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
从君君结婚以来,公婆给她的印象就是冷酷无情,用再多的东西都换不来他们的笑脸,好像是君君非得要嫁过来,他们还不情愿似的。
怪不得她刚结婚时,有人说她是跑去的,儿子结婚这么大的事,一点动静没有,喝了场喜酒就完事了,说明他们从心里就不重视。
君君当时并没有想这么多,还觉得他们是工常胜的爹娘,所以从心里就跟他们亲,一点都不在乎他们对自己的冷漠,真是自作多情。
后来君君明白了,他们对自己的亲儿孙们都不待见,更何况是她这个儿媳妇呢。
她好心带强强回去看望公婆,可他们并没有对强强有多亲热,好像来的是邻居家的小孩。
有一次,君君母子去工村,公婆他们正在吃饭,君君就让强强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强强就认真地唱起了他在幼儿园学的儿歌,边唱还边跳起了舞。
可是公婆却只顾低头吃饭,连抬头看一眼都没有,只有二哥二嫂边吃边看,还夸强强表演得好。
这时,震震放了个屁,公婆就突然大笑起来,等二哥二嫂吃完饭,君君就领着强强出去玩了。
公婆对孩子的表演视而不见,他们也不配欣赏,看来他们只喜欢吃屁,君君这样一想也就释怀了。
公公经常骑的三轮车,是工常胜卖蒸面时新买那辆,后来买蒸面不挣钱就送回工村了,公公就骑着下地。
强强回去时,有时候想骑骑三轮车,却总是会被他爷爷训斥,他一边嘴里骂骂咧咧,一边撵孩子离开,说是怕他弄坏了。
君君在一边看着心里很生气,她心里在说:凭什么不让孩子骑?那是俺花钱买的。
但懦弱又爱面子的君君也只是在心里发发牢骚,这些话她最终还是没能说出口,这让她后来总是很后悔,怪自己没能好好地保护孩子。
君君发现,工常胜每次回工村,当二哥二嫂不在家时,公婆就会向他告诉二哥二嫂这不好,那不好。
赶上他大哥大嫂也回来的时候,更是5个人一起说二哥二嫂的闲话,让君君感到好笑的是,婆婆居然说二嫂懒。
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君君每次回来,看到的都是二嫂在干活,干完地里的,回家来做饭洗衣服,那样都少不了她。
倒是没怎么见过婆婆干啥活,君君曾亲眼看到婆婆喝了碗汤,随手就把碗放到了水盆里,就这一个碗,就不能随手刷出来吗?
君君把他们叫“5人帮”,他们到一起没别的事,就总是说二哥二嫂的各种不是,甚至连2个孩子都不放过。
君君心想:这真是远了香,近了臭,谁在跟前谁不落好,公婆平时有个头疼脑热的,还不是二哥二嫂在跟前照应?这些他们怎么都不说了?
老大两口子总说人家沾光,他们撇下老的不管,只顾自己在外面吃好喝好,回到家只会打官腔,把自己当成客人,倒还成了孝顺的了?
总说别人不好,他俩几年才回来一趟,到家连厨房门都没进过,更没给他爹娘盛过一碗汤,洗过一件衣裳。
君君只要一听他们在那里挑拨离间,她就很反感,觉得都是一家人,竟然还拉帮结派,这个家怎么会好?
