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384年的时候啊,苻坚可是被气得不轻,一怒之下就把前燕的皇帝慕容暐给处死了,还指责他忘恩负义呢。说起来这慕容暐啊,其实也算是挺幸运的一个人,在他的人生历程当中遇到了不少贵人相助。可他呢,却不晓得要好好珍惜这些难得的机遇和别人给予的帮助,要是他能懂得珍惜的话,说不定最后还能得以善终呢,只可惜他没做到。
慕容暐乃是前燕的皇帝,他登上皇位的时候年仅10岁。要知道,那可是个乱世呢,在这样的世道下当帝王本就不容易,更何况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成为了帝王,从这方面来讲,慕容暐真可以算得上是极为幸运的了,就好像是幸运之王一般呢。在他的人生历程中,其实是遇见了不少好人的,这些好人或许在很多方面都给予过他帮助、支持或是引导。然而呢,令人惋惜的是,慕容暐却不懂得去珍惜这份难得的幸运,也不懂得珍惜那些出现在他身边的好人。
大家想想啊,一个年仅10岁的帝王,他又能做些什么事儿呢?要知道,军国方面那些繁杂的政务啊,可都是由辅政大臣们去处理的。而这10岁的小帝王呢,他主要的任务就是安安心心地读书,好好学习那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这在以往的情况当中,其实就是一种很常见、很常规的做法啦。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种常见的情况:当处于乱世之际,帝王若是年纪尚幼,那他的性命往往难以保全,这几乎都快成了一条定律啦。要知道,这时候会有辅政大臣出现,他们原本的职责是协助小皇帝去处理各种各样的政务事宜,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辅政大臣,他们居然也有可能狠下心来,对小皇帝痛下杀手呢。
北齐有个小皇帝叫高殷,南朝这边呢,也有好几位小皇帝,像是刘义符、刘子业、刘子勋、刘昱以及刘准。他们这些人的经历可真是让人感慨万分啊,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给大家传达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生在帝王之家,那风险系数可实在是太高啦,高到连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住。
在隋朝时期,出现了两位如同傀儡一般的皇帝,分别是杨侗和杨佑呢。面对这样的情况,李渊和王世充可没有丝毫的客气,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计划,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了。其实呢,这样的事情在之前也发生过哦。想当初,杨坚面对北周的小皇帝时,采取的做法也是如此呢,根本没把那小皇帝当回事儿,就按照自己的盘算行事啦。
有像汉献帝这样情况稍好一些的例子。当时曹操把控着朝政大局,把汉献帝当作傀儡一般来对待。汉献帝在这样的处境下,那可是遭受了诸多的打击呢,心里肯定不好受。不过好在呢,到最后他还是得以善终了。
慕容暐的幸运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说起来啊,他作为小皇帝的时候,居然得到了辅政大臣的尊重呢。而且,在辅政大臣的辅佐之下,前燕还被推向了极为昌盛的阶段。再看他成为亡国之君后,依然有着特别的境遇,竟然还能手握兵权,并且在朝中位居高官。
公元360年的时候,慕容儁因病去世了,随后慕容暐继承了皇位,那时候慕容暐才仅仅10岁呢。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太原王慕容恪可是深受众人的敬仰与期待,威望极高,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朝廷里的大臣们呢,几乎都纷纷建议,应该让慕容恪来称帝才好。甚至,就连已经去世的慕容儁,在生前其实也有着“兄终弟及”这样的想法呢,也就是想让自己的弟弟慕容恪在自己离世之后继承皇位。
