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恒道:看看《老子》初始本

映阳谈职场 2024-12-16 15:12:38

《老子》又叫《道德经》,其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不言而喻。

我们很多人从小都知道《老子》的开篇即“道可道,非常道”六字,并且经常引用。

千百年来,数不清的注家也都是在此六字的基础上进行解读,其中不乏一些享誉千古的大家。

但这真的是《老子》的本义吗?从张远山先生的《老子奥义》一书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老子》。

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想均受到儒释道的深刻影响,佛教传入相对较晚,儒家的正统地位始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此之前,以《老子》为发源的道家对统治者和国人的影响要大的多。

但其实从那时起,《老子》一书就在不断被篡改。

颠覆传统认知的标志就是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西汉初期《老子》帛甲本。

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一家三口之墓,大约处在公元前2世纪左右,也就是西汉刚刚建立的时期。

墓里面出土的《老子》帛甲本是用古隶字体抄写在丝帛上,其《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开篇不是人们熟知的“道可道,非常道”,而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而“道可道,非常道”的原文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成为了下篇。

“恒”为什么改为了“常”?

很容易理解,因为古人的文章都要避讳皇帝的名字,而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名字叫做刘恒。

一字之差,句意差之千里。

很多人这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

真正的 “道” 如果用语言去表述它,那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那个真正的道了。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涵义就变成了:

关于天道,可以演说的,即非恒道。

其哲学意义更为深刻。

这仅仅是其中被纂改的一处,据张远山先生考证,还有很多纂改的地方。

对于当代人来说,是幸运的,考古学的发达让我们得以窥探古文的原貌,去探求他们的本义。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历五千年而不衰,与文化的独特性息息相关。

《周易》被誉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老子》也正是对其在某种程度上的发展和传承。

《老子奥义》一书先考证了老聃李耳的生平,在此基础上对老子的思想源头、成书时间等都做了严谨的论证。

其源头来自伏羲。

我们都知道伏羲氏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其演绎的先天八卦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的思想也不可能凭空而出,有其深远的传承。

张远山先生专研华夏古道,创立伏羲学,解密伏羲太极图、伏羲六十四卦,贯通夏朝《连山》、商朝《归藏》、周朝《周易》,其对老子的全新解读可谓惊世骇俗之作。

认真研读,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