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与齐之战,七十二城为何如此容易反复易手

公羊春秋 2025-01-13 16:42:31

历史从来就不缺乏关键词,说起七十二城就能让人立马联想到乐毅。

乐毅的祖先叫乐羊,就是那个敢于吃自己亲生儿子肉的魏国大将。乐羊与吴起一起带兵灭了中山国。魏君主就把中山国的灵寿封给了乐羊。乐氏一族就在此处生活了百年。

历史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所以我们常说,看待历史不能一帧一帧的来。

中山复国,又被赵国所灭,领土尽归赵国。赵武灵王死后,乐毅深感赵国上下道义丧失,遂离开赵国。

六国联盟抗秦的领袖叫苏秦,苏秦在燕国时与燕文公的夫人通奸,事情败露,苏秦便跑到齐国。苏秦试图用反间计造成齐国内乱,未遂,被齐国杀掉。齐国君主不计前嫌,仍然重用苏秦的弟弟苏代为官。

燕国的国相叫子之,与苏秦是儿女亲家,自然,苏秦的弟弟苏代与子之的关系也就非同一般了。苏代与燕国大臣鹿毛寿联合以来,两人一外一里忽悠燕王,成功让燕王把王国大权全部交给了子之,燕王自己反倒成为了傀儡。

人一旦有了权力就会变得膨胀,子之不是君王却胜似君王,逐渐迷失自己,开始骄奢淫逸起来,百姓与大臣开始怨声载道。燕国很快发生内乱,几个月的时间里,燕国因内乱死亡数万人。

南边的齐国趁火打劫,出动大军攻打燕国,燕国的守城将士觉着燕国已经乱成这样子了,没必要再为他死守卖命,于是纷纷开城投降。齐国夺去了燕国好几座城池后凯旋。

燕王与子之死后,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说起燕昭王,就会让人想起关键词“千金买骨”。燕昭王雄心壮志,试图要奋发图强以壮大燕国之雄风。于是先从引进人才开始做起,燕昭王与乐毅就像磁铁的正负极一样,被吸引到了一起。

燕国经过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富足,兵强马壮。燕昭王感觉时机成熟,便想发兵齐国,准备一雪前耻。于是接下来就有了“大将军乐毅连夺齐城七十二,齐国几近灭国”、“燕惠王不信任乐毅迫使乐毅出走”、“齐国田单凭一城之力收复齐国七十余城”的故事了。

历史真是那么简单吗?很明显并不是,历史不是拍电影,即使我们喜欢看那些带有积极丰富色彩的“个人英雄主义”人物故事,但是历史很复杂,复杂到人们不愿意去探究,只愿意图省事去单单看待一个人或一件事。

这段历史的复杂性,就在于它正好处在两个关键词——“合纵”和“连横”时期。

战国的历史,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列强并列、齐秦争霸、秦国独强。大致类似于近现代历史上的“欧洲列强”、“美苏争霸”、和美国的“一超独秀”。

我们这里所讲的历史,正好就是战国中期,也就是“齐秦争霸”时期,这个时期,“合纵”和“连横”的外交手段处在巅峰。

那段时期的战国其他国家都是什么情况呢?

先从魏国开始说起,三家分晋后,魏国的条件很差,不仅位置不好,经济也搞不上来。经常受到秦国的欺负。后来魏国得到吴起改革变法实力大增,向西碾压秦国,向东吊打韩、赵。吴起出走后,魏国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一度打到赵国都城邯郸。魏国的强大让其他诸侯国心生戒备。齐国重用田忌、孙膑,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斩杀庞涓,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齐国异军突起,很快取代了魏国的“霸主地位”,齐国在历经齐威王与齐湣王两代君王的治理下,形成了与秦国一东一西的两强局面,以致于齐湣王与秦昭王一个号称“东帝”,一个号称“西帝”。齐国接连打败宋国、楚国、韩国、魏国、赵国,前文所说的齐国攻燕,就是在这一历史时期,齐国甚至一度想灭了周王室自立为天子,一时间诸侯无不俯首。