慕容恪到底厉害到何种程度呢?这么说吧,他兼具韩信那样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指挥若定,能够巧妙布局、克敌制胜,就如同韩信一般有着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而且呢,他在处理政务方面,也达到了萧何的水平,能把繁杂的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管是统筹规划,还是处理各项具体事务,都做得极为出色。不仅如此哦,他还拥有张良那样的谋略,面对各种局势,总能想出精妙的计策,智计百出。总之,慕容恪一个人就承担起了通常需要三个人分别负责的事情呢,实在是非常厉害。
前燕这片江山,大部分可都是慕容恪凭借着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给打下来的呢。在当时那个局势下,周边存在着不少强劲的对手,像东晋以及前秦,那可都不是好惹的势力。然而呢,就是面对如此厉害的慕容恪,东晋这边有桓温这样的人物,前秦那边则有苻坚以及王猛,可他们不管是谁,心里对慕容恪那都是存有深深的忌惮之情,压根就不敢对慕容恪有什么轻举妄动的念头呢。
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方,慕容恪就如同李世民那般。而慕容暐呢,就好比是李建成的“儿子”这个角色哦。慕容恪这个人,他特别尊重自己的兄长,并且对于侄子慕容暐,那也是始终秉持着君臣之礼来对待的呢,在这整个过程当中,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的怨言。
慕容恪辅政期间,那情形真可谓如同“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般呢。在他的辅佐之下,慕容暐可不光是把性命稳稳地保住了,而且还真切地感受到了身为皇帝所应有的那份尊严。为啥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在慕容恪的认知里,在他所秉持的理念当中,压根就不存在“篡位”这样的词汇,他一心辅佐,从没有过那样的心思呢。
咱们来设想一下啊,要是李建成能有像慕容恪那样出色的弟弟,那情况可就大不一样啦。说不定李建成每天心情舒畅,吃啥都觉得香呢,而且,唐朝在这样的情形下没准还能发展得更加繁荣昌盛呢。但现实就是这么回事儿,李世民就是李世民,他和慕容恪完全是不同的两个人,没办法变成人家慕容恪那样啊,所以也就没有出现前面设想的那种情况咯。
在历史上的五胡十六国时期,那可真是个局势极度混乱的阶段呢。皇帝的更换就如同走马灯一般,换得特别频繁。在那个时候,原本被视为很重要的君臣之间的纲常关系,在实打实的实力面前,简直脆弱得不堪一击。你看那皇权,以往被认为是无比神圣的存在,可到了这个时期呢,在数不清的一次次所谓的“禅让”过程里,早就被弄得粉碎,就像被人狠狠地撕碎了扔在地上一样,哪里还有什么神圣可言呐。
要知道,慕容暐其实是相当幸运的呢。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他有幸遇见了慕容恪这位叔叔,而这位叔叔那可真的是特别靠得住呢。你看啊,慕容恪就好比是诸葛亮一般,才能卓越又忠心耿耿,而慕容暐呢,就如同刘禅那样,有这样一位厉害又可靠的长辈护持着,真的是挺让人羡慕不已的。
公元367年的时候,慕容恪因病离世了。在这之后,慕容评开始独揽大权,整个朝廷的局面那是混乱不堪,一片乌烟瘴气的景象。就这样过了两年,桓温发起了北伐之举。面对来势汹汹的晋军,燕军在战场上接连失利,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打下来,几乎是屡战屡败。而晋军呢,更是气势汹汹,甚至放言要一举攻破邺城呢。
