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12:为腹不为目,物物而不物于物。

婵道评文化 2024-05-23 05:45:29

导语:

本章紧接上一章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另一个角度阐述有、无。

一、简单解释本章。

五色: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指代有形世界的颜色。五音:宫、商、角、徵、羽五种声音,指代有形世界的声音。五味: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指有形物质的味道。古代对色声味的划分,以五为最大划分数量。以音为例,现在用“do(哆)、re(来)、mi(咪)、fa(发)、sol(唆)、la(拉)、si(西)。”这7个音节,而我国古代是宫、商、角、徵、羽五个。

前面是几个例子,讲述了外在的危害:五色乱目,五音乱耳,五味乱舌,驰骋打猎乱心,难得之货乱行。类似于F家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

后面点出主旨:为腹不为目。

二、“为腹不为目”的几个解释。

1.从字面意思上看,

“为腹”可以理解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如食物和饮水,以确保生存和健康;

“为目”则指的是追求外在的、物质的、感官的享受和满足,如追求名利、财富、美色等。

2.适度原则:物质并不是越多越好

以食物为例,从食不果腹、温饱、小康、酒池肉林,是人们对食物多少的需求。

而人们对食物的内心的感受,是曲线的。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会饥寒起盗心,人心就会全部想着怎么去满足肚子。温饱、小康的情况下,满足了肚子,人就有精力去思考、去考虑内心的感受。而酒池肉林,则是一种极度奢侈、放纵的生活状态,容易让人空虚无聊,失去对生活的热情。

3.人应该怎样和物相处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和“返璞归真”的理念,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在,而不是被外在的物质欲望所驱使。

如果这样理解,“腹”是一种简单清静、无知无欲的生活;“目”则代表违背自然、过分欲望地生活。

“为腹”,是“以物养己”;“为目”,是“以物役己”。同样的,还有“物物而不物于物”。

三、结语

从有、无的角度讲,一方面强调的是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内在的修养和精神追求可以看作是一种“无”的存在,它虽然无形,但同样具有其价值和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有”的保障。

1 阅读:97

婵道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