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之外》:明朝北部的边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防护水平?

夜空文化 2024-04-13 03:50:51

一部肯定可以称之为“大部头”,分为上下两册、正文正好1000页的书,一般需要多少时间能看完呢?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可能性太多。但毋庸置疑的是,假如文字足够流畅、内容足够精彩,所花费的时间肯定会少得多。而由曾任美国堪萨斯大学历史学教授的窦德士所撰写的《长城之外:北境与大明边防:1368-1644》就是这样的一部书。

中国历史上几乎历朝历代,都程度不等地存在边患。夏商周三代之一的周代,始有非常明确的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等“四夷”的提法。《礼记·王制》中说:“东曰夷、西曰戎、南曰蛮、北曰狄”。但大体来看,秦汉以后,虽然中原王朝四个方向上多多少少都会有边患,但尤其是以北部边境为甚:秦汉的北部是匈奴,隋唐的北部是突厥,北宋的北部是辽和金,而南宋的北部是金和蒙古,明代的北部是鞑靼和瓦剌,清代的西北部则是准噶尔。游牧民族的侵扰始终是一个难以根除的外患。

有明一代,除去后期需要面对后金的威胁之外,大部分时候面对的是北面东部的鞑靼和西部的瓦剌。明初对北遁的蒙元势力持积极进取态势,直到瓦剌制造了“土木堡之变”,好大喜功的明英宗被俘。而明朝对蒙古的政策上也以“土木之变”为鉴更加趋于保守,有取守成之意。

历史上曾经大规模修过长城的,除去秦朝,就是明朝。明朝的长城总体来看还是有成效的,但历史也已经一再证明,只有“守成”既守不住也无所成,只有萝卜大棒一起上,有所侧重才能更有针对性——譬如“隆庆和议”,效果就相对不错。能够一举击败兀良哈和瓦剌并且征服青海,俺答汗不可谓之不强大,但他还是最终选择了与明朝达成和议,可见他也知道,光靠打打杀杀终究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总体上评价,有明一代,北部的边防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防护水平呢?说不怎么样吧,徐达、蓝玉也曾经远击漠北;说还可以吧,战略防御却是明代总体上一贯奉行的军事方略——而这一策略就是建立在当时明蒙双方军事力量基本均衡基础上的,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以上说法显然只是粗略线索式的列举,“显微镜”之下大明北部边防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一个变化过程,却唯有像《长城之外》这样的“大部头”,才能够从容有序地进行较为细致明晰的梳理。唯此,什么时候为什么采取了那样的一种边防政策,才可以基本上得到相对合理的解释。需要指出的反而在于,明朝对于西域的不思进取,后果还是非常严重的——这一改变,直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持续七十余年的对准噶尔的战争之后,才基本上得以消除。

在《长城之外》这部书里,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讲述了大明王朝的边防战史,并从战争史的视角,对明代的政治制度、地方管理、军事思想进行了深入分析。不妨认为,明朝北部边境的防御体系和态势,与明朝政治、经济的综合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辩证综合地来看,才不致于顾此失彼,也才能够得出一个大体公允、比较符合史实的结论。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