赵国在经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巅峰后,国力大幅下滑,经常游离于各国之间试图自保,就连北面的燕国都可以时不时的过来打他。齐国“称霸”后,赵国更是迫于齐国的“淫威”,每日无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韩国攀齐抗秦,曾经联合齐、魏攻秦,有小胜。后来一直被秦国摩擦,丧失了很多领土。因自身实力小,又夹在秦、齐中间,实在是非常憋屈。韩国以前经常联合赵、魏,但是赵、魏互相征战,关系不好,等到齐国强大后又与赵、魏连年攻伐,韩与赵魏联合,就被齐国打,与齐国联合,就被秦国打。于是韩国就与秦国联合,一起攻打齐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强大于商鞅变法,变法后的秦国率先拿魏国开刀,魏国无力抵抗,秦国占领了魏国大量土地。向西征服西狄,向南屡败楚国,又接连打败韩、魏联军,领土迅速扩张,秦国迁都咸阳,设郡县制,国力极其强盛,秦昭襄王与齐湣王各自称帝,后随着齐湣王取消帝号也跟着取消了。

“合纵”、“连横”的实质,就是各国之间谁也见不得谁的好,一旦有大国冒头,就联合起来讨伐,一开始这招是奔着秦国去的,六国联军攻秦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但是秦国为了拆解这招,运用“远交近攻”的手段。等到齐国强大起来的时候,秦国便开始停止武力的扩张,开始运用和平的外交手段,为了联合其他诸侯国削弱齐国的力量,秦国不断与楚国、赵国、燕国等会盟,以示友好。

燕昭王伐齐,哪怕燕国有乐毅这样的军事大才,想凭一己之力打败齐国是不可能的。于是燕国就派人向秦、赵、魏、韩、楚发出联合伐齐的请帖,五国不谋而合,与燕国组成“六国联军”浩浩荡荡的向齐国杀去。

“六国联军”以乐毅为领袖,由秦、韩、魏攻打齐国的西面,燕、赵攻北面,楚攻南面,齐国从没经历过如此吓人的攻势,接连败退。城池被一座一座攻下,只有莒(今山东莒县)、即墨(今山东青岛)没被攻下。六国瓜分占领齐国这些城池后,秦、楚、韩、赵、魏便停止了攻势,只有燕昭王觉得不解恨,让乐毅继续带领燕军攻齐。齐湣王出逃。燕国将齐国金银珠宝、祭祀礼器搜刮一空。

齐湣王身死,齐国仅靠两城死守,燕国一时间无法攻破。六国除燕国之外都觉着已经将齐国的实力大大削弱了,从此构不成威胁,只是派兵驻扎占领的城池,只有燕国头铁,誓要灭齐。

但是很不幸,随着燕昭王的离世,乐毅很快就失去了信任,担心被害的乐毅变出逃他国,齐国在田单的带领下绝地反击,很快收复了齐国的全部城池。

紧靠两城之力收复全部城池,听起来很扯淡。似乎乐毅便是燕国的顶梁柱,七十二城的收复,是因为乐毅的离开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五国驻军的离开。

乐毅的本事大不大,我们不用怀疑,他能克齐国七十余城,为什么就不能克齐国剩下的最后两城?乐毅出逃。燕国换将,齐国打败骑劫,燕军溃散。其余五国战略目的已经达成,除驻军各自占领的城池外,都在看燕国与齐国围绕最后两城的单挑。

燕军一败,带头人失去实力,五国不想因占领的城池瓜分不均再起征伐,再加上城池太多,战线太长,根本没有足够的兵力驻守。南边的楚国摇摆不定,六国攻齐的时候大多数时候出工不出力,还在秦国南面集结兵力,迫使秦国回撤。其余各国也跟着撤军。

于是齐国并没有费多大周章,顺利收复所有城池。只是齐国从此再也没有与秦国抗衡的实力,战国也从“齐秦争霸”开始向秦国的“一超独秀”过渡。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我们不管是看待诸葛亮还是乐毅,都不能带有严重的个人英雄主义。乐毅再强,终不能摆脱出逃他国的命运。七十余座城池,是六国联合伐齐的结果,是“合纵”、“连横”的产物,是“远交近攻”的牺牲品。往更大了说,是战国混战历史中一场尔虞我诈、阳奉阴违的政治斗争,乐毅不过是这场斗争的一枚棋子,五国将“七十余城”的光环送给了乐毅,让乐毅承担了齐国对燕国的所有仇恨,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