当时的局面可谓是人心惶惶,大家伙心里都想着要赶紧回到辽东去躲避起来,觉得只有那样才可能安全些。就在这样一种紧张慌乱的氛围之下呢,有一个人站了出来,这人就是吴王慕容垂。要知道啊,在此之前,慕容垂可是一直都遭受着慕容儁、慕容评以及可足浑太后的打压呢。但即便如此,在这形势危急、大家都想着躲避的关键时刻,慕容垂却主动提出要求,希望能让自己奔赴战场去作战,期望着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来挽救这十分严峻的局势。
慕容垂可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战神呐。在枋头之战这场重要的战役当中,他展现出了极为卓越的军事才能,几乎把晋军的主力给全部歼灭了。当时的晋军在慕容垂强大的攻势之下毫无还手之力,而晋军的统帅桓温呢,也只能是狼狈不堪地落荒而逃啦,这场战役也让慕容垂战神的名号更加响亮了。
慕容垂此人威望相当高呢,不过,却遭到了慕容评以及可足浑氏的打压。但即便遭受这样的对待,慕容垂对皇帝那可是忠心耿耿的。要知道,以慕容垂当时的实力与威望,其实是有机会去夺取权力的,可他压根就不愿意这么做。最后呢,他做出了一个选择,那就是逃到前秦去,投奔了苻坚。
公元370年的时候,王猛和邓羌带领着军队向东出征啦。当时呢,慕容评可是率领着多达40万的大军来应对,可没想到这一战下来,慕容评的大军竟然完全溃败了。而秦军这边呢,凭借着出色的作战能力,一举攻克了邺城这座重要的城池。在这场战役之后,包括慕容暐在内的众多鲜卑人,足足有四万户呢,都被秦军给俘虏了。这些俘虏随后就被押送到了长安去了。
慕容暐成了亡国之君,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还挺幸运的呢。怎么个幸运法呢?原来啊,苻坚早就为他修筑好了房子,并且册封他为新兴侯,让他在官职上位列尚书之位。不仅如此,慕容暐还拥有带兵去作战的权力呢。
苻坚堪称是极为典型的“仁慈”君王,要是论起这“仁慈”的程度,他说自己排在第二的话,那可就没人敢称第一啦。就因为他这般的“仁慈”,慕容暐他们一家老小不仅都得以保全性命,而且还拥有着实权呢。并且,他们还时常跟着前秦的军队一同去攻打东晋呢。
公元383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极为重要的战役,那就是淝水之战。在这场战役当中,前秦遭遇了惨败的结局。要知道,在此之前,前秦可是几乎已经统一了中原地区呢,势力相当强大。可就因为这一场淝水之战的失利,前秦一下子就分崩离析了,整个局面变得混乱不堪,到处都有叛军冒了出来,前秦原本的统治体系可以说完全瓦解了。在这样混乱危急的时刻,苻坚作为前秦的重要人物,其实是有着不少理由可以去杀掉那些鲜卑勋贵的。毕竟当时的局势如此动荡,而鲜卑勋贵们的存在说不定也会给已经摇摇欲坠的前秦带来更多的不稳定因素呢。
话说在王猛临终之际啊,他特意叮嘱苻坚呢。他跟苻坚讲,得把慕容垂那些人给处死,为啥呢?因为不能让鲜卑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不然以后恐怕会有大麻烦的。而且啊,王猛还着重提醒苻坚,千万不要随随便便就对东晋出兵打仗呢。可让人惋惜的是,苻坚压根就没听进去王猛的这些告诫。哪怕当时都使出了挺厉害的“金刀计”,可最终还是没办法改变苻坚的想法,帮不了他避免后来的那些祸事。
苻坚心中有了征讨东晋的打算,对此,朝中的大臣们纷纷极力表示反对,都觉得此举不妥。然而,慕容垂却与众不同,他不但对苻坚的这个想法给予支持,而且还极为积极地在一旁鼓动苻坚出兵。实际上,慕容垂心里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他是想借着苻坚征讨东晋可能引发的混乱局面,来个浑水摸鱼,趁机实现自己复国的目的。
