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4年的杨秀清:频繁杖责诸侯王,是心虚与底气不足

史海文澜客 2025-02-23 11:11:48

“天父下凡”这一说法究竟是否真实存在呢?实际上答案是否定的。像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燕王秦日纲等这些在当时颇具实力的派别人物,他们内心其实并不相信所谓的“天父”那一套说法。只是因为要维持整体的信仰氛围,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和影响,所以他们才不敢公然地去撕破脸皮,去直接否定这一说法呢。

在1854年的时候,这一年可是杨秀清频繁进行“天父下凡”的一年呢。在这期间,有不少诸侯王都遭到了杖责的惩处哦。而且呢,令人惊讶的是,就连洪秀全也在这一年被威胁要杖责四十大板。

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所谓的“水师事件”。当时,张子朋与来自两湖地区的士兵之间产生了冲突,而起因就是在争夺船只这件事上,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最后竟然大打出手起来。这一情况让杨秀清极为恼怒,他随即采用了“天父下凡”的方式来处理此事。在这种特殊的情境下,杨秀清以“天父”的名义对张子朋作出了惩处,下令对其杖责数百大板,以此来平息这场由船只争夺引发的激烈冲突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没过多久,韦昌辉的哥哥获得了一块土地,可巧的是,杨秀清的小舅子也看中了这块地,并且执意要将其据为己有。韦昌辉的哥哥觉得这是自己拿下的土地,自然不愿意轻易退让,于是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这件事就闹到了杨秀清那儿去了。

在1854年的时候,杨秀清把“牧马人事件”当成了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哦。通过这个事件呢,他要同时对好几个人起到一种敲打警示的作用,这几个人就是韦昌辉、石达开、黄玉昆、秦日纲以及陈承瑢呢。

话说杨秀清有一位“同庚叔”,有一回,这位“同庚叔”路过燕王府的门前。当时,燕王的马夫正忙着自己手头的事儿呢,没有起身向这位“同庚叔”行礼。这可把“同庚叔”给惹恼了,只见他顿时火冒三丈,立刻就大步上前,对着那马夫就是一顿拳脚相加,狠狠地殴打起了马夫。打完之后呢,还觉得不解气,便将这马夫扭送到了专门主管刑法事务的黄玉昆那里去了。

黄玉昆这个人,他可不简单,是石达开的岳父呢,而且在翼王阵营里那可是二号人物的重要存在哦。他的为人很不错,挺友善的。当时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有个叫同庚叔的,已经教训过一个马夫了。黄玉昆就觉得,既然都已经教训过了,那就没必要再接着去处罚这个马夫啦,这件事儿到此为止就挺好的。

陈承瑢在东王府担任首席文官这一职务,他和黄玉昆还是关系很不错的好朋友呢。然而,陈承瑢觉得东王杨秀清做事太过分了,心里很是不满,于是就采取了辞职的方式来表示抗议。这可把杨秀清给惹得更加恼火啦,他直接以陈承瑢违抗天父命令作为理由,对陈承瑢施以杖责的惩罚,而且这一顿打可不轻,足足打了两百大板呢。

话说杨秀清当时派人前往翼王府,并且传达了这样一个要求,那就是让石达开亲自去捉拿黄玉昆,然后把黄玉昆交予天父来进行处置。这对于石达开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耻辱。要知道,石达开身为翼王,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那些士兵们甚至都纷纷建议他干脆就和对方撕破脸算了,别再忍受这样不合理的要求。然而呢,石达开经过一番考虑之后,最终还是强忍着这口气,没有按照士兵们建议的那样去做。

在1854年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杨秀清施展起“天父下凡”的手段,宣称洪秀全因为虐待宫女,要对其进行惩处,提出要杖责洪秀全四十大板。这时候,韦昌辉站了出来,苦苦地向杨秀清求情,他满心希望能够代替天王去接受这份处罚,可杨秀清却坚决不同意韦昌辉代罚的请求,执意要按“天父下凡”所定的,对洪秀全执行杖责四十大板的处罚。

那么为什么要对诸侯王进行杖责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树立起威望。那又为什么非得要树立威望呢?这是因为在军事行动方面遭遇了失败的情况,杨秀清没办法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合适的理由来开脱。在这种情形下,他就只能采取杖责诸侯王这样的方式来建立自己的威严了,通过这种做法,好让其他的诸侯王心里对他不敢产生什么意见。

在西征的战场上,杨秀清当时的作战安排可以说是颇为混乱的状况。他居然同时在安徽、江西、湖北、湖南这好几个地方展开作战行动。要知道,军队的兵力是有限的,这样分散兵力去作战,就使得太平军的兵力一下子变得十分紧张起来,根本就不充裕了。因为兵力不够集中,力量被分散开了,所以在各个战场上都没办法实现有效的突破,难以取得理想中的战果。

李秀成曾指出太平天国灭亡存在“十大错误”,其中有四个错误是和东王杨秀清密切相关的。这四个错误分别是三次北伐的失败,还有在湘潭遭遇的覆没情况。这一系列事件在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中影响重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在决策、军事行动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呢。

在历史上啊,有这么一种常见的情况,那就是打了败仗之后往往需要重新树立威望,这都快成惯例啦。就拿东晋时期来说吧,那时候桓温搞北伐呢,结果却失败了,而且败得还挺惨,被慕容垂狠狠地教训了一顿,军队都快被打得全军覆没啦。这一下,桓温的威望可就受到了很大的损害,也正因为如此呢,他后来也就注定没办法实现篡位的野心啦。

桓温一心想要树立起自己的威望,那他是怎么做的呢?他想到了效仿伊尹、霍光曾经做过的事儿,也就是通过废立皇帝这种方式,来重新塑造自己的权威以及在众人眼中的形象呢。就这样,桓温废掉了海西公,转而拥戴简文皇帝,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是如此啦。

杨秀清的情况也是这样的。他在经历了败仗之后呢,自身的威望就受到了不小的损伤哦。在这种情况下,他就选择通过杖责那些诸侯王的方式,想来以此弥补自己受损的威望呢。不过呢,虽说在短时间内,那些诸侯王慑于杨秀清的权势,都不敢对此提出抗议。但仔细想想,这恐怕也不是一个能长久施行下去的办法哦。毕竟一直靠这样的方式来维持局面,总归是会存在诸多隐患,难以真正让各方都心服口服的。

0 阅读:6