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AI+方向“高温预警”的同时,一直坐冷板凳的医疗、教育、新能源等方向相继开始获得市场的关注。这既是资金“高切低”的流动性溢出,也是政策催化、产业周期的共振。
今天重点说说新能源赛道。
作为新能源车和储能行业发展基础和核心,锂电产业链自2022年初开始进入产能过剩,碳酸锂、硅片价格断崖式下滑,历经两年多的需求波动、去库存,到2024年一季度进入供给价格修复磨底期。
机构普遍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超预期,海外大储出货持续增长,行业竞争格局得到优化。中信建投证券乐观预计:锂电将在2025年二季度迎来三年来下跌行情下的供需形势的扭转。
近期,新能源赛道又迎来三重催化一是“新型储能”行动方案的出台。
2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产业体系加速完善,产品性能显著增强,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多领域应用需求。
作为电新行业投资价值最高的板块之一,储能有望走出自己的增长曲线。从行业空间以及估值来看,值得重点关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数据中心为光储打开进一步成长空间,数据中心配储有望成为产业趋势。(来源:中信建投证券)
二是全固态电池量产迎新进展。
近期,上汽、广汽、比亚迪在内的多家车企,明确了固态电池的量产时间表,这意味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加速。
2月15日,比亚迪深圳锂电公司透露,将在2027年左右启动全固态电池批量示范装车应用,2030年后实现大规模上车。
上汽集团此前也表示,计划2026年四季度实现固态电池量产。(来源:证券时报)
近期大热的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先进智造,也有望成为固态电池新的应用场景,其对电池安全、能量密度、续航能力的高要求,将倒逼全固态电池的技术加速升级。
三是光伏行业自律,积极自救。
光伏行业启动控产保价,隆基绿能、晶科能源、天合光能等行业龙头签订自律公约,严防光伏行业“内卷外溢”。
2025年关注周期反转的锂电产业链华夏基金2025年度策略“反转”一章重点提示过:关注周期反转的锂电产业链。
其依据是:一方面,终端需求,保持较高景气。
国内、欧美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整体增速有望达到25%左右;
另一方面,盈利端,部分环节盈利改善的节奏和幅度可能超预期。
部分龙头公司已经率先实现了满产满销,订单结构改善,挺价意愿开始加强。
2025年初以来,锂电池板块已经明显开始企稳反弹。随着中报业绩的陆续披露,锂电池行业的基本面或已利空出尽,当前龙头公司估值普遍为15-20倍,有望见底修复。由于下游需求的提升和尾部落后产能的出清,行业龙头厂商有望凭借技术、成本和规模优势,享有稳定的市占率和盈利水平。
在具体投资标的上,天风证券建议,可以从价值+成长两大主线出发,价值赛道看锂电主产业链,从格局和龙头竞争力出发;成长赛道,看好0-1的固态。
也可以一键关注行业龙头集中的主题指数,比如新能源ETF(516850)、碳中和ETF(159790)等,涵盖一篮子材料和锂电池龙头股。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来源:中信建投证券、天风证券、华夏基金等。
(风险提示:以上仅作为服务信息,观点仅供参考。提及个股不作为推荐,不作为投资依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述基金风险等级为R4(中高风险),具体风险评级结果以基金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提供的评级结果为准。上述基金为股票基金,其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高于混合基金、债券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指数基金可能出现跟踪误差控制未达约定目标、指数编制机构停止服务、成份券停牌或违约等风险。此外,ETF产品特定风险还包括:标的指数回报与股票市场平均回报偏离的风险、标的指数波动的风险等。投资人应当认真阅读法律文件,判断是否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基金管理人不保证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