慕容垂曾对苻坚这样说道:“陛下您瞧瞧啊,这世上像韩信、白起那般有着卓越军事才能的人,那可多得是,简直就是一抓一大把呢。有这么多厉害的人物可用,难道还会发愁灭不了东晋吗?要是现在不抓住机会把东晋给拿下,那可就等于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阻碍,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慕容垂表达了那样的看法之后,苻坚心里别提多高兴了,经过一番思量,最终毅然决然地下定决心要亲自出征江南地区。而慕容暐和慕容垂呢,也都一同跟着苻坚的大军前往了。他们负责的是荆州方向的战斗事宜,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战斗过程中,这二人并没有真正地使出全力去作战。
淝水之战的结果是前秦战败了,这一战的失利对前秦来说影响极大,直接导致其政权瓦解。在这样的局势下,慕容垂在河北一带举兵起事啦,他心里有着明确的打算,那就是要重新振兴曾经的“燕国”。与此同时呢,在河东地区,慕容泓和慕容冲也没闲着,他们也召集起了一帮人,组成了一支队伍,然后气势汹汹地朝着关中地区进发,目标就是去攻打苻坚呢。
慕容鲜卑做出了忘恩负义的行径,这可把苻坚给气得不轻。不过呢,苻坚并没有因此就去为难慕容暐哦。哪怕是在战局已经糟糕到了极点的那种时候,苻坚所采取的做法也仅仅是把慕容暐叫到跟前,狠狠地骂上一顿,指责他们就如同那忘恩负义的中山狼一般,可骂完之后呢,苻坚还是继续以友善的态度去对待慕容暐。
这样的情况。你看那慕容鲜卑起来造反了,在这种情况下,慕容暐居然还能过得挺滋润的呢。仔细想想,除了苻坚之外,又有谁能够做到让慕容暐在这样的局势下还能如此呢?再说说另外一件类似的事儿吧。当年发生了三藩之乱,吴三桂在北京的那些家属,除了建宁公主之外,其余的可都被康熙给砍头处理了。这两件事对比着看,还真能让人琢磨出一些不同的情况和背后的缘由呢。
苻坚原本是有着十足充分的理由去砍掉慕容暐的脑袋的。要知道,在当时的诸多情况之下,慕容暐的存在或许在苻坚看来已经有诸多不妥之处了,换做一般人,可能早就对慕容暐采取极端手段了。然而呢,苻坚这个人呐,生性实在是太过仁慈了,即便心里清楚慕容暐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可就是狠不下心来对他做出那样残忍的事情,所以最终还是选择放过了慕容暐,不愿意去砍掉他。只可惜,苻坚的这份仁慈并没有换来慕容暐的感激之情,慕容暐压根就不领苻坚这份情呐,实在是让人有些感慨和惋惜。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慕容冲发起的攻势极为迅猛,那气势简直锐不可当。在他的猛烈攻击之下,秦军是屡战屡败,完全处于劣势,形势对苻坚来说那是相当严峻,都快陷入绝望的境地了。可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慕容暐居然动起了别样的心思。他打算来个里应外合的招数,准备率领着一帮人去对苻坚搞突然袭击,要知道,苻坚对他来说那可算得上是有恩之人呐,可他却全然不顾这些,一心就想着要除掉苻坚呢。
苻坚向来是个仁慈之人,可谁能想到呢,慕容暐居然动了想要杀掉苻坚的念头,这真的是太过分啦。苻坚那可真是忍无可忍,而且朝中的大臣们知道这事儿后也都气得不行,一个个怒气冲天的。在这种情况下,苻坚实在是没办法了,最后只能选择把慕容暐给处死了。说起来,也不知道苻坚在做了这个决定之后,有没有后悔过当初没听王猛的话呢。
慕容暐这位皇帝其实算是挺幸运的呢。怎么说呢?在他当皇帝期间,身边可是有着慕容恪、慕容垂这样有能力且忠心的人辅佐,而且在他的王朝之外,还有苻坚这样的人存在呢。按常理来讲,有着这些人的围绕,他原本是很有机会能够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最后得以善终的。可谁能想到呢,他却不懂得珍惜这大好的局面,最终没能有一个好的结局呢。
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啊,如果慕容暐能够对苻坚表现出足够的尊重,那最后的结局很可能就会大不相同啦。说不定呢,苻坚一高兴,就会把慕容暐给放了,让他回到河北老家去。要是这样的话,慕容垂可就会陷入到一个特别尴尬的境地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