会,也能让大家感受到北斗信号的便利。

从双星定位的“精打细算”,到全球组网的“中国速度”,北斗的成长史堪称一部技术突围教科书。如今,北斗已不再满足于“替代GPS”。在亚太地区,其卫星信号强度与定位速度甚至优于GPS,在非洲、东南亚,中国通过技术合作输出北斗标准。

不过,用户习惯的扭转需要时间,正如智能手机取代诺基亚并非一朝一夕,北斗的全面普及仍需在稳定性、成本与生态建设上持续发力。毕竟,真正的“超越”不仅是技术参数的对标,更是让全球用户发自内心地选择。

参考资料

“我的手机为何还没用上北斗?”,其实“GPS信号”早该改了 北晚在线2019-12-28

张仲麟:北斗标准被国际接纳,意味着什么? 观察者网2023-11-23

北斗系统与GPS相比如何,91岁北斗之父这样说 北京电子学会 2020-05-30

“北斗”令GPS失去主导地位 环球时报2024-04-10

美国免费为全世界提供GPS服务,为什么中国还要搞“北斗”? 共青团中央2018-12-28

0 阅读:2

初八没烦恼

简介:大哥大姐你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