她从来不会参与,就领着强强在院子里或者大门外边玩。
这样的事有很多回,直到很多年后,她想起这些,忽然觉得这也许就是某种暗示,只是她自己当时没有察觉。
因为二哥二嫂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屋里的5个人有两对是夫妻,只有工常胜是一个人,看来他俩最后的分开是早已注定了的。
其实他们之间的距离不是屋里屋外那么简单,中间还隔了很多层,比如三观,认知,家风,品性等等。
都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这样,进错了门早晚都会出去。
公公经常骑着三轮车到处卖菜,如果来县城的话,就会中午到君君家里来,给他们留点菜。
君君一看公公来了,除了家里炒的菜,她还总是会去买点熟肴,给公公当下酒菜。
有一年冬天,公公卖菜的时候,突发脑溢血,一旁的人问了他家里的电话,告诉了婆婆。
二哥二嫂和婆婆找到他,就把他送到了医院,并通知了工常胜和他大哥。
一开始的费用是工常胜和二哥出的,他大哥工常槐夫妻回来后,就是他去交费,但其他的小费用都是君君拿的。
比如公公住院期间所用的东西都是君君买的,但她从来没提过。
君君还把家里的一些东西也都拿了过去,毕竟自己在县城,有这个方便。
公公住院期间,都是工常胜和二哥晚上轮流值班,公常槐从来不陪床,说是身体不好,撑不住,他们夫妻晚上就住在他岳父家。
君君的父母听说后,就一起来到医院看望,还给亲家买了很多营养品。
君君下班后就会去医院,看有什么需要她帮忙的,工常胜请了假,一直在医院里守着,很少回家。
自从大儿两口子回来后,婆婆就回了工村,很少再来医院,所以,二嫂就得在家里照顾她。
公公因为去医院及时,没落下什么后遗症,出院后就回家去养病,工常槐夫妻也就回河南了。
公公在家里全靠二哥二嫂照管,工常胜和君君也抽空就回去。
君君的母亲还骑着自行车去家里看望,回来后,她告诉君君:“你公公也没个棉袄棉裤,天冷了,你给他买身棉衣送回去。”
君君就买了棉袄棉裤送到了工村,到家时,看到邻居大婶子正在家里,她是被婆婆请来给公公做棉衣的。
除了棉袄棉裤,君君还给公公买了一件棉坎肩,婆婆问她多少钱,然后就嫌君君买贵了,说自己身上的坎肩很便宜。
二哥接过话来说:“你那是什么坎肩?能一样吗?一分价钱一分货。”婆婆这才不再说话了。
自从公公生病后,婆婆就没再来过君君家里,她心里也轻松多了,再也不用伺候这个才60多岁的人了。
婆婆在君君家住的日子里,给君君的感觉她就是纯养老,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不能自理的老人,处处需要君君照顾。
看到别人家的婆婆,有的比自己婆婆年龄都大很多,但仍然在家拾拾掇掇,帮儿媳妇洗衣做饭照顾孩子。
她心里就很羡慕,并叹息自己何其不幸遇上了这样的奇葩婆婆,要不是亲身经历,亲眼所见,打死她都不会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人。
君君碍于面子,说不出道不出,公婆对孩子的冷漠和无视,又让她心里更加充满了怨恨。
她也总是会想起自己的姥爷姥娘,爷爷奶奶,一想起他们对自己的疼爱,她就想哭。
70年代的那个时候,条件可比现在差远了,但姥娘总是把母亲和姨给她买的点心罐头,都留给君君他们吃。
她自己一口都不沾,君君硬往她嘴里塞,她都不肯吃。
姥娘身体不好,还每天都纺线到很晚,喂鸡喂猪,拾掇院子,从来不闲着。
姥娘去世后,舅舅每月给姥爷寄10元钱,但他从来不舍得花一分,都偷偷地给君君他们。
不是让他们买本子,就是给他们买好油条烧饼或者点心,等他们放学回来吃。
母亲和姨给他买的好吃的,他也只把酒留下,把肉都给他的孩子们吃。
爷爷奶奶家离得远,在邻县,但君君永远忘不了,他们每次回去,爷爷奶奶都像过年一样高兴,凡是他们能拿出来的最好的东西一点不留,都摆在孩子们面前。
爷爷去世后,父亲把奶奶接过来,奶奶那时都80多了,还是自己的衣服自己洗,从不肯麻烦任何一个家人。
她每天都在找机会弥补她以为的对孩子们的亏欠,她努力为孩子们做的事,让君君他们都很心疼,也不落忍。
四位老人给了君君他们太多的疼爱,以致于几十年后,君君仍然不能忘怀。
她曾经看着老人的照片放声痛哭,她不愿长大,更不愿意老人们离开,她想一直陪着他们。
君君觉得在他们身边,是自己一生最幸福最快乐的时光。
她不止一次想象过这样的画面:她长大挣了钱,给姥爷姥娘,爷爷奶奶买了很多好吃的东西。
她看着老人吃美味,让他们享受着她的孝心,她心里别提有多甜。
可是,老人活着的时候,她没那个能力,他们到底还是没能吃上她买的一口东西,这也是君君心里最大的遗憾。
她以为所有的老人都是这样的慈爱,所以,她把公婆当做亲人来孝敬。
她天真地以为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祖辈那样,无私地去疼爱她的孩子。
可她没想到被命运打脸了,让她相信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自己最敬重的老人没能得济,她却把孝心给了对她最不好的人,她觉得自己往公婆身上花的钱,出的力,一点都不值。
不知为什么,她总是会想起臧克家的那首《有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公婆还活着,但在君君心里,他们早就死了。
姥爷姥娘,爷爷奶奶虽然作古,但他们一直都活着,他们永远活在君君的心里,她一辈子都忘不了他们。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就是人和人的差别。
图片源于网络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