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绩效管理,很多企业都感到头疼,稍有不慎,就会让员工认为是变相扣工资,本来是为了激励员工,结果适得其反。艾欧所著的《OKR战略》一书全方位地介绍了这一绩效管理工具的理论和落地步骤,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做好绩效管理。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激发员工活力,提升组织效能,创造更多效益,那么如何有效激励员工就成为重中之重。
传统的绩效管理工具多用KPI,即关键绩效指标,但随着企业类型和员工思想的不断发展变化,过去对传统制造企业很适合的KPI已经不太适用于一些新兴企业。
且有些企业的老板和HR对于绩效管理工具简单照搬照抄,就极容易产生企业花费了大量时间和投入,但收效适得其反的情况。
OKR即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的缩写,这一管理工具理论源自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思想,由英特尔公司最早施行,却在谷歌公司取得成功。
近年来,国内很多企业开始关注并尝试学习和推行OKR,也有一些初见成效,其前提条件是企业类型要符合OKR的实施场景。
与传统绩效管理工具过分强调量化数据相比,OKR更加聚焦,在过程上给予了员工更大的自由度,除了可以对目标进行量化外,还可以设定一些描述性的指标。
如,产品总监的指标就可以设置一项:保证产品最新版本的上线与交付。
这一指标设定方法扩大了考核的范围,可以引导员工将精力放在更多有价值的工作上。
基于OKR的这一灵活性,它更适用于以下三类企业:
一是初创企业,初创期往往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OKR可以发挥阶段性目标的引领作用。
二是现代化高科技企业。
三是创新型企业。
二、三类型的企业处在高度变化的市场环境当中,与OKR的敏捷性特征相匹配,员工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OKR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它还有配套的管理流程和组织体系,《OKR战略》这本书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对于上述三类企业的管理者和HR来说,都可